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雍正皇帝始建橘子洲江神庙碑文揭秘

2008-10-17 15: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去年3月,在橘子洲建设工地发现三块古代石碑。经文物考古人员鉴定,这是橘子洲尾江神庙留下的遗迹。然而因石碑残缺,从古碑中,人们仅能辨识出“刘罗锅”修筑江神庙史实的破碎片断,然而,这块碑文实际记录着一个更奇异的世界

    ○建拱极楼是怕橘子洲从湘江中跑了?

    埋头长沙晚报社图书资料室,翻阅长沙地方史志。同治十年《长沙县志》中,我们眼前一亮,发现了橘子洲上一块残碑的原文,这块碑文写作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名为《江神庙碑记》。在这块碑记里不但记录了“刘罗锅”(刘墉)整修江神庙的经过,更记录了一个已远离我们生活的神秘的橘子洲世界。
    这篇碑文中,未受到任何工业污染的湘江依然像魏晋时郦道元写作《水经注》时那样美:湘江,“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为樗蒲齿,宜若空明净彻,千里一碧者”。
    更神奇的是,古人认为橘子洲,像一条美丽的彩带一样漂曳水面,如水底的荇藻随着水波而荡漾。太美了,让人要像诗人歌咏的一样,撑一支长篙,在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群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旧时“湘人”传说,橘子洲可能没有根蒂,就像一只没有系缆的船,能随着波浪上下漂游。古人心中认为橘子洲上一定充满瑰奇灵异诡谲,于是人们在洲上建起拱极楼,有了一座六至七层楼(楼高七八十丈)高的拱极楼,橘子洲就被镇住了,就再也不会从湘江中跑掉,也不会随江水上下漂移,更不会,一不高兴,就跑到洞庭湖去了。
    对于拱极楼,这块二百多年前的碑文描述它“雄观俯瞰,所以培护墉隍,夹辅形势,与岳阳、黄鹤名胜相望也。”实际上这时修筑的拱极楼只有二层楼高,比起更久远的古代(拱桥楼高达七八十丈),只是个小矮人。但就是这个小矮人,因为投胎的地点很好,风景很美,在山水洲城的长沙,在两水中分的湘江中,古人认为,它是能与岳阳楼、黄鹤楼比比高下的。

    ○拱极楼是一座封建意识形态的高楼

    实际上,拱极楼,不但在长沙橘子洲中有,铺开古中国的历史版图,会发现拱极楼的得名甚古,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至今福建、江西、河北、四川都能找到拱极楼的名称。再查各地史志,我们发现从宋代开始,拱极楼忽然成为各地地标性的建筑,一切均缘于从宋代开始,官方开始重视《论语》。查长沙关于拱极楼最早的诗,有南宋戴复古等人的《拱极楼》诗作。细览前人诗作,我们发现,橘子洲尾的拱极楼在古代十分出名,因为它托了长沙山水洲城之助,橘子洲尾美景之福,湘楚文化之媚。在拱极楼上,古人不止消夏,更在水的中央,遥想远古的湘君、瞻望云梦,诗词里充满神秘绚烂的色彩。湘楚文化中历来有极其浪漫神秘的一面,可惜很多人关注的只是湘西的赶尸。
    当然,拱极楼本身是一座充满儒教意识形态色彩的楼阁。“拱极”的“极”,据我考证,指的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又称北辰。拱极,又可称拱北,得名即出自中国儒教经典《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
    因此橘子洲尾修筑的拱极楼,并非民间传说中说的要镇住橘子洲,别让它在湘江中跑了,而是通过建筑一个意识形态的高楼,让地方州郡能像“众星拱北”一样,服从封建大一统的集权统治,同时寓“以德治国”之义。
    江神庙碑记中还透露,拱极楼同时可能还具有“橘子洲戍”的用途,即筑高楼用于军事上的了望,同时驻屯小股军队。

    ○雍正皇帝发出建江神庙指示

    去年,橘子洲建设工地发现三块残碑,各媒体惊呼,原来“刘罗锅”修过橘子洲上的江神庙。其实刘罗锅只是修整江神庙,最初修筑江神庙的是雍正皇帝。
    查《清史稿》,雍正皇帝,于雍正七年正月十五庚申(1729年2月12日),命湖广督抚于湖南、湖北各建庙宇,以祭江神。这份圣谕在同治《长沙县志》中录有全文。
    大意是,山川之神,赐福于地方百姓。古称,江海为百川之长。湖南湖北两省境内,西南数省之水,汇入大江,洞庭湖又为川泽之总会,土地、民人及舟楫、行旅,都仰仗江神默佑,得以保护安宁。所以,湖南湖北两地,要建造兴修或整修江神庙宇,按时致祭,以昭崇报。
    雍正皇帝在这份谕旨中自我表白说“此朕虔恳神祗护国佑民之意,并非谄媚,以求一己之福也”。其实,这反倒透露,他要各省官员去“媚神”,以求江神等神灵能保佑地方,不发生自然灾害。这就是在近代化以前,在一个未祛魅,充满鬼神与礼教的时代,皇帝们常玩的“神道设教”的老套路。
    在思想已经启蒙的时代,反倒让人觉得好玩。在江神庙碑记中,碑文作者记道,大约雍正八年橘子洲上的江神庙由湖南巡抚赵宏恩主持创建而成,地方官员,于春秋时节上橘子洲祭祀江神,而江神庙与拱极楼“并祀”,“奠定中流,橘洲益增严整壮丽矣”。估计当时,湖南巡抚修整的是水陆寺,然后将水陆寺改了个名,称江神庙。

    ○刘罗锅用“三大纪律”整修江神庙

    雍正八年修筑江神庙后六十余年,橘子洲上的江神庙虽在乾隆十七年小修过一次,但最终禁不住年华老去,于乾隆四十二年,“栋折柱摧,瓦泐甃破,上雨旁飘”,终于倒下了。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4月,刘罗锅(即《清史稿》中的刘墉)(1780年4月)任湖南巡抚,当时政通民和,有客民许豫章呈请劝众捐修。“刘罗锅”接受了民意的要求,但他提出了修庙的“三大纪律”,即“无废、无侈、无扰”。即,A、不要不作为、半途而废,要把修庙的事情做一个事情来办;B、不要超规格超豪华建设,造成浪费;C、整修庙宇就整修庙宇,不要扰民,不要摊派。
    刘罗锅的“三大纪律”发布后,藩司陈用敷当即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职员杨国昌首捐百金,长沙和善化两县的士民共捐银二千三百多两。
    但“刘罗锅”于第二年调回北京中央机关任职,李世杰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1781年12月)任湖南巡抚。从“刘罗锅”同意建庙,经过三年,江神庙建成。
    据碑记记载,此次整修江神庙,修筑有三重大殿,庙后又建有两层高的拱极楼,庙前筑有石牌坊,“周遭啮岸颓栏,以次凿金嵌石,坚致玲珑”。
    当然,这个庙建成后,正好遇上湖南的一个丰收年,于是,官员和百姓在民智未开的时代,以为这就是托了江神的福。
    以后,嘉庆三年、嘉庆二十五年、道光二十九年,江神庙屡经修葺。咸丰二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江神庙毁于兵。
    盛世之际,政通人和,名胜古迹次第恢复,今天,城市和人民从思想到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新筑的江神庙及贯串的湖湘渔文化主题,将历史遗迹与山水胜游结合,橘子洲必将在休闲时代成为我们这座城市人们休憩游玩的最佳去处。

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江神庙碑记》

    湘江滥觞阳朔山,迤逦汇潇、蒸诸水。北折而下,至长沙,江澜澄涵不怒作,则橘洲浮其中,《水经》所注“橘子洲戍”者也。
    考“湘江”:“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为樗蒲齿,宜若空明净彻,千里一碧者。独橘洲匹练曳水面,如荇藻牵风。 湘人传其初无根蒂,能与波下上,盖江之瑰奇灵异谲诡,正于是乎聚(注:“聚”字疑衍)。昔人尾洲建拱极楼,雄观俯瞰,所以培护墉隍,夹辅形势,与岳阳、黄鹤名胜相望也。
    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下诏湖南,以江神职司江渎,利赖舟楫,云雨井牧上田,宜秩祀。所司又选楼前地,作神庙,奉春秋庙制,既上关庙典,且与楼并祀,奠定中流,橘洲益增严整壮丽矣。
    岁既久,栋折柱摧,瓦泐甃破,上雨旁飘,无以崇明祀、饬巨观。至迭议扩新,而皆不克蒇事。今大司空刘公墉(注:即俗称的刘罗锅)驻节长沙,时政通民和,有愿输金百两,呈请劝众捐修者。公度不可禁,即严饬有司,无废无侈无扰。众欢欣趋之,不期而集醵金若干。遂辇材遴匠作庙,重三殿门,其前作楼级两层捍其后,周遭啮岸颓栏,以次凿金嵌石,坚致玲珑。
    起庚子,迄壬寅,工落成,而余适奉简命来抚(军)(注:据橘洲发现的残碑而删)是邦。展庙翼翼,凭栏言言,栖湘灵于恍惚,壮气象以万千。水之蛟宫蜃窟,陆之奥皋神区,与夫湖岳之精英灵淑,皆贡献轩豁,收纳在岛屿橘柚轩棂墙屋间。是以阴阳和,风雨会,老幼蕃,祉年谷连熟,鱼、虾、菱、芡特土之产阗溢街衢。盖是役也,典制严重,神人欢喜,固为天子守土,吏所不得简陋者也。而公皆先余为之,余则何幸而承其乏乎?
    书颠末于石,志美也;经纪其事者,知长沙府事蒋欣曾也;捐金者别石书之,记实也,从众志也。

    注:此文挂名作者:湖南巡抚李世杰(李大中丞);实际起稿者:余廷灿
    文献来源:清同治十年(1871年)《长沙县志》卷十四·秩序二。全文点豆为本版编者。(作者:文/任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3:07 , Processed in 0.6220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