戏曲项目传承人调查报告 一、历史渊源和情况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长沙不但山川秀丽,而且文化悠久,长沙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它沉淀了湖南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而长沙戏曲主要剧种之一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起来的,距今也有一百六十余年。长沙的主要剧中之二湘剧,长沙的湘剧因其所在地湖南简称为湘而得名,与川剧、汉剧、豫剧、秦腔等剧种享有同等声望和影响的大戏。湘剧将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等四种声腔较和谐地保存融合,发展为湖南省会一代久赴盛名的多声腔剧种。 二、传承人分布情况 1、资源性质分布情况。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涵盖14个门类共157人,其中戏曲12人,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7.6%; 2、资源区域分布情况。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各县(市)区,各街、乡、镇分布数量不同,其中芙蓉区2人,天心区2人,岳麓区1人,长沙县2人,望城县3人。 三、传承人基本情况 1、传承人情况。我市戏曲有比较固定的传承人,如湘剧、花鼓戏、地花鼓等。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集中在40-80岁之间。传承情况喜忧参半,湘剧艺术家曹汝龙、曾金贵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金贵老师,在总结前代艺术家表演技巧的同时,继承性的发扬了湘剧表演艺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舞台实践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一格、颇具特色的唱腔风格,表演生动细腻,眉目传神,是活跃在湘剧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2、传承濒危状况。 由于社会变迁,一些民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许多戏曲形式逐渐萧条冷落,过去那种围桌说唱、歌诗散花等轰轰烈烈的场面不复再现,道听说唱在广大乡村中展示的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的绝技难以得到传承,一些爱好者由于生活,也不得不从事其它活计,外出打工,参加演唱活动愈来愈少,道听坐唱的兴趣逐渐淡漠。目前全省湘剧表演团体仅剩省、市两个团举步艰难。 (名城长沙网独家登载,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9:27 , Processed in 0.0897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