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务业风俗
旧时各种服务行业风俗及禁忌颇为有趣,下面仅介绍几个主要行业。 一、理发业 理发业崇奉吕洞宾为袓师,长沙吕袓殿在今开福区新风巷,新风巷的原名叫吕袓巷。 清初,汉人被强迫蓄满族发辫。《孝经》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汉族人遂采取各种方法逃避。清廷诏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时官府雇佣理发工人穿街过巷叫唤理发,并不收费。理发工肩挑小担,一头系方形木斗,斗内插小龙旗表示官府身份,敬称“待诏”,长沙人谑称为“剃头孙”,列入“下九流”,并告诫子弟不学理发。清代中期,理发改为民办,不插小龙旗,木方斗仍保留至民国时期。 理发俗称“剃脑”、“剪头”,需取耳。理发工俗称剃头师傅,主要工具为剃头刀。剃头时,在头部的前、后、左、右及两颊各剃6刀,共36刀,眉宇间轻轻一刀算半刀,俗称“三十六刀半”。还有“黄龙摆尾”(脊背上刮毫毛)、“张飞擂鼓”(在颈项收刀时轻叩三下)、“月里偷桃”(眉心点一下刀)等刀法。 理发匠一般都附带两道工序——推拿和取耳。推拿俗称拉寒筋,手法有推、拿、控、扯、摇、揉、扣、拍、打等,部位分开头面、扯手、捶背、掐脚、拉筋,行家称“五和”。操作者双手功力适度,使人倍感舒适,据说还能治关节炎和肌肉疼痛。取耳俗称挖耳朵,师承严格,技巧有一定难度。挖耳工具计9件,行话称“九小龙”,其工具为:乌龙车边、圈龙下海、起龙撬边、泥龙取石、卧龙掏底、双龙出洞、尾龙扫灰、锋龙勾结(石)、二龙戏珠。其中二龙戏珠一项,工匠右手将鹅绒球靠近耳洞某敏感点,左手执镊子震动绒球棒,使耳朵感觉轻震微痒,极为舒坦。浏阳农村过年理发时,有不取耳之俗,谓挖掉了财气。剃头师傅一般会按摩,头歪肩肿之类,经其“放睡”(按摩头颈部)马上就好。 剃头师通常隔10天上门服务一次,年底并付工资,对当年生、死的“算来不算去”,即年内死亡的免收,年内出生的男婴收全年工资。每年腊月二十四至除夕为“过年头”,凡在主家剃了“过年头”的,来年不能换剃头匠。 妇女理发一般由家中年长的妇女用大剪刀剪短即可。未婚妇女蓄单辫后垂,已婚妇女盘辫髻于脑后,俗称粑粑头。少女出嫁前,请全福老妇梳妆,将面部及颈项汗毛用棉线拔去,俗称开脸,然后梳成粑粑头,试戴簪花。1930年以后,烫发技术传入长沙,少女贵妇争相烫发。当时烫发用特制的火钳烧热炙烫,使头发卷曲,但头发易被烧焦发黄,于健康不利,被当局取缔。 二、沐浴业 长沙沐浴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大吉祥旅社附设澡堂,当时使用木盆、木桶等家用工具。1920年,鄂商开设宜新园盆堂,分官、优、客三等:官座用白色搪瓷卧盆,优座用水泥卧盆,客座用木座盆。1926年,三星池澡堂增设池塘,可供7—8人同时入浴。池塘分高温区和常温区,顾客可任意浸泡。长沙的富裕居民素有早晨进茶馆,晚上进澡堂的习惯,俗谓“早晨人泡水,晚上水泡人”。 澡堂工人由店主供给食宿,其工资全靠顾客小费,以促使服务周到殷勤。顾客进澡堂,工人上前主动接过衣包并引导入座、送茶,替顾客刷鞋刷衣。浴毕,送上大毛巾替顾客拭干背上水珠并收拾脏衣。如顾客付给小费金额较大,要高喊“某号客人小费×元!”金额不大则喊“小费有了”。内室必有人回应“谢谢”。工人送顾客出门,躬腰连声“走好”。 澡堂附设擦背、修脚服务。擦背属按摩手术之一,即背部四肢重搓,胸肋均匀适度。顾客在温水中浸泡后接受按摩,全身微汗,血液循环畅通,有舒适感。修脚称“小活”或“挖壕子”,旧时被视为下贱职业。修脚操作特点:指活、腕稳、力匀、心细、刀快,对鸡眼和胼胝有短暂缓解作用,对足部进行按摩,能治足疾疼痛患者。 三、屠宰业 屠宰业供奉的祖师为桓侯。桓侯即屠夫出身的张飞,袓庙即桓侯庙。桓侯庙位于西长街与太平街交接处东北角上,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同治间桓侯庙增设刘备和关羽的神位,改称三圣殿。光绪年间长沙屠宰业以三圣殿为行业“公庙”组织,公推大户任总管、值年,管理会务及公产。1904年长沙屠宰业订有“屠业条规”10条。条规规定,每4个路摊分销一头猪,需隔店铺码头上七下八家,不准停留摆设、撞门喊卖,肉价只准低于行市4文。当时长沙城内猪肉供大于求,自给有余,因而出现了从事说合买卖的猪行,到清末长沙已形成较大的牲猪集散市场,外运牲猪主销汉口。 屠工旧时有三不杀的规矩,即不杀未劁母猪,不杀未阉公猪,亥日不杀猪;年节和喜事杀猪忌补刀,建庙宇、打倡、团坛杀猪,杀一刀后,让猪到外处跑,称为杀“拖毛猪”。屠商卖肉时,对熟户或有权势者砍好肉,对穷苦人家砍劣质肉,俗有“屠户三块脸”、“低头砍肉,抬头看人”之谚。
第四节 商业禁忌与商业隐语 一、商业禁忌 商家旧时有许多禁忌习俗。例如“十忌”:一忌学徒、店员和顾客坐店面的门槛、柜台等,以为将会背时倒霉;二忌说“冷清”、“萧条”、“清闲”、“消闲”、“有空”、“自己吃”、“自己瞌睡”、“嘴巴闭臭”、“鬼上门”、“霉”、“烂”、“损”、“糟”、“废”、“生意不好”、“改招牌”、“下招牌”等不吉利的话语;三忌学徒店员口角打斗,败坏店风;四忌对顾客不周或不恭,以免损坏店誉;五忌店前摆摊设点或喧哗、吵闹、打斗,以免影响生意;六忌开张时有孝子回揖,以为报凶;七忌开张时有丧葬队伍经过,以为不吉利;八忌官兵、土匪、盗贼入店购物,认为凶到;九忌财神位前灯灭,以为将要退财;十忌招牌倒地,以为将要倒闭。又如新开铺面择址不得与同行开合铺;新铺或新年开张要择黄道吉日,悬联挂彩,放鞭炮;开张价格要优惠;接待的第一位顾客一定要使生意做成;成交的尾数必须成单,因双数意味着关闭,顾客也应知趣加以配合,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口语讳忌,如关铺门称“吊扇子”,缺货为“买起哒”,算盘称“财盘”,秤称“宝平”,帽子称“尊顶”,猪血称“旺子”,胡椒为“古月”,花椒为“喜乐”,猪舌(因其谐音“蚀本”)称“赚头”,货物生虫(因其谐音“穷”)为“生富”,芹(因其谐音“穷”)菜为“富菜”,权(因其谐音“差”)为“好”,铁(因其谐音“贴(本)”)为“兴隆”。问及姓氏,如姓“关”、姓“吴(谐音“无”)”,则假说姓“钱”等。 二、商业交易隐语 长沙民间商业交易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商业隐语。各行各业的隐语均有所不同,称之为“局障”,即障蔽局外人之意。如一至九的数字均有代号,流行较古老的是以《论语》章节名的第一个字为数,即以“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替代数字一至九;有的在书写传递信息时,将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减少某些笔画,简写为“士”、“贝”、“乡” “县”、“仨”、“耳”、“木”、“另”、“王”;有的商店还自定暗码,如九丰绸布店就以唐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的十个字替代一至十的数字,只有本店的店员才知道,对外绝对保密。除数字外,一些与商业有关的事情有时也用行话暗码,如粮食行说“他”为“踏傻子”;油盐业卖主谈生意如认为差不多了时说“酸菜叶子”;一般称货物为“哑子”,因为货物不能说话。 中人(经纪人)说合时也用行话。行话有明行话和暗行话之分。 明行话的使用,表示讲行话的人是长沙市人或老顾客,以免受骗上当。如进面食馆使用“轻挑”、“重盖”、“带迅干”等行话。 暗行话是不明言其意,而借其他的辞语表达。同行业互通业务信息时,为保密也使用暗行话,俗称“局障”。常见的局障主要为: 1.南货业。1—9的代号为“周、竹、岭、天、立、水、贤、仙、弯”。如“周竹”表示1.2元、12元或120元,双方心中都知道是几位数。商品代号:荔枝(麻壳子)、瓜子(扁壳子)、 笋干(宝塔子)、糖(蜜辣子)、虾米(驼背子)、鱼(摆尾子)、胡椒(琉璃子、古月)、蛏干(钳子)、盐(哑口子)、木耳(顺风子)、 海带(宫门子)、莲子(转珠子)、香菇(独脚子)、片糖(跑符页子)、冰糖(磨朗古)、香烟(暗门子)、酒(纠头子)、煤油(仙货)、茶油(注货)。其他:借钱(人昔)、赠送(铳子)、衣服(薏子单)、走(周九猫)、快(块文通)、赢(印色盒子)、输(水古都)、今天(镜头箱子)、晚上(万字格)、价格(米沙糕)、赊欠(舍壳子)、便宜(扁豆)、太贵(鬼谷子)、秤(横子)、精通业务(里手码子)、乡下人(都老官)、外行(空子)、手中拮据(打背弓)等。 2.粮食业。1—9代号为“乙、都、仙、义、潘、探、万、哈、曲”。商品代号:谷(牙巴子)、米(密纳子、安安送)、大豆(肛干子)、麦(韭菜)、棉花(朵子)、大蚕豆(大片子)、小蚕豆(子莞子)、牛碾米(元熟)、碓窝子米(六充米)、机械加工米(天字号)。其他:要(腰刀)、不要(补丁)、硬币(搭子)、纸币(漂布)、看货样(勘周)、没有(猫周)等。 3.药材业。1—9代号为“意满子、耳边子、撒丝子、狮子头、乌椎子、智鲁子、凄凉子、坝林子、纠头子”。商品代号:龟膏(王八乌)、驴膏(窑子水)、鹿茸(大挺)、鹿膏(肤折子)、人参(马牙笋)、优质人参(五形全美)、高丽参(根据质量级别分为香炉脚、双蹄驴、独碗芦、黄马褂、断别等)、优质鹿茸(捻指、有气魄)、圆筒牛黄(胆黄)、管状牛黄(空心黄)、川贝(观音坐莲、怀中抱月)、浙贝(元宝贝)、石硝(徐长卿);羚羊角中直贯角顶的绒孔叫 “通天眼”,无“通天眼”者为假货;河南生产的山药、生地、白菊、牛膝统称“淮四大”等。 4.绸布业。数字代号与药材业相同。另:元(块文通)、百(万字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3 16:31 , Processed in 0.1141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