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南门口麻花卖出富翁 雷同茂瓦釜奏响雷鸣(长沙工商旧闻演义第四回)

2009-4-3 13: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33| 评论: 0|原作者: 任大猛|来自: 长沙晚报

    “长沙有个南门口,一讲大家都清楚……前头汽车轧死了狗,后背又喊抓扒手”,旧社会的南门口,那是一个极度脏乱差的地方。

    其实,南门口在晚清民国时期,也曾有过它的美好。不管如何,南门口总是长沙市人流最汹涌,最充满活力的江湖,在这里就是卖个结麻花也可以买得起商品房。

    1925年,长沙曾有一个美好的南门口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手执书卷在南门口“闹中求静”故事里的南门口是怎样的?

    答案也许是,当年的南门口确实嘈杂热闹,但并非混然无序之地。

    1925年10月7日的长沙《大公报》上,这样描述南门口:

    (旧城墙)黄道门之黑暗隧道,哪儿去了?只留了历史上一个残影罢,但是在长沙住惯底人们,依然还是叫它南门。

    长沙新市场就是沧桑后底南门……东登天心阁可以浏览长沙之四面云山,万家灯火,自然也可以望到长沙南门的新市场……长沙之南门不见称于世之贵人,殊为这市场惜。南门口新市场,行旅便利,黄黑包车,往来如织,还有铁路铁车,可以运土,具备新世纪之交通……市场以古董珠宝店为多,逼列马路两旁,十七世纪之衣裳,十五六世纪之铁钉琉璃瓶等,罗列纵横,灿然皆备;油炸豆腐铺,烟雾冲天,香闻数里,为兜揽顾客之大王……说书场,常围聚数百人,欲求一插针地亦良不易得;天津野梨每个均有黑色记号,成堆拍卖,人争啖之,闻说其味殊美,又说早晨更为热闹,菜佣咸多来此赶市,“插右”、“搬梢”之声,昼夜不绝……市中往来人物,率多来自桃源洞,皆秦汉以上人,仿伏羲遗制,衣服仅足蔽体,不染近世奢华习气,但思想甚新,高倡平民主义,大谈实行共产之期,不出一世纪矣……市中无行政官署,只有土产阿三,酷似无政府国家,币制以铜币为本位,故生活甚低云……南门口市场中尤多唱歌队,绿衣红帽,无事时,则休息于电线之阳,游客至,群起唱歌欢迎,客去则送黑斑数点于衣襟之上,以作纪念,此为新市场之特别情形,以是游人特多。

    1929年底,长沙开始大规模的市场建设,南门口新建模范菜场,更是引起长沙市民的围观。1930年,南门口菜场得到全国舆论的好评,南门口的声誉可谓达到极点。

    在南门口摆摊卖结麻花,可以买得起商品房

    在民国时期繁华的南门口,一个周姓卖结麻花的小贩在民国时期已经买得起商品房,并置有田地,当时长沙的报纸广为报道,人尽皆知。

    长沙南门口的结麻花,是以灰面和白糖做成,其形式比长沙各处油货店中所做的麻花略小,但滋味甚甜,“坚硬如铁,齿力不强者,入口不能碎”。在晚清时期,长沙各油货店的结麻花只能卖一文钱一根,而南门口周记结麻花却可卖到两文钱一根,到赵恒惕主湘时期,周记结麻花“则须一枚铜元一根,货无囤留,争先购买”。

    当年南门口的周记结麻花小摊,也可以称得上是“老字号”。在清代同治年间,长沙那时还筑有城墙,南门口有守城兵周某,因每月的工资只有田粮三两三钱,不敷食用。于是,常于各商家起灰面(今称面粉)、白糖进城时,以查验夹带为名,以“扦筒”(至今这种扦筒在长沙粮食市场仍广泛存在)插入货内,抽出灰面、白糖作为样货。到夜间无事时,周某将面粉和白糖做成结麻花,第二天早上就命他的幼子摆在南门口的城门口贩卖,最开始是小菜贩子热烈欢迎周记结麻花,常常不到一早,其货已尽,该守城兵见生意颇为发达,于是正式购买面粉、白糖,命其子专门制作结麻花,并批发给南门口其他小贩。不数年,即大获其利。该守城兵死后,他的子孙专门依靠结麻花为生。而结麻花的做法不肯传给他人,成为一种秘传,而南门口结麻花之名,全省皆知。在1925年时,周姓结麻花的店主已购置有田产和“商品房”,成为南门口的一大富翁,周记靠卖结麻花发家,但他的结麻花生意却也一直在经营。

    南门口周记结麻花,在民国初期还曾被文人写进长沙竹枝词中,其《结麻花》竹枝词曰:“晚市声声听未差,南门口有结麻花。老饕寒夜披衣买,活火新煎雀舌茶。”

    说完南门口的结麻花,感觉结麻花毕竟还只是小本摊贩生意。不禁想起步行街改造前南门口西北侧、原南方照相馆的地方曾有过一家雷同茂瓦货店,这家店的生意在晚清民国时期风雨飘摇的时世中,冲破骇浪,解放前成为长沙瓦货全行业的首户,经历“文夕大火”等劫难打击,仍积累资金达二十万银元,并且居然把瓦货生意做得“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写南门口的工商旧事,当然不能遗忘雷同茂。

    青筒瓦盖到庐山庙宇上

    雷同茂在旧社会的生意做得有多大,只说民国时期“黄金十年”(指1927-1937),雷同茂经销的琉璃瓦就盖上了长沙国货陈列馆、盐务局、何键公馆(今中山路湘江宾馆内)、湖南大学、清华中学、大麓中学、湘雅医院、天心公园、民众俱乐部、模范监狱、开福寺等处的楼上。南岳修建藏经殿、祝圣寺和一些别墅,宁乡修建沩山寺,庐山修建诺那佛舍等,盖的黄、绿釉筒瓦,都由南门口的雷同茂定制,年销筒瓦二百多万皮以上。此外,铁路工程局修建粤汉铁路沿线车站和候车棚,一律盖青筒瓦,也由雷同茂承办。至今,麻园岭湖南省卫生厅的屋瓦,虽经“一火四战”仍保持鲜艳的蓝色,由此可见雷同茂当年生意之茂盛,与讲求质量有极大的关系。

    起家时用瓦缸做围墙

    雷同茂名声极大,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资料却仅有雷同茂老板雷韵伯所写的《我所经营的雷同茂瓦货店》及长沙《大公报》上的记载数则。

    雷韵伯说,他的高祖父雷文榜在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到长沙南门口西首开设瓦货摊,当时南门口城墙外一带是青草坪,系巡防营牧马之地,名叫牛马墙。他们家由于资本微薄,无力在大街上租赁门面,就在南门外搭个棚子,用瓦缸做围墙,取店名叫雷同茂。

    后来,雷同茂经过四代人的经营,生意兴隆。1920年,长沙市政公所开始拆除长沙南门长沙城墙,拍卖基地,雷同茂为保住在原址附近经营,即购买南门口西北向,即今天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好又多超市门前的大块地皮,雷同茂于是从临街搭棚,变成拥有了永久店铺基地。

    已故“长沙通”黄曾甫先生在生前曾亲口对我说,当年长沙拆除城墙,雷同茂购置地产的地契作为珍贵历史资料,仍完好保存在湖南省工商联档案室中。

    烤火盆一年销6万个

    说到雷同茂的发家经,就市井传言而言,就是说三天三晚也说不完。

    我们在小时候都听说过雷同茂有几不卖,印象最深刻的“不卖”是,雷同茂进货后,都要检查,瓦罐瓦壶,凡属绊系(瓦器手提处)有破损和坼了底的瓦器,一律不加修补,一律报废。因为这两处地方发生破损后,顾客购去使用,会发生烫伤事故。

    雷同茂经营的虽然是瓦器,但是它给长沙带来了生活日常器物的改变。

    雷韵伯说,长沙冬天天气寒冷,旧时烤火,长沙人是在木架子上架个生铁火盆。有一次雷韵伯的姨父李锦林从上海回来,提及“现在上海人烤火改用日本进口火缸,式样鼓形,古铜色釉,精致美观,省炭,无灰尘,又安全”。雷韵伯听说后,随即叫姨父带回大大小小进口火缸样本,并赶赴各窑户大量定做,并在缸内加上“雷同茂出品”的印记,再运回自己的店内储存。到了冬天,雷同茂就在湖南各家报纸上大量刊登广告,轰动一时,不但湖南各县纷纷来南门口买烤火盆,甚至还成批运销广西桂林、南宁等。仅火盆一项的年销量,就达6万个之多。

    去年,长沙曾对背街小巷中的下水道进行改造,曾挖出过不少瓦制的涵管,这种涵管一头加做一个套榫,使每筒管子能衔接起来,这样的管子,就由雷同茂承接,要求铜官椅子湾的福兴窑等定做而成。

    此外,长沙花钵最开始是从口到底上下一样大、钵形矮浅的花盆,雷同茂见到日本人带到长沙的花盆形高口敞底小,钵内不出边,钵深可多放泥土,花枝长高大后,难被风吹折,雷同茂即发动湘潭、长沙铜官等处的窑址试做,即获成功,由此改变长沙的种花生活。

    雷同茂除了始终在学习外,其实更热心地深入长沙各相关行业,了解市场动态,改良长沙的瓦制器物。比如雷同茂老板雷韵伯即与长沙酒席业的老板相熟而要好,雷韵伯先生对酒席业调查后,把酒席业需要的蒸钵和扣钵分成三类:“一类如曲园、玉楼东、徐长兴,以及后来的潇湘、怡园等大酒馆;二类如德园、宴琼园等中等酒馆;三类是小酒馆半仙乐、石三胜等,各类酒馆所用扣钵大小深浅不同。雷同茂充分掌握了三种规格的钵子的销路情况,每年及早向窑户定制,品种规格齐全,只等主顾着人或打电话前来要货,立刻送货上门。”“过去长沙和其他一些城市居民多喜用大蒸钵煮饭,铜官窑户因生产此种土钵利润不大,不愿生产,以致供不应求。雷同茂根据顾客需要,在铜官产区大量定制,并将规格加大,定名为甲甲钵,年销十万个左右,沿用至今。”

    1938年“文夕大火”,对长沙城是一次极其惨重的打击,比如瓦货行业,大概有20%的知名瓦货店由此销声匿迹,不可能恢复重建。此后的四次长沙会战,令盛产瓦器的铜官一带连年灾荒战祸,很多窑工失业。这些失业的窑工来到长沙沿河一带“摆设棚摊,贩卖瓦货度日”,上起西湖桥,下至草潮门,新增摊贩达七八十户,新旧瓦货摊担共有140多户。

    雷韵伯在回忆录中称,小摊贩价格便宜,对店铺经营确实有一些冲击,但中小的瓦货店及摊担,每年只能去窑厂一两次,还得是几家联合起来才能买一船瓦货,等到货到了,只能支付基本的水运费,更有甚者,往往“拖欠货款难以还清”。窑厂因为担心要不到账,就把一些次劣的商品卖给他们,运到城内又造成瓦货的滞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瓦窑收不到货款,摊担瓦货店卖不出货,两者皆难以维系。而雷同茂瓦货店资本相当雄厚,人力也较多,在铜官、湘阴专设常年分庄,其余产区也经常有两人前往收货,定购大宗陶器,按照先付定款几成,出窑验收一次付清。在当年复杂的环境下,信誉更加坚挺,由此一样可获得巨额利润,拥资巨万,由此最终而成为全行业的垄断者。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2:48 , Processed in 0.1199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