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庙与学宫,是彰显一座城市教化水平的标识建筑。对先师孔子的祭祀崇仰,与对众生斯民的灌输教育,在“官学”领域,往往并作一处,“左庙右学”之制,由此产生。 长沙作为通衢大邑,自汉以降,兼具县治、府治、省治地方中心作用,以文庙而言,也就相应有“东文庙”(善化县学宫)、“北文庙”(长沙县学宫)、“西文庙”(长沙府学宫)及“学院衙门”(现学院街原省提学史衙门)的同城分设。 西文庙即长沙府学宫,位于现天心区,东起东学巷,西止学宫门正街,南临修文街,北接上黎家坡。1938年文庙、学宫毁于“文夕”大火,留下一片废墟,以后迭建棚屋,即今“西文庙坪”。 西文庙作为祭孔场所,初建何时,已难考证。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潭州知州吴仲复改高学为州学,是长沙府学之始,已为确考。千年以来,西文庙数度毁弃,特别是宋末元军屠城、明末张献忠攻陷长沙,清吴三桂叛军攻占长沙,太平军炮轰长沙几次,都致西文庙大伤元气。历朝官府,勉力重修扩建,至清光绪年间,学宫仍保持恢宏。据当时《善化县志》载《长沙府学宫图》,正殿有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尊经阁,西面有训导署、名官祠、乡贤祠、射圃,东面有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另有一座魁星楼,俯瞰城内外。 “文夕”大火后,西文庙遗迹只有右坊一座,高约10米,宽约6米,有“贤关”两个阴刻恭楷大字横书,下镂“道冠古今”。据“贤关”石坊附近知情居民回忆,“贤关”为当年学府宫左坊,另有右坊,为“圣阙”、“德被天地”,型制与“贤关”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