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主要分3个层次进行规划保护控制。 第一层次,总体上保护长沙历史名城风貌特色、保护并发扬山、水、洲、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环境特色,保护城市的基本形态格局,保护控制好主要景观视线走廊、旧城格局。长沙旧城整体格局的保护,主要保护5条城市景观线构成的扇形区域。5条城市景观线为天心阁至岳麓山顶,天心阁至岳麓山北顶,天心阁、妙高峰至岳麓山南顶,岳麓山至橘子洲北端,岳麓山顶至橘子洲南端。扇形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在 第二层次,重点保护岳麓山(含橘子洲)、小西门、潮宗门、天心阁、开福寺5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确定控制风貌区的范围、性质、建筑风格、环境特征和保护控制要求,并对容积率、建筑高度和视线走廊、交通组织、用地性质等进行规划调整、控制和环境整治等。另外,在这一层次内对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榔梨、靖港、铜官、文家市、大围山、沩山和新开7个历史文化村镇,45处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和91处历史文化遗址提出相应保护要求。 第三层次,保护控制好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历史建筑、古井名泉等。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分层次、分重点规划保护,市域内保护单位依照各自保护范围,对周边地区提出控制要求;都市核心区内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注重保护单位自身的规划控制外,还需对其周边发展环境做好定性、定量控制,包括划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区内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相应控制要求,从更大范围、多方面、多角度营造保护环境。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委托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名城保护研究中心编制,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为项目负责人。太平街历史街区以太平街为主线,北临五一大道,南至解放路,东接三兴街、三泰街,西靠卫国街,占地面积约12.57公顷,是长沙市5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的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重点规划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用地面积为5.33公顷,集中体现长沙清末至民国时期传统的历史人文风貌。 规划主要保护街区的清代街巷格局、民国的民居风貌、长沙市街区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历史街区屈贾文化纪念地、商业民俗传承地、湖南辛亥革命策源地三大文化特征。其中,屈贾文化纪念地展现楚辞汉赋博大精深及屈原、贾谊、陶侃3位名人的人文魅力;商业民俗传承地体现太平街历史街区商业民俗的文化内涵;湖南辛亥革命策源地则通过保护街区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文物古迹,建立小型博物馆。 太平街历史街区保护以清末至民国时期特征为主的整体街区历史风貌,街巷格局保护太平街、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西牌楼、江宁里、太平里、太傅里的走向和长度、宽度、路面及街巷的建筑特征,形成“五街三片一点”的空间框架。其中“五街”是指太平街传统商业街、金线街传统风貌街、西牌楼传统餐饮街、马家巷和孚嘉巷传统居住巷;“三片”是指马家巷和孚嘉巷传统居住街坊、三泰街传统居住街坊和太傅里传统居住街坊。“一点”是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贾谊故居。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工程于2005年正式启动,首期工程建设资金5000万元,市建委副主任刘金春任工程总指挥长。首期工程完成太平街、金线街基础设施建设,路面改造并铺装麻石,初步形成太平街南北入口广场,启动传统民居院落的改造整治。与此同时启动的名城保护项目还有新民学会旧址、李富春故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化龙池、白果园、大古道巷、小古道巷、磨盘湾一南倒脱靴一一步两搭桥、天心街、西文庙坪、古潭街、潮宗街(含梓园、九如里)、连升街、吉祥巷(含同仁里)等11条历史街巷(后又增补赐闲湖、青山祠为历史街巷)的维护和23处历史旧宅的维护,并被纳入长沙市2005年的“八件实事”之一。其中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由市建委负责,11条历史街巷由所属天心、芙蓉、开福区政府负责,其改造保护资金市、区两级财政各负担50%;23栋重点民居由长房集团负责,其保护工程及动迁安置费用由市财政及房产所有人各负担50%;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文化局负责,保护改造资金由市财政专款拨付;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和保护政策的制定,规划、建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20:38 , Processed in 0.0938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