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调查报告(二) 花鼓戏 一、历史渊源: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许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到20世纪中叶,花鼓戏益阳班、湘潭班、醴陵班、宁乡班、浏阳班云集长沙,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1949年后,花鼓戏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经整理的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啼笑姻缘》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老表轶事》、《走进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秋天的花鼓》、《红藤草》、《村官是个堂客们》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二、分布情况: 花鼓戏主要分布在我市以天心区、芙蓉区为代表的老城区,以及星沙、望城、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地,在长沙广为流传,是长沙人民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类戏曲。 三、主要内容及特征: 长沙花鼓戏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士气息。 四、传承人情况:李小嘉,女,中共党员,中国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任全国第四、五、六、七届人大代表。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从艺四十余年,在花鼓戏舞台与影视银屏上留下了不少观众喜爱的角色并已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如;《沙家浜》的“阿庆嫂”、《送货路上》的“方秀春”、《野鸭洲》的“秋二嫂”、《祥林嫂》的“祥林嫂”、《还牛》的“宋春梅”、尤其是《打铜锣》的“林十娘”响誉全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4:03 , Processed in 0.0879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