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民间舞蹈调查报告

2010-1-23 15: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7|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间舞蹈项目调查报告

    一、历史渊源

长沙古属楚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以舞蹈赞美和歌颂生活的民间舞蹈,如:龙舞、骑竹马、蚌舞;地花古舞蹈等,洞井地区的龙舞历来颇为流行。在清朝同治七年刊发的《长沙县志》十六卷,《风土部》中曾记载:“……龙灯鳌山游绕里巷城市,彻夜游观,各乡里庆祝,杜神合醵,歌唱为乐,渭之祈手……”可见当时不仅乡村有,而且城市里巷也十分流行。现在,民间多为欢庆新春,祈福纳祥而自发组织表演。但随着物质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群众思想意识的转变,如原来流传于民间的地古、民俗舞、祭祀舞等等已然消失。但通过我的调查和询问一些年长民众,对此还是记忆犹新的,但大多因年事已高,如要再现较为困难。我们只是通过笔录的方式,尽可能地进行整理工作。

洞井民间龙舞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尽已难究其具体师徒谱系。她是最好的师傅是千百年来广大炎黄子孙。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洞井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洞井镇党委、政府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样,就将一批热爱舞龙的群众聚到了一切。在同样热爱龙狮运动的著名教练周招娣老师的教导下,洞井龙舞日益显现她的突出地位。洞井龙舞的舞法和动作等方面正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分布状况:

此次普查中发现我市民间舞蹈项目共11个,分别分布在望城县、雨花区、浏阳市、宁乡县,其中,望城县流行非常广泛的民间舞蹈大致分为几种:龙舞;骑竹马、蚌舞;地花古舞蹈。雨花区洞井镇的洞井龙舞在当地颇为流行。

三、内容及特征:

    望城县流行非常广泛的民间舞蹈分别为:龙舞;骑竹马、蚌舞;地花古舞蹈。

    龙舞,也叫舞龙灯。龙舞也有布龙、火龙、摆龙之分。龙舞属汉族独特的娱乐性集体舞蹈。俗语云:除夕的火,十五的灯,所以这也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布龙多为711节,参加人数多至数十人。布龙分为龙头、龙腹(龙中间部分俗称龙把子),龙尾三部分,均用竹篾编织。各节均有舞龙者持柄而舞。龙头用皮纸裱糊,、彩绘、上油,龙腰龙尾均以色布串联(俗称龙被)上绘鳞片。龙舞艺人一般着便装,也有穿彩服者。起舞时盘旋翻腾,节奏徐缓,大鼓大钹气势磅礴。龙舞的套路特别多(俗称扎架子),使人看得眼花瞭乱。夜间舞龙时,在每个龙把子里点上一蜡烛,舞时别有一番风味,这就叫火龙。至于摆龙,大致与布龙差不多,主要是龙头做得较大,节数也在18节以上。

    竹马舞,五十年代以前比较盛行的一种集体民舞。竹尾分马头、马尾两部分。以竹编织,伏以彩绸、分系演员身上,表演时,一般有812匹竹马。演员手执响竹片、拂尘或手巾,按故事扮成生、旦、净、丑、末。马舞特点是无唱词,仅伴以清乐,以碎步、跑跳步为主要步法。以队形变化为主要调度,如园场,绕8字,绕麻花,螺丝纽等,竹马舞大都和龙舞同时演出。

    蚌舞:伴随龙舞在春节时演出,人物为蚌壳姑娘、渔翁。蚌壳用篾制作。糊以百纸内红、外绿饰以彩绸,蚌壳两页可向内外开合。演出时无唱词,以虚拟动作传情并伴以动作性强、活跃、明快的清乐。

    洞井龙舞

舞龙遍及洞井镇各村,每逢新春佳节,到处是龙腾虎跃,锣鼓喧天,一派升平景象。长沙市雨花区(原郊区)洞井镇辖区内15个行政村,每村都有民间自发的龙舞队,龙舞队员年长的有近86岁,年幼的仅78岁。

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大致分为“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11把)等。各种龙舞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表演套路不一。

几千年来,龙舞经当地农民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在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前发展和演变。

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分“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玩法不一。

“布龙”是受群众欢迎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这种龙,龙头小,分九节和十一节两种,每节相距为6尺。头和第二把,尾和第八把相距为7尺,第六节为主把,长6尺(这个长是指龙衣的长度)。主要舞法有:打纽丝、摆图案、排字等。据老艺人介绍,“布龙”的图案玩法,少的有七十余种,多的有一百余种,起舞时如同蛟龙入海,左右翻滚,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人龙”系一种大型徒手舞蹈,这种“人龙”不借助任何道具,完全是由成人和孩子连接而成,起舞时动作简单,主要是“S”形行走和起伏行进,造型动作主要是盘旋,不能作大的变换和调动。主要由成人和儿童徒手交错搭建组成。

“长龙”又称“摆龙”,在长沙地区和洞井镇都十分流传,这种龙龙头重、大,龙身直径粗,身长。一般有13节至15节,不适宜做大的舞动,主要是展现龙的气势,表演展示主要是跑动。也有的事先将儿童装成各种历史故事人物或戏剧中人物,坐在龙把上,作为一般表演。

“三节龙”的表演主要是高台上的配合,人、龙不能相撞,不能掉下高台,舞步、动作,玩法与布龙无多差异,由于人少,动作更为简单。

龙头、龙尾一般是用竹蔑扎成,皮线糊裱,涂抹光油,着彩色。龙头略大于龙把的三分之一,龙尾稍大于龙把。龙头、龙尾的大小尺寸无统一规定,可视情况制作,只求玩耍方便。

龙衣:用较好而软的布做成。以大红、黄色等喜庆、富贵色彩为主,也可用深蓝做成青龙,用银色做成白龙,但头上一定要有红花点缀,龙衣上绘制鳞片,成波浪状花纹。

服饰:舞龙演员的衣服,一般采用彩布镶边,绑腿,布袜套草鞋,头扎三角巾。现在,一般采用更加时尚的演出服,要求颜色鲜艳、统    一、美观、大方,便于起舞。

音乐:舞龙音乐没有固定曲牌,一般采用民族打击乐器加唢呐,演奏一些民间熟悉的乐曲和小调。如《得胜令》、《十盏灯》、《望郎》等。解放后也有演奏一些现代乐曲的。如《好日子》、《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浏阳河》等。打击乐“点子”,一般采用《长》和《溜子》等。总之,舞龙音乐宜欢快、热闹,音乐节奏要轻快、明朗、干脆、富有喜庆气氛。

舞龙的队列:舞龙出动分前导队、龙、后卫队。前导队设长喇叭、大锣、大鼓、三角大旗68面、牌灯,牌灯上以前是书写郡脚堂名,现在有偶的则写上“恭喜发财”、“家庭幸福”、“新春快乐”等吉祥字句。民族打击乐队在前导队或后卫队均可。乐队的排列没有固定位置。可根据“龙”及表演要求而定。

龙舞的基本动作:一般采用喜鹊步、跑(走槌)圆场、跑跳步等。

洞井民间龙舞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尽已难究其具体师徒谱系。她是最好的师傅是千百年来广大炎黄子孙。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洞井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洞井镇党委、政府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样,就将一批热爱舞龙的群众聚到了一切。在同样热爱龙狮运动的著名教练周招娣老师的教导下,洞井龙舞日益显现她的突出地位。洞井龙舞的舞法和动作等方面正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名城长沙网独家登载,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3:41 , Processed in 0.1752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