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浪花里飞出五十年前的歌(上)

2009-5-16 17: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9| 评论: 0|原作者: 黄丽纯|来自: 长沙晚报

    美丽的橘子洲,就是湘江浪花里飞出的欢乐的歌。我们珍爱橘子洲,珍爱现在她一天天正在绽放的新公园新生活的美丽,也珍爱昔日橘子洲历史人文的美丽,甚至只是50多年前一段橘子洲洲上人家人情世俗的回忆。此次我们特策划推出“新橘洲老橘洲”系列。通过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的推荐,一位长沙市建委退休的干部黄丽纯,讲述了她童年时代经历的橘子洲——

    长沙以山水洲城著称。从岳麓山顶俯瞰,青黛色的橘子洲如碧玉般嵌在湘江江心,经长沙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建设,橘子洲这块碧玉,随着它建设的逐步完工,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半个世纪前,我就出生在橘子洲上。那时候的橘子洲,长沙人就叫她水陆洲。当我重新走在试开放的橘子洲上,心海就会泛起阵阵涟漪,记忆中遥远的儿时情景便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

财神殿后:老马桶浇灌一畦畦瓜菜

    今天,在橘子洲上游园的人们,会看到湘江橘子洲南的公园旁,有一座财神殿。

    自呱呱坠地、我有了记忆,我的第一个家庭地址就是橘子洲上的财神殿。

    昔日财神殿前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小街,北面义渡亭前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两条街的街面都是麻石铺成。

    记忆里财神殿的街两边,一户挨一户的居民,常常坐在各自家门口,门对门或门挨门,邻里之间就可打招呼、聊天;要不然就是两家前门对后门。曲里八拐的小巷辟出一座一座似庭院却比庭院小得多的屋子。

    这些屋子,我不想称它为“房子”,因为它们完全不像现在城市里看到的房子——砖混结构,方方正正,门窗都有标准尺寸。

    旧时水陆洲财神殿旁的房子,如同远古居民的小木屋,在50多年前,橘子洲上居民用砖头砌成墙壁的还不多,大多是“板壁——用木板镶拼,或者“织壁”——用篾条织成板,再用泥巴和石灰糊在篾板上而成。

    屋顶有稻草盖的,也有小瓦片盖的。窗户和门就形态各异了,宽窄、大小、长短各行其是,大概因为板壁和织壁限制,它们不可能像现在的房子中规中矩开窗门;屋子大点的,为了采光,就在堂屋顶上开个天窗。如果有哪一家房屋用上了红砖,会特别令人羡慕。

    穿过小巷,财神殿临小河边有大片菜地。那时没有公共厕所,居民家中都置有马桶。到了傍晚,各家把马桶提到菜地里的粪坑边倒了,上好的肥料孕出一畦畦青翠欲滴的瓜菜,这些瓜菜除居民自己食用外,大多销往长沙城中。

    财神殿的菜地边上,还有一座用花岗岩雕琢的土地庙,1米多高的样子,香火很旺。我们几个毛毛虫样的小朋友喜欢到土地庙里取香棍子玩,把比谁的香棍子多当成游戏。

    夏日傍晚,绿色的菜地上飞过成群小蜻蜓,每只蜻蜓不到寸许长,小小身子泛着五颜六色的磷光;偶尔有大蜻蜓叮在菜叶上或别的地方,大人小孩都会屏住呼吸,悄悄伸手去捉。当一群群大蜻蜓低低飞在菜地上空,大人就会说快要下雨了。

    冬天的橘子洲是另外的风味,下雪天,冰凌在稻草屋顶的屋檐边结成的帘子很好看;比指头粗、尺多长的冰柱会被小孩子折下来当成冰棍吮着,或者拿来在手中摩挲着赏玩。而从橘子洲上远望江两岸的雪景,小河又倒映雪色中的麓山,这种景致,小时候就让我感到美得惊心。

百搭桥老街:洲上“商贾云集”的地段

    从财神殿往北走,在今天湘江橘子洲大桥北引桥下,是旧时橘子洲最热闹的老街——百搭桥。

    听老人说,在百搭桥老街附近,曾建有义渡亭。在清代长沙府城最大渡口上,建一个避风雨的亭子很有必要。小时候,我看到百搭桥这条麻石街门牌号上的“学名”就叫“义渡亭”。百搭桥只是俗称了。据水陆洲小学退休教师李元英的讲述:“民间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有一寡妇见到橘子洲沙滩风雨泥泞难行,渡河不便,便捐献银款,利用麻石在水陆洲的沙碛上修建宽达两米的小桥一百搭,伸入河中。”

    义渡亭的故事,从小在水陆洲上就不断听人讲过:旧时,官家倡导,善人捐资,船工行义,把湘江两岸的过河人渡过河而不计酬劳,故称“义渡”。而行人过河,必经橘子洲,为避风雨,橘子洲上建有义渡亭。

    我出生记事起就没见过义渡亭,但“义渡”之举使我从小明白,行善是有价值的崇高的事情。这“亭”立在了世人心中。

    义渡亭附近的百搭桥老街是橘子洲上“商贾云集”的地段。百搭桥街南有豆腐店、菜店、肉店、包子铺,街北有南食店、裁缝店、药店等。整条街宽不过五六米,长不过几十米,却是过河东西来往的必经要道,从早到晚很热闹。

    早上百搭桥买菜的人多,卖菜的人也多。洲上的菜农把新鲜蔬菜担到百搭桥街上来,摆在街两边任过渡的人挑选。豆腐店生意尤其好。买豆腐脑、拣豆腐的人,经常会排上弯弯曲曲的长队。豆腐店店面不算小,边制作边销售,全套活计都在店堂里,那口装豆腐脑的大缸直径怕莫有米把宽,豆腐还在冒热气就全部卖光了。

    早上包子铺卖包子、面条,晚上就成了茶馆。茶馆里有“讲书”的,那些“听书”的人坐满店堂,没座位的站门外边听。“讲书”的内容少不了《三国演义》、《封神榜》之类,章回相接,不把一部书听完,“书迷”哪里放得下。有时候得大人相邀去听书,只说是今晚到了哪一集,是谁谁开讲。那讲述的一定是长沙城有些名气或者是洲上人熟悉的角儿。

轮渡码头:搭跳板的泡在浸骨的水中

    在橘子洲上生活,开门见到的就是湘江流经长沙城时被我们脚下的水陆洲一分为二的。从水陆洲眺望长沙主城区的这片水域,习称“大河”;从水陆洲望向溁湾镇、岳麓山的水域称“小河”。

    大河宽,水深;小河窄,水浅。平时,大河小河里各有两条轮船对开。船上傍船舷一溜有座位,更多的空间留给自行车、货担子和乘客混合使用。一般是乘客上满,轮船就开船。

    有时这边的乘客不太多,看对岸的船启动了,这边船也会开过去。

    遇上节假日,或有单位、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大队人马过河,得增开加班船。枯水季节,小河里不能行船了,会架起便桥从洲上直达溁湾镇码头。

    有了轮船,自然橘子洲上有了轮渡码头(大约在今湘江大桥桥墩附近)。轮渡码头设在水陆洲中部。一道东西方向的高地“台子”雄踞洲中央,把水陆洲自然截成南高北低两段。“台子”两端修砌麻石阶梯至江边,然后在跳架上铺设跳板至趸船,这就是水陆洲的轮渡码头了。

    因为轮渡公司坐落在台子上,人们又称此地为“轮渡台子”。新中国成立后,长沙轮渡公司成立,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湘江大桥建成前,往返湘江两岸的人们才由湘江大桥过河。

    最开始,数米高的“台子”是一道土坎,中间有一条踏步窄窄的、陡陡的麻石阶梯供人上下。小孩子顽皮,更多的时候上下台子喜欢从陡坎的树草丛中窜。台子下后来修了洲上东西向最宽阔的马路,从此过河人踏上这条舒畅通道,再也不用两头登阶梯乘船了。

    我小时候见到最辛苦的人就是橘子洲上的轮渡职工,他们除保证轮渡的正常航班外,不论寒暑,不分白天黑夜,涨水退水就是命令,得不停忙碌。尤其涨水容不得怠慢,春上涨水,人们还围着火炉取暖,他们就得站在浸骨的江水中,把跳板搭过一遍又一遍,如果不及时把跳板搭好,水涨上来淹过跳架,跳板浮起来,乘客无法通过。退水的时候,又得及时搭跳板调整引桥距离,以方便乘客。

    大河小河轮渡码头的江边,跳板跳架有序地堆放着。夏秋之时,跳板连成排拴在水中,喜水的人们毫无顾忌到跳板上去洗菜洗衣服,胆大的孩子会到跳板上去打水仗、洗澡。那时候,洲上没有自来水,居民吃水从河里挑,用水全在湘江里。

    水陆洲遭大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早几年那样频繁,我在洲上生活的年月里,大水淹进家门的记忆有一两次。在我们小时候,水涨水退最牵动轮渡职工的神经。除非大水淹进家门,对居民生活影响似乎没有多么严重。

    最不懂事的是我们这群孩子,还把涨水当成刺激、好玩的机会,记忆里水涨得最大的那年,轮渡码头下面被水淹的马路就成了我们的水上乐园。“驾”着跳板,撑着竹竿,在家门口的水里划船;坐在脚盆里到水中去漂;住到地势高的邻居家里“躲大水”,就像走亲戚做客……真是应了“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话。

    水陆洲上惟一的粮店在轮渡台子马路边上,买米、打油,凭粮证供应。那时候工资不高,米几分钱、角多钱一斤。要是粮店到了便宜又好的米,或者到了比茶油便宜的菜油,居民们会争先把计划内的赶快买回来。困难时期,根据人口搭购杂粮——供应最多的是红薯或红薯丝,传言质量好一点的货到了,粮店门口立马会排起购买长队。买米、打油必须先到一个柜台上划折子——核减粮证上的计划数,再到下一个柜台上交钱,然后拿着计量筹码去称米、接油。

    粮店旁边的南食店生意不错。过往乘客会到店里买一些应急品、香烟、火柴之类,盐、酒等居民日常所需的“进口”货,基本齐全。孩子们的零食就更不用说了。有了一点零钱,赶快到“轮渡码头”去,柜台上一溜玻璃瓶装着食品任挑选,指着哪样售货员会给取哪样。两分钱一根的棒棒糖,一两角可以称蛋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过“苦日子”,居民们为谋生计,在轮渡码头摆摊设点,烤红薯、烤烧饼、炒蚕豆、炸糖油粑粑卖的,沿着马路边一溜摆开。盛夏,卖凉茶的、卖冰棍的给过往行人提供不少方便。

    “文化大革命”开始,轮渡码头成了“两派”抢占的宣传制高点,高音喇叭不绝于耳。派性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轮渡终于被迫停航。我父亲被阻隔在河西,隔河相望,母亲心急如焚。

    待 续

    (实习生 章宇翔 参与对全文的编辑)

    汽车渡口

板划子不急不慢载汽车

    在轮渡码头以北、义渡亭北面附近的河边旧时曾有汽车渡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从河西过来的汽车要用板划子运到洲上,然后沿着洲上的汽车马路,由南至北开到大河边上的渡口,再用板划子运到对岸——中山西路口江边登岸,由河东到河西的汽车亦然。

    所谓板划子,是钢木结构的平板驳船。一艘板划子可载大大小小八九台车。湘江大河小河各只有一艘板划子,板划子把这边的汽车载渡到对岸,再把对岸的汽车渡过来。一年四季里,看着它不急不忙往返不绝。那时汽车少,汽车渡口虽有排队的时候,但不很常见。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义渡亭小河边汽车渡口开始建桥,洲上人称之为便桥。从此有了水陆洲接溁湾镇的第一座桥。但这座桥只供汽车通行,偶有小轿车从桥上开过,小孩子会拍手叫大人一起看,还连呼“乌龟汽车来——哒!乌龟汽车来——哒!”汽车过小河有了桥,过大河还得用板划子,这段历史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湘江大桥通车才结束。

    有了湘江大桥,橘子洲连接溁湾镇的便桥仍然保留下来,水陆洲的居民,尤其是百搭桥一带居民和用板车、三轮车送菜的菜农,从便桥往返于溁湾镇比从南引桥上湘江大桥要便捷得多。进入21世纪,便桥因年久失修,渐渐无人管理,护栏也被破坏殆尽,发生过几起骑单车或走路的人从桥上坠入水中的恶性事故,2004年前后,便桥终于拆除。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3:16 , Processed in 0.0895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