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岳阳商业 岳阳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巴陵县,后历为州、府治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名岳阳县。岳阳滨临洞庭湖,南连滞、资、沅、澧4水,北通长江,历为湘北物资吞吐的水陆码头。商品交易比较活跃。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有“三街六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辟为商埠后,海关设于离城l5华里的城陵矶。英、美等囤外商先后在岳阳建立洋行,大量输入洋货。据海关统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汉口转运进口之洋货为7.89万关平两,至二十八年(1902年)增至49·9万关平两。洋货中以纱布、煤油、砂糖、颜料、五金等为大宗。据1903年《湖南官报》409号载,城陵矶“以前异常寂寞,自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项,尤为畅销。业此者现仅四五家,而每日所获,综计不下三四百万金”。经岳阳输出的农副产品,以桐油、谷米、茶叶、鲜鱼、药材、生牛皮等为大宗,庄号应运而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后,沪、汉来货,可在江汉关领一港照,直达长沙。民国7年(1918年),粤汉铁路长武段修成后,货物多改由铁路从汉口运往长沙,湘、资两水农副产品及矿产品,亦多由长沙集中输出省外,外商前往长沙开行者日多,岳阳市场渐次衰落。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一日(1899年11月13日),岳州自主开埠,城陵矶设立海关。一方面,它标志着帝国主义经济势力侵人湖南的开始,另一方面,它更标志着湖南经济至此才真正进入了近代,驶向了快车道。岳州自主开埠,终于撕开了湖南封建经济的帷幕,打破了湖南落后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局面,勾通了湖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随着海关贸易的发展,岳州商埠市场逐渐繁荣,百业俱兴,吸引了一批外商和本国沪,汉商人前来设商号。l914年英国太古车糖公司捷足先登,在岳州城内街河开设立经理处。l919年汉口商号姚顺记在岳州城内下街河开设福记,同年,英美烟草公司,怡和车糖公司和汉口商人杨芝泉等分别在鱼巷子,街河开设分公司。 岳阳素称鱼米之乡,鱼、茶等为商品贸易大宗,这从岳阳鱼巷、茶巷等街名可得到印证。如鲜鱼远销湖北、长沙、常德、湘阴等地。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调查,年产鲜鱼达5.4万担,除本县食用外,运销汉口、通城、长沙、临湘等地。茶叶,民国十八年(1929年)产6.5万担,输出4.l万担,以绿茶为主。加之省内各县所产茶叶从岳阳报关,运汉口销售,输出数量颇大,据统计,从宣统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09-1934)共输出各种茶叶32.13万担,占岳、长两关输出总量的41.74%。 20世纪30年代是岳阳商业最繁华的时期, 仅南正街一条街就集中了严万顺启记老药号、谢天吉药店、戴豫康绸布店、毛华盛绸段匹头号、永泰和布店、宝成银楼、周德馨酱园、昧腴酒家等名店。味腴酒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以经营高、中档的江浙风味酒席为主,兼营地方风味小吃,尤以苏味小笼汤包扬名,日营业额200银元左右。
第五节 邵阳商业
邵阳位于湖南中部资水和邵水的汇合处。南朝陈置邵阳县,唐为邵州治,宋以后为宝庆府、路治。南宋年间,邵阳造纸、刻书业即已出现,市场上手工业产品亦多。明、清时代成为湖南三大书城(长沙、宝庆、茶陵)之一,雕版印书业,以清光绪二十四年(l898年)前后最为兴旺,县城有30余家,从事造纸、雕版、印书、经销书籍的共2000多人,产品行销甘肃、江西、云南、四川、贵州、两广等地。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宝庆南乡一带有钢坊20多家,年产大条钢约万余担,用作刀镰,坚韧锋利,行销长沙、汉口,远及河南、甘肃、山西、河北等省。制笔为家庭主要副业,以此营生者殆数万人。邵阳竹刻工艺,早在明末清初即有竹青刻,后又采用竹簧制成各种日用品和装饰品,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用红木或乌术与竹簧有机结合,色泽光滑,美似象牙。第一家竹刻店名“爱此君斋”,后又发展管弦室、正雅堂等l3家,从业者100多人,制作品种400多个。 清咸丰年间(1851-1861),邵阳市场已有湘乡、新化、衡阳等县及江西、陕西、福建等省商业行帮。湘乡人主营绸缎布匹、南货、杂货,江西人多营药材、首饰,陕西人多营皮毛。清宣统年间(1909-1911),城区有粮食、绸布、国药、生皮、熟皮、南货、盐业、钱铺、瓷铁、山货、估衣、杂货、烟酒、毛板、首饰、织布、染布、竹刻等行业工商户2000余家。岳州、长沙开商埠后,洋货渐次输入,金融活跃,市场趋向繁荣。 邵阳昔为宝庆府首邑,滨资江为城,百业纷陈,主要物产为竹木、纸张、茶、铁、烟叶、蓝靛、煤炭等类,行销资江流域及汉口、九江、上海。输入品为食盐、糖、海味、煤油、颜料、绸缎、花纱、木材、药材、瓷器、书籍、纸张及其他日用品等。全县商业.共有30余种,但本地商人,极少资力雄厚者。客商以湘乡帮占最多数,其次为新化帮,再次为长沙、衡州两帮。此外尚有陕、赣、闽等帮,赣商多业药材、首饰,陕商多业皮毛,闽商则营烟业。以皮毛业为例,形成许多大商号。邵阳四境皮毛产量多,湘西、贵州等地亦肩挑牛皮来此贩卖,历为西南各省兽皮集中地之一。兽皮主要品类有牛皮、獾皮、狸皮、麂皮、狐皮、獭皮、狼皮、狗皮、豹皮、兔皮、猫皮、黄鼠皮等。主销上海、汉口、广州等地。其中鸭毛一项,每年输出1000担。长沙华新、华泰羽绒公司,亦常派人在此收购。该业以谭记庄开业最早,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起,曾垄断该业50余年。该庄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七八十个品种的皮张运销汉口,总值20多万银元,人称“皮毛大王”。雅章庄是民国时期大户,民国l8年(1929年)以1000银元独资经营,雇8人,收购皮毛20余种,占全城收购量一半,年销上海、汉口5万张。民国l9年又设硝坊硝制成品运销各地,直到l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民国时期邵阳其他行业著名商号还有永顺盐号、益丰花纱号、仁义福绸庄、瑞丰绸庄、德和丰盐号、大新昌百货店等。此外,餐饮、笔墨等行也不乏名商号。
第六节 益阳商业
益阳位于资水下游,秦置县,元升州,明复县制,历为益阳县治地。资水自西向东横贯市区。益阳出洞庭可达各大商埠,陆路通长沙、常德、湘西等地及桃江、安化、沅江、南县等县。 清代,湖南商界有“金湘潭、银益阳”之称。乾隆时期,外地商人来益阳采购土特产品和运销手工用品的甚多。清同治《益阳县志》载:“贸易则谷米竹木纸笋之属,本地所产,外客集焉,故多开充牙行,或自行困贩,次则属沽小肆,其余诸货,则皆苏杭闽广豫章诸省客商营运居奇于此。”迨至清末,牙行发展,宣统三年(1911年)《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记载:益阳有笋行、广货行、棕行、簟行、膏矾行、南竹行、酒行及油、盐、铁、纸、粮食、鱼、石灰、烟、枯饼、瓷器、水果、洋油、猪、布、煤炭、靛等共25行,ll7家。到民国六年(1917年),发展到211家,交易30余类商品,尤以竹木、粮食、鱼虾、锑品为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竹席、棉纱、绸布、玻璃、颜料、金银、瓷器、服装用品、南货糟熬、纸张笔墨等9大行业,其中以棉纱绸布、南货糟熬业为最。输出商品有茶叶、谷米、纸张、竹木、竹席、雨伞、皮蛋等,主要销往汉口、上海、天津、北平及西北各省。 益阳城区自东关至接龙堤街口,长7.5公里,人烟稠密,纯系市鏖。民国时期,著名的商铺有天锡福南货号、有成斋南货店、福昌药号、同福百货店等。但益阳商业更具其地方特点,与益阳土特产品的产销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竹制品,民国十六年(1927年)前,益阳操竹器业者达千余家,生产篾簟、竹床、竹椅、篾丝、缆纤、竹黄等,产品除销本地及滨湖各县外,并销长沙、桃江、安化、湘潭及湖北省、武汉市等地。7.5公里沿河两岸,制作买卖竹器的作坊店铺,鳞次栉比,竹艺工人占城区人口3%,竹器品种繁多,顾客络绎不绝,因而益阳有“竹器城”之称,因而也出现了不少专营竹器的商户,但大多本小利微,未有大商号的涉足。 又如松花皮蛋。益阳松花皮蛋成为商品行销国内外,有200多年历史。进入民国后,成批销往汉口及全国各地和港、澳、东南亚一带,年销600多万枚。民国l9年(1930年)成立味蛋业同业公会,计24户,资本多者3万银元,年加工皮蛋二三百万枚。有皮蛋行十数家,民国22年(1933年)销汉口达90万元,其中最大的蛋行是张益顺、陈福星、张兴发、尹星福、姚远兴、高源茂、葛福泰、向万茂、漆洪发等。
第七节 常德商业
常德位于沅水下游,洞庭湖南湖西部。东汉时为武陵郡治,宋政和七年(1117年)置常德军节度使,常德之名由此始,为历代县治、郡治、州洽或府治的所在地。常德历为湘西重要门户,物资集散枢纽。外省商人亦来此经营,各擅一业。清乾隆十六年(175年),商人按籍贯或同业关系,组织公所和会馆达16处。清咸丰十年(1860年)有牙行140余家。 岳阳、长沙开埠后,外商大量输入煤油、食糖、颜料、卷烟及其他工业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常德辟为“寄港地”,进出口贸易增加,牙行普遍设立,以花、油、粮、木、药、山货等行为盛,干鲜果、柴炭、鱼、纸、猪、蛋、砖瓦、石灰、窑货等行次之。民国六年(1917年),全县牙行发展到238家。棉纱、匹头、百货、土希等批发商生意兴隆,有经营土布起家的富商李亨泰和蒋万新;有号称“棉纱大王”的戴荣庆纱号;有百万资财的大匹头商谦记绸布店。常德本地所产的谷、棉、鱼、豆、牛皮、皮箱、大布销贵州、四川、汉口、长沙及湘西一带。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牙行增至459家,为历史上户数最多的时期。 常德为桐油、棉花产区。由沅水流域输出之桐油,常从常德由澧水流域输出,集中于津市。常德著名油号有德丰、信义、同仁裕、恒盛隆、集大恒、大成、晋昌生等。桃源、常德所产棉花集中于常德,溯沅江而上,运销四川、贵州,顺长江而下,则达长沙、汉口。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前,常德花行营业兴盛,较大的花行有泰顺祥、义泰顺、福兴、正茂祥、裕庆祥、义盛祥、盛昌、敦信等8家。经营棉花业务者除花行外,还有花贩(专营收购皮棉转卖与花行或染坊)、花庄(即外埠棉商所设的收购点或设在外埠的销花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外地驻常德庄客有大茂、正和、德隆、翦质记、裕丰、裕正兴、协裕、联德、源和、德昌、厚余、森和等l2家。
第八节 津市商业
津市地处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北岸,境内澧、澹、涔、道4水汇合,四周与澧县接壤。原属澧县,1950年设市(县级市)。津市港是省内6大内河港口之一,循澧水干流而西,可通上游各县;穿洞庭湖,与滨湖各县相联,并贯通湘、资、沅水各主要商埠;顺松滋、虎渡河达江汉平原,是澧水流域及湘鄂边区10余县水运交通枢纽。明朝中叶津市市场初具规模。万历年间(1573—1620),已是千户之聚。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l874),同治八年《重修直隶澧州志·津市》载, 津市“街长七里零”,“舳舻蚁集,商贾云辏,连阁千重”。 民国六年(1917年) 津市有商铺723家,其中牙行47家,经营棉、油、糖、茶、烟、靛、纸、饼、丝、纱、炭、鱼、煤、柴、船、铁、山货、土果等l8类商品。市面饮食业较多,著名的店铺有企园酒家和刘聋子粉馆。企园酒家选料讲究,在制作上有滚、烂、淡、油薄的特点,应市菜目中以河鲜鱼虾见长。刘聋子粉馆的牛肉米粉,汤鲜味美,制汤香药达20多种,生意长盛不衰。 较大的商户有益大正油行,丰年经营桐油近2万篓,每年获利近2万元左右。吉大祥绸庄经营棉纱、棉布和绞罗绸缎,有资本2万元,每年营业额30-40万元。 晚清、民国时期,湘西无铁路、公路,运输不发达,但沅、澧水纵贯全境,其支流密如蛛网,与广大山乡连接起来,商品运输遂大部分仰赖舟楫之利。津市逐渐成为澧水流域及湘鄂、湘黔边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集散的商品,以桐油、棉花为大宗。民国时期湖南桐油,沅水流域为主要产地,每年产桐油约40万担,占全省总产量的66%。澧水流域年产桐油约l0万担,占全省总产量的l7%。由澧水流域输出者,集中于津市,再经岳阳报关,输往全国两大销场——湖北汉口和江苏镇江。津市有益大正等油庄8家。 湖南棉花产区以滨湖各县为主,民国中期,澧县、常德、华容3县合计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0%左右。澧县、石门、慈利、临澧所产棉花,集中于津市,北运沙市,以达汉口。棉花交易多由牙行经营。1900年后,津市花行有贺盛泰、贺万泰、高银才、钟万盛、贺盛泰、殷永胜6家。民国初年,花行大户有大丰、同人济、通顺美、泰临丰4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有经营棉花的杂货行l7家,资本总额1·8万银元。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统计,津、澧一带有花贩三四千户,外埠驻津花庄l6家,津市驻外埠有汉口庄3家、长沙庄5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外地驻常德庄客有大茂、正和、德隆、翦质记、裕丰、裕正兴、协裕、联德、源和、德昌、厚余、森和等l2家。
第九节 洪江商业
洪江古商城位于湘西雪峰山南面,沅水、巫水交汇处,东北与黔阳县接壤,西南与会同县毗连。宋、元、明、清,洪江属会同县,民国后期建洪江市,属第十行政督察区管辖。洪江居沅水上游,河面宽广,坞址繁多,为停泊船舶的天然港口。循沅水而下,可通常德、岳阳而至武汉。经湘黔、安桂(安江至桂林)公路,可达贵阳、桂林等地。洪江在清光绪年间,已有5府l8帮商人来此经营商市,成为湘西和湘黔桂边区的重要商埠。主要土特产品,如桐油、木材等皆集中于此,运经常德,销往汉口。3省边区所需工业品,如棉纱、布匹、绸缎、百货、食盐等,也首先输入此地,再行转销。民国十八至十九年(1929—1930年)最盛时期,每年输出贸易总额达2000余万元,输入贸易总额1000余万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洪江有坐商238家,其中洪油庄7家,油盐南货号40家,绸布庄30家,木行l3家,瓷器号l2家,药材铺25家,衣庄ll家,苏广洋货号28家,粮食号行56家,纸张行6家,金银首饰号10家,以洪油庄、绸布庄、木行规模最大。行商营业额大大超过坐商之数。计木行500万元,布业1000万元。 当时全市人口仅3.76万人,从事商业者多达1.3万人,且外地人居多。市场上著名的商店源春酱园为福建人林安臣、江苏人蒋炳堂等创办,开业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该店注重产品质量,维护商店信誉,坚持薄利多销,因此,声名远扬,成为洪江酱食业之冠,产品销黔阳、靖县、绥宁、会同、怀化等县,并销往贵州铜仁、玉屏、三穗、锦屏、天柱一带,每年销售的各种酱油达10万公斤。洪江商会组织分13帮,即钱特帮、油帮、木帮、绸布帮、盐帮、药业帮、广货帮、南货帮、瓷业帮、粮食帮、首饰帮、纸帮、烟酒帮。 经洪江集散的农副产品,以桐油、木材为大宗。民国时期湖南桐油,沅水流域为主要产地,每年产桐油约40万担,占全省总产量的66%。由沅水流域输出之桐油,集中于洪江和常德,经水路至长江外销。洪江著名油号有庆元丰萃记、恒昌永、萧恒庆、吉盈丰、大昌恒元记、徐荣昌、刘同庆等。 湘黔桂边境历为湖南木材主要产区。品种有松、杉、柏、楠、檀、栗、榆等。洪江为湘西木材的最大集散市场,木商经营多以松杉为主,昔称西湖木(沅、澧两流域所产者为西湖木,湘、资两流域所产者为东湖木),多在洪江集中,顺沅水而下,运销常德,再转销汉口及江浙沪一带。晚清时期,洪江木材年运销量约40万两码(每两码等于1.2立方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洪江有木行l3家,资金总额3.3万银元,年营业额68万银元。这13家木行分别为德大、福顺和、张合顺、康茂永、德泰蔚、王义发、永贵昌、谦森详、合发祥、乾泰美、利厚昌、崇国松、贺晋丰。
第十节 浏阳商业
浏阳位于湖南东部,东南与醴陵市毗连。三国时,东吴分临湘(今长沙)置浏阳县,属长沙郡。清代属长沙府。全县农副土特产品丰富,以茶叶、茶油、生猪、苎麻、南竹为大宗。鞭炮、夏布、土布、土纸、菊花石雕等,曾驰名省内外。明代,全县有塘田、桥头等8个小市场,开始生产苎布(夏布)和生料纸。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县集镇增至17个。乾隆四年(1739年),鞭炮制作技术传入,并开始生产熟料纸。县城商业称十帖十行,即屠、药、纸、染、面、油、烟、帽、酒、皮十行。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全县集市贸易相继发展,张家坊、文家市、韩家港、青草、枨冲、普迹、洞阳、高升桥等集市,已形成定期圩场。道光末年(1850年),浏阳折表纸畅销外埠,进入汉口市场。同治十一年(1872年),县城增加了茶行、鞭炮行。其时,毗邻地区间贸易发展,铜鼓、万载、宜春、醴陵、平江等地部分农副土特产品,也经浏阳集散,每隔儿里,便有几家茶铺、客栈、商店,全县大小集镇发展到72处。 光绪年间(1875-1908),浏阳鞭炮、夏布、土纸、豆豉、红茶等产品大量运输长沙,汉口、广州等地,并部分出口国外。县城商人多江西籍,建“万寿宫”作为江西旅浏同乡会馆,其殷实户基本上控制了县城的主要行业和市场。当时著名的商号,南货业有三隆(德隆仁、景隆升、李隆盛)、四盛(詹发盛、发盛启、连聚盛、裕盛兴)之称,夏布业有周公兴、义合谦,鞭炮业有培德厚等。 清末,浏阳县从事鞭炮生产的达30余万人,年装箱运出鞭炮14万箱(每箱30万响)以上,约为湘西、湘南所产之总和。浏阳炮资本雄厚的大商户,专营外埠贸易;资本微薄的小商户,限于本地购销,向农家零星收购转售于大商人,或受大商人委托,代为收集封装,赚取手续费。鞭炮业有自设作坊的,也有设庄收买成品的。光绪初年,浏阳鞭炮开始出口,如“保生东”号经营汕头庄,从港澳转口,运销南洋;“丰绥永”号经营汉口庄,从汉口转运上海出口。外销渠道打开后,洋行开始插手鞭炮贩运,“培德厚”爆庄最先就是通过广州洋行出口,稍后又自设“鼎元和”爆庄于香港,直销南洋,年销售量在一万箱左右,从此鞭炮有了洋庄交易。外地商人也竞相收购,产品一时供不应求,因而出现了专营收购鞭炮的坐庄。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浏阳鞭炮生产已相当发达,继培德厚之后,又有绥永丰、谦达和、瑞华等在汉口设庄,称汉庄。民国吋, 浏阳著名鞭炮庄有谦达利、永庆祥、仁昌、永和利、祝多庆、华新、瑞华、永恒和、新民等资本在 1万至5万之间。 明末清初,浏阳夏布年销约万筒(18万匹)。清咸丰时(1850-1861),山东谦益祥在浏阳设庄收购夏布,年均7万余匹。当时,浏阳设立在京、沪、粤、汉等地的鞭炮庄,均兼营夏布。浏阳夏布均由庄号经销,产销已有明确分工,内销市场主要是北京、上海、南京、汉口、苏州、杭州、烟台、广州、长沙等地,外销市场则远及美国、法国、日本及南洋诸国。
第十一节 醴陵商业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北与浏阳县交界。历称“瓷城”。后汉立县,隶长沙郡。湘江支流渌江、泗水交汇境内,从东向西,流贯全境。陆路直达江西萍乡市和省内长沙、湘潭、株洲、浏阳、攸县、茶陵等地。历为湘东地区商品集散的重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株萍铁路通车。同年,熊希龄以岀洋考察二等参赞官的身份,报请湖广总督端方批准,在醴陵成立官办湖南瓷业有限公司,并亲任第一任总经理。次年,釉下五彩细瓷问世,外埠客商入境购销的增多,瓷器贸易大增。与此同时夏布、鞭炮、茶叶、烟煤的输出量和日用工业品的输入量日增,各行各业相继发展,市场日趋兴旺。宣统二(1910年),设立商会。其时,市区商业分本地、江西两帮,除红茶、夏布、土瓷、豆腐属本帮外,余如药材、南货、糕饼、豆豉、杂货、银楼、布匹、钱庄、典当各大业,均属江西帮。随着粤汉铁路长(沙)武(汉)段通车,茶攸醴公路相继筑成后,醴陵商业发展加快。 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城区有商业行业l2个,店铺341家,以资金排名,油盐花纱业(46家)占商界首位;绸布业(58家)次之;土细瓷业(100家)居第三位。当时,著名的店铺有紫阳斋南货店,前店后坊,制作糕点,品种多、质量好;德裕福南货号,经营酒作、酱园、机制面条,为城区南货业首户;还有祥春源酒席馆、天然居旅社等。 醴陵是湖南的著名瓷都,瓷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市场的繁荣。渌江桥横架南北,将两岸联成一体,民国时期北城及姜湾一带,有窑厂、商号数十家。南城多营染织业、针织业、刺绣业、秤业等。西城多营鞭炮业,东城多营旅馆业,而绸缎、药材、洋货等业,则荟萃于中心市区。醴陵瓷厂虽多,但多系自产自销,商人经营的瓷号,资本在1万至1.5万元者有民生、民利、九如、中和、裕华等。 清末,醴陵发展成为仅次于浏阳的另一个鞭炮生产基地,该县东乡从事鞭炮生产的约在万户以上,总人数有六七万人。醴陵鞭炮,历来由庄客贩往浏阳进行封装成箱;贴上“浏阳鞭炮”商标,再转售外埠,因此,市场上只有浏阳鞭炮,而不知有醴陵鞭炮。醴陵著名鞭炮庄有元记本、谦达利、本记、义中利等,资本在 2万至15万之间。 清代醴陵也产夏布,多由布贩从民间收集,转手贩与浏阳商人漂白成捆外销。迨至民国初年,才有醴陵商人在本地自行漂染,运销各埠销售,自是外间始知有醴陵夏布。清末,醴陵年产量达三四十万匹,约值l50-l60万元,每年输出总值在100万元以上。民国时醴陵著名夏布庄有生盛祥、大吉祥、益生祥、徳丰源、李明记等,资本在6千至8千之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2 04:52 , Processed in 0.1067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