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长沙1938年“文夕”大火之后,全城一片瓦烁焦土,只剩下城北部分街区、城北郊开福寺一线、城南天心阁外线等民宅幸免于难,而今在天心区栗茂巷左拐冯家湾与德福里交界处,赫然还保存着当年的一片老民宅,真是令人兴奋。 德福里4号外墙右下角与相邻1号之间嵌有界碑两块:“1935年本宅四周私墙私脚并无寄缝”。走进4号,公馆门面,麻石门框,“裕湘”(长沙旧时著名建筑用砖品牌)青砖外墙,内三层,入门天井采光,厅堂前右廊梯通二、三楼,抬头可见锈蚀斑纹的铸铁雕花护栏,走廊轩豁,十分规整。据住户说,原来建筑内部是方砖铺地,水门汀铺池,前厅、过道有风门,后阳台视野开阔,如今300多平方米住进了30户人家,内部都毁坏了。 4号房主吴素贞,1967年亡故,其夫解放后曾任教育厅长。该房经私房改造,给吴保留了一套居室,其在美国的后人曾来探访过。 5号、6号的宅型与4号相仿。5号的房主是省第一师范的老师。解放后,房主把房子卖给房地产公司,房屋几经维修拆改,已不复原样。6号的房主是一位国画家雷开石先生。巷内4号、5号、6号、1号与巷口右拐冯家湾22号、23号建成一片,顽强凸现着长沙老民宅建筑独特的魅力。据老人回忆,沦陷时期,这一片房屋都驻扎过日本兵,当年日本兵曾在4号走廊顶棚上拆风门烧火取暖,烟熏火燎的痕迹至今残留可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2 13:01 , Processed in 0.3962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