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乡级及以下地名(一)驻地镇条玉潭镇(Yutan Zhen) 宁乡县政府驻地镇。位于湖南省宁乡县东北部,沩江下游北岸。原城区面积21.34平方千米。2013年撤销玉潭镇、城郊乡、白马桥乡、历经铺乡,分别设立玉潭、城郊、白马桥、历经铺4个街道。宁乡县政府驻玉潭街道金洲大道5段。玉潭镇历史悠久,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阳为新康,县治迁冷水铺,置今玉潭镇为新康驿。历300余年,至唐改名玉潭镇。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在镇内藓花岩下,上流水于此回旋而去,历久成深潭,岸边绿树成荫,倒映入水,交相辉映,其水碧绿如玉,故名玉潭。”玉潭镇以此得名。“玉潭环秀”为古宁乡十景之一。自宋太平兴国六年(977年)扩大宁乡县城以来,县治均设于此。清时,以其地属城厢,改称城厢镇,1953年始改名为城关镇。古镇街巷格局,是东西南北四城门内4条正街,再派生出多条巷子构成。巷名各有含义,如牌楼巷因原来这里有一座清代所建贞节牌坊而得名。玉潭镇有宁乡县文庙、玉潭书院、香山寺、白鸡观、曾子庙、万寿宫、状元楼等古迹。抗日战争宁乡战役烈士纪念碑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全国重点镇条大瑶镇(Dayao Zhen) 全国重点镇。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城区南22千米,东连澄潭江镇,西接枨冲镇,南临金刚镇和江西省萍乡市,北靠今荷花街道牛石岭。全镇总面积74平方千米,城区面积3.4平方千米。辖16村4社区。相传此地明末清初此地多水缸之类的陶匠,歌谣云:“上至花江,下至金刚,千日砍柴一窑装”,故名大窑。后演变为大瑶。此地曾设为至醴陵古驿道上的一个递铺,并形成集市,故又名大瑶铺、大瑶市。镇辖范围夹在湘赣交界山岭和九华山之间。南川河纵贯境内。大瑶镇素有“花炮之乡”的美誉,相传是花炮业始祖李畋的故乡。李畋相传生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又相传李畋得到药王孙思邈的指点,将“伏火硫磺”首创为“火硝纸爆”,开“烟花礼炮”之先河。一说李畋为醴陵县麻石村人。今大瑶镇和麻石村都建有李畋庙,香火异常旺盛。相传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李畋的生日。每到这天,做鞭炮行业的人家都要焚香点烛,献上三牲,向李畋先师神位叩首作揖,虔诚祭祀,祈求福佑。大瑶镇李畋公园内建有全国第一家花炮文化博物馆。正殿为李畋庙,内供李畋神像。李畋墓尚在,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2015年杨花乡并于大瑶镇。 (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条靖港镇 (Jinggang Zhen)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湘江下游西岸,为洞庭湖流域南缘的大众垸区,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望城区新康乡、格塘镇、乔口镇相邻,东面隔湘江与铜官镇相望。全镇辖7村1社区,总面积54平方千米。镇政府驻靖港镇。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之一。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西北五十里,自宁乡县流至东北入湘”,“唐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当地百姓为纪念李靖,遂把“沩港”改为“靖港”。清同治《长沙县治》亦载:“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靖港为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太平天国战争中靖港成为重要战场,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初九(3月7日)太平军占领靖港,曾国藩在靖港对岸铜官渚愤而投江,遇救。湘军水师彭玉麟、陆师塔齐布等合力攻击太平军,四月初八(5月4日)太平军自靖港退守岳州。靖港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凡滨湖湘阴、益阳及宁乡和本区粮食、土产多以此为集散地。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原长沙县第一繁荣集镇。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33年,建置长沙县直属镇。同年,设长沙县靖港民众教育馆。1935年,设长沙县卫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长沙大火后,投奔靖港经商者大增,工商业达500多户。著名商号有杨广兴粮行、秦裕泰南杂号等。靖港全镇古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有临河戏台、宁邑八元堂(宁乡会馆)、杨泗塔等文物保护单位。 注:2015年格塘镇合并于靖港镇。 (四)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条上甘棠村(Shanggantang Cun)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湖南省江永县城西南夏层铺镇,是周氏聚族而居的村庄。地处昂山、屏峰山、将军山和谢沐河的环抱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迷人。村前河清水碧,绿树倒映;村后昂山毓秀,翠岭逶迤。步瀛桥沧桑飞渡,文昌阁雅韵临风,月陂亭古碑林立。古居民宅,雕龙画凤,酒肆茶楼,古韵依然。历史悠久,汉武帝刘彻在此设谢沐县,历时700年,古县衙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唐代中叶,征南大元帅周如锡之孙周通璧定居上甘棠,经历1000多年,周姓氏族居住地址始终保持未变,今存20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建筑。古村落布局严谨,沿谢沐河自北向南布置一条长500米、宽1.8米的交通主道,与主干道垂直交叉布置9条次干道,现保存7条。周氏共10族人,有9族人沿9条垂直次干道及次于道左右设巷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特有的坊式民居结构,俗称“九家门楼十家厅”。文物古迹众多,有忠烈祠堂、龟塔、月陂亭摩崖石刻、步瀛桥、前芳寺、文昌阁、仰濂书院、碑刻、寿萱亭等。 (五)中国传统村落条楚东村(Chudong Cun)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镇中部,面积18平方千米。传统村落格局和民居保存完整。辖22个村民小组。境内有万亩桃林生态观光园,面积3.2平方千米,园区依山傍水、风光秀美、田园如画,有明代跳石桥等旅游景点。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锦绶堂位于楚东村东漾水湾,为当地大户涂氏的庄园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79年)。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左右各有两列厢房,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内天井19个。中轴线上有前院、过堂、正堂、后堂等。院内的藻井、翘角、卷棚、过亭均饰以绘画雕塑,工艺精湛,虽经百年沧桑,色彩仍然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0年7月底,它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锦绶堂办公近9个月。锦绶堂中至今留存许多红色遗迹,如大门两旁“工农专政,男女平权”的对联、曾作过油印室的阁楼墙上留下的油印传单和财务账单的痕迹,弥足珍贵。 (六)其他重要村镇条铜官镇(Tongguon Zhen)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北部湘江东岸,与靖港镇隔江相望,东北临茶亭镇,南与丁字湾街道接壤。总面积30平方千米,辖4村5社区。今为街道建制,名铜官街道。从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中曾提到湘水一个叫蝶的地方,即距今长沙市北35千米的铜官镇。铜官镇古产铜,唐代诗人杜甫《铜官阻风》诗注云:“官铸铜处也,即锦官之类。”当时的蝶是楚国铸铜币的场所之一,官府在此设管理铜币铸造的“铜官”,后成为地名。三国时期,铜官为吴、蜀分界处,相传吴将程普与蜀将关羽约定互不侵犯,共铸铜棺,故名铜棺。《湘中记》:“长沙有铜棺山,程普、关公分界于此,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即以贮之。”后因忌讳“棺”字不吉利,去掉“木”旁,改作铜官。此为“铜官”之名来由的另一说法。铜官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凭借湘江天堑,乃长沙水驿要站,历为古代军事要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官窑遗址位于石渚湖北岸,是一座民间陶瓷窑,发现于1957年。根据考古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出土“元和三年”(808)罐耳范,“大中九年”(855)釉下彩绘飞鸟瓷壶等纪年铭文,可知铜官窑的烧瓷历史早于盛唐,兴于中晚唐。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也是世界陶瓷“丝绸之路”的起点,其陶瓷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亚、西亚、非州等地。民国初年,铜官镇尚有陶窑160多座,窑工9000多人。至今保存完好,仍在生产的清代义兴窑遗址被列为长沙市级文保单位。铜官老街被列为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 注:2015年,将东城镇慎家桥社区五杉片划入铜官镇华城村,将茶亭镇郭亮村划入铜官镇,将铜官镇和书堂山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铜官街道。
新开村( Xinkai Cun)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浏阳市龙伏镇捞刀河畔。新开村旧有法源古寺,故又名法源寺。全村分为发源、牛口、小墩、松山、河背、新开6片,23个村民组,清代流传下来的村落保存完整,全村古民居建筑达3万平方米以上。保存完好的清代居民建筑群——沈家大屋为该村的核心和精华。沈家大屋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65平方米,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屋场主体建筑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永庆堂、师竹堂、德润堂、三寿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建筑,永庆堂厅堂内挂有湖北巡抚谭继洵书写的“桐第安荣”等巨型黑漆金字匾额。房屋墙基由红沙石、青砖砌成,墙体由厚实的土砖砌成。正厅高达9米多,其他房屋高达8米以上。屋内正厅、横厅、十字厅、巷道、走廊等所占面积很大,而且左右对称,给人以空阔舒适之感。整个建筑群由17间厅屋、20口天井、30多条巷道组成。长短回廊将20多栋共200多间房屋连成一个整体,房屋重叠,巷道回环,庭院错落,令人莫辨东西。精美的格栅门窗木雕、古老的天井照壁,构成浏阳清代民居浑厚的风格。沈家大屋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区片名大码头(Damatou) 区片名。位于益阳市今资阳区资江西路中段,三益街在此相交。泛指临近资水北岸大码头附近的商业区。旧时这一带正街称“二堡”,贸易兴旺,商场、酒家鳞次栉比。原益阳港为市内最大的客运港,客班船通长沙、桃江和洞庭湖滨各埠。清末,益阳商人在益阳的千家洲、青龙洲、萝卜洲办有3个收购点和加工厂,专收上游运来的煤炭、矿石、木材和药材等,然后装上更大的毛板船,转运各地。长年累月,生意越做越大,货越运越多,大的毛板船超过200吨位。其时,这种满载货物的毛板船运到湖北汉口,汉口人赞不绝口:“这就是大码头的大船到了”从此,“大码头”便正式成了益阳的一个片区名。大码头一带的居民由此而富,修建了7.5千米长的麻石街,而且三大加工基地也在其旁修建了3个有气派的码头,分别叫大码头、石码头、向家码头。也因此形成了3个较大规模的生活居住群落,名为头堡、二堡和三堡。益阳古镇的原闹市中心在下游5千米外的南门口,由于大码头的形成,使商业中心西移,而且也使两地连成一条繁华商业长街。长街两厢的商业铺面,衣食住行玩乐,无所不有,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2 17:53 , Processed in 0.0970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