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调查报告(三) 皮影戏 一、历史渊源: 皮影戏形成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皮影戏在浏阳、望城颇为流行,曾一度流行为浏阳的地方戏曲。 三、内容及特征: 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 唱腔有弹腔、高腔、低牌子三类。一般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 唱皮影戏的行头不多,一副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演出”设备很简单,两盏桐油灯或一捆蜡烛足矣。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别: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节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艺人在演这些散句时,必加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秩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如《五更劝夫》。《讨学钱》等。 皮影戏是当时农民酬神许愿之时必备的传统节目。婚丧寿诞、庙会节日,皮影戏无处不在,无时不演。另外,如某家失火就演两本影子戏以谢火神,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农闲时,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个屋场连一个屋场,连续演一个多月,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颇受大家喜爱。唱皮影戏进村有人接,出村有人送,赶路还有贪玩的孩子陪,主人也个个客气,将我们奉为上宾,为看皮影戏,许多人走10多里路携儿牵女赶场也是常事。 斗转星移,数不清的人热热闹闹地看一场皮影戏,已是很遥远的记忆了。自从电视机、影碟机进入家家户户后,皮影戏就很少有人看了,而且请唱皮影戏的也少得可怜,大部分唱皮影戏的艺人面临失业,相继改行。目前浏阳皮影队不足20个,从业人员不足百人,而且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演出断断续续。如果不加拯救,即将面临失传的境地。 (名城长沙网独家登载,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4:11 , Processed in 0.4317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