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湖南酱食业
湖南酱菜加工,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器物清单中有“盐酱四资”,出土豆豉姜,虽历时2000多年,而质色可辨。据目前所知,本地酱菜商业经营始于清初。省城首家蔡玉和酱园(后名玉和),创于清顺治年间,至今300多年,小西门蔡玉和旧址有“蔡玉和酱园光绪贰年立”碑文。长沙制酱工艺来自苏州。初有苏州席贩携带酱菜旅途自食,湘人品尝盛赞其味,因而有席贩制酱试销,深受欢迎,销场日广。遂有苏州人来湘,以制酱为业,开酱园数家,并设立同乡会组织,称为苏帮。以后长沙酱园几度发展,先后出现苏(苏州人)、本(湖南人)、南(南京人)、浙(浙江人)四帮。各帮厂店多系酒、酱综合经营,包括制酱、酿酒等业务,共计36家。 清代制酱、酿酒合为一个大行业,称为酒酱业。这个行业从前并无公所公会,至清咸丰年间,因乡间贩酒者充斥城市,城区糟坊酒业同人,因维持生计起见,乃组织酒业公会,禁止乡贩进城卖酒。因而时起争端,酿成讼案,后经长沙、善化两县布告,乡贩进城卖酒者,须入酒业公会,方许肩挑贩卖,否则扭送官府究办。又勒令城区酒业领照纳税。自此以后,酒业遂成为正式行业。至光绪初年,酒业销售日广,新添之店愈多,抢行夺市、低价滥卖者,时有所闻。酒业同人为整顿行规计,邀同业开会议决,每家收牌费20元(银元),公举总管2人,值年6人。总管3年一任,值年1年一任。总管由糟坊业内推举,值年由零沽酒业中推举。每日酒价行市,由上街者按日至酒业公会共同议定,划一价格,不得私自涨落,违者公同议罚。至民国初年,警察厅抽收酒业执照费,该业同人因税费日益加重,营业维艰,又召集同业开会议决,将酒业公会名义取消,购置孚嘉巷房屋一栋,改为酒业公所,以公所名义,向杂税局一统承包,按月由公所向杂税局缴纳酒税。公所内推举一主任、一文牍、一会计,每年并举办杜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先师瑞诞会一次,酒席用费,皆在月捐项下开支。此外则有客师入帮费、学徒上会费,但每年所收,为数无几。湖南各地酒坊众多,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表列酒坊500家,主要生产米酒和烧酒,销本地和邻县,但大多本小利微,未形成品牌,资本在1000元以上的只百100家,最高者为醴陵的“新裕”和宁乡的“沩源”,资本也只4000元。 1929年,商会法公布后,省会成立长沙市酒酱业公会,会址仍设孚嘉巷,负责人为德茂隆酱园谢菊生。他任职最久,同时担任过市商会会计科长多年。抗日战争时为了争夺市商会理监事席位,一度分为酱园业、酒作业两个同业公会。以后,酱园成一独立行业。 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正月初八公布的行规可知湖南酒酱业的一些内幕。如新开铺面,无论吊店(酒酱零售商)及内吊(油酱前店后坊),老铺上下对门要距离7家,方准开贸。对门开贸如已歇业,迨后复开,无论本人亲属均按新店章程,不得仍换老店,以杜争端,违者重究。新开吊店议出牌费钱四串文,油盐槽坊议出牌费钱二串文,如顶贸改牌者,仍按新店出牌费钱四串文,帮伙出备入帮费二串文归公。倘有店内舞弊支扯,未经清结,同业不得雇请。带学徒无论子弟亲友,均以3年为满,出备入帮费一串文归公祀神,如有违犯,不准帮贸,并公议三年停收。公议派各店月捐每家捐钱五千文,以助庙内烧香灯油(酱园业因酿制耗粮,迷信敬祀雷神,以免天谴),修理添置斋供各项之资,公议3年停收。公择经管2人,值年6人,经理牌费公项庆祝等事,议定3年为满,遇有神庙及同业公事,即须会商妥议,不得擅为处理,以昭公允。关于工人学徒入帮费,于1927年取消。 学徒进店要有担保人,立投师字,其内容是:“今拜某某为师,自进店之日起,3年期满出师,寒暑凶灾,各安天命,倘有逃南走北,不与师傅相干”等(此规定于1927年4月21日取消)。店员学徒三不准。不准衣服做口袋,不准蓄西式头,不准店堂放椅凳。三不怕:学徒伢子不怕小(服从性好),铺房先生不怕老(业务经验足),厨房师傅不怕斢(防偷拿)。雇人三要:要忠厚老实的,要年轻力壮的,要沾亲带故的。凡工人店员,如有不合老板意者,每年正月初五辞退。称“吃响炮酒”。对手脚不干净者则予开除并出革条,所谓出革条,即是在同业中发通报。凡有经验的老工人、老店员称“拿掸帚子的”,受到老板器重,工资待遇高出一筹。 酱业分苏、本、南、浙四帮: 苏:苏帮最著者首推玉和酱园,开设于小西门,创建于清顺治年间,是长沙最早的老字号之一。它以“玉醋”驰名省内外,虽多次易主,牌名保存至今。“玉和”设有酱、醋、苏酒等5个作坊,前店后坊,其经营范围之广,为苏帮之冠,业务发达年,盈利上万。继玉和之后,苏帮人先后来湘开业者有集成、松茂恒、蔡祥泰、马益懋、沈丰盈、源春坊、沈玉和、元和坊等。1938年“文夕大火”后,多数店家倒闭,仅玉和、集成、松茂恒3家继续经营。 本:本帮首推长途南门口德茂隆酱园,开创于清同治三年,初由长沙人魏鹤林创办,故取名魏德茂,后因店主几经替换,经营性质由独资而合资,店名也一改再改。至1887年,张子林独资经营,改牌为德茂隆。因有贺耀组部下任军需处长的宗族张炳生资助,实力雄厚,曾先后开设48个支店。1912年,张子林年老,其子不务正业,乃调支店经理谢菊生主持店务。至1921年,张子林病死,由谢及张炳生筹集银元2万接顶,谢仍任经理,主管酱园,兼营酒、香干、麻油、豆豉等6个作坊,员工43人。该店以 “德”字香干为竞争条件,曾挤垮本街德馨长酱园。恒泰南、协昌裕亦曾与其作过抗衡的尝试,均难以匹敌。自此,德茂隆独占鳌头,店誉日振,生意兴隆,以优取胜,年盈利万余。 明崇祯年间,湘乡县永丰镇一带(今属双峰县)的民众开始晒酱。初以家制为主。l7世纪中期,永丰蔡林氏兄弟先后在永丰镇办起了蔡广祥、蔡广益、蔡顺益三家酱园,开作坊生产辣酱之先。以后相继有人开设了生义兴、龙胜泰等十余处作坊。其中以蔡广祥、蔡广益兄弟的作坊为最盛。 永丰辣酱是以本地特产的味鲜肉厚的灯笼红椒为主要原料,配之以小麦、糯米、食盐等曝晒而成。因此,永丰人称做辣酱为晒辣酱。永丰辣酱是佐饭的佳品,远近闻名。 南:南帮辕门上戴同兴,开创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资金1.2万元,经理戴长庚,经营酒、酱、香干,前店后坊。以酒质量好而驰名。有“长沙之酒,自古著名,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之评价。而戴同兴所酿之酒,亦有口皆碑,业务颇盛,年盈利7000元。又有王万裕,资金1万元,经理王念宝,年盈利5000元。新戴同兴年盈利3000元。南帮三家均随“文夕大火”毁灭而停业。 浙:浙帮初在湘潭发迹,著名商号有吴元泰和吴恒泰。吴元泰酱园系浙江吴兴县吴子楚创设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吴恒泰酱园由吴凤来开设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末民初为这两家酱园鼎盛时期,资本均在2万银元以上。民国4年(1915年)吴恒泰所产绿凤牌酱油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此即后来享誉全国的龙牌酱油。在湘潭站稳脚跟后又到长沙发展。长沙的浙帮酱园有青石桥吴元泰、南正街吴恒泰(南)、宝南街吴恒泰(东)、北门头卡子吴恒泰(北)等4家。营业的发达首推北门吴恒泰酱园。该园创始于1913年,资金6000元,先后任经理的有周仪之、谢培生等,属湘潭总号所设之分号,曾以总厂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名次的绿凤牌酱油而驰名。其采用原料与操作技术,全与总厂相同。酱油品种有绿凤、蓝凤、云龙、上母、正母,酱菜品种有冬菇茶干、菌油、椒油、糖什锦、子油姜、子油罗卜等。多用缸装销往南京及国外各地。吴恒泰还生产“泰”字香干,曾与“德”字香干齐名。由于北正街头卡子码头好,零售及酒席馆业务较多,年盈利四五千。业务发达,为浙帮四家之最,至20世纪90年代初仍在营业。 新浙帮:所谓新浙帮,系抗日战争期间及光复后,浙江人不断来湘开业者,计有十数家。规模最大的有上海老同兴,为上海总厂所属分厂,开设于南门外社坛街,资金3万元,员工16人。主营酱油,兼营绍酒、酱菜。他们窥测长沙、湘潭酱油味特咸的弱点,乃以上海制酱工艺酿制干酱胚,充分利用气候条件,3个月即可成熟,仅为长沙制水酱胚1/3的时间,且自然色素深,改边插为绢袋榨取酱油,出油快,产油率高。以所产金鸡牌酱油,具有自然风味鲜甜而不太咸的特点,获得信誉。与长沙酱油相竞争,打开了市场。其销量有占据本市南半边之势。该店管理得法,员工全系浙江人,用人精干,团结合作,以厂为家。社坛街码头虽较偏僻,主要便于商贩批发,因其非常讲究质量,就使业务日益兴旺,获利之多,驾乎全行业大户之上,乃长沙同业后起之秀。 酱菜的质量,重在原材料,酱园的原材料以鲜菜、豆、麦为主,对原料的选择有历史性对口基地。省城做酱菜的主要品种是:北郊史家坡筒形萝卜,肉质紧实水分少,皮层薄而白秀,纤维少,鲜甜而少辛辣,适宜做子油萝卜、油萝卜、萝卜干等。河西牛角青辣椒,色青绿、肉质厚、籽少、水分少、无强辣,适宜于做酱辣椒,老红者做红椒片、红椒酱。傅家洲青排菜,肥嫩叶茂、纤维少,适宜做霉干菜、排冬菜。湘潭黄姜,根枝肥嫩而瘦长,沙土种植,易洗不折,纤维少,鲜甜无强辣,适宜做优质紫油姜。湘阴藠头,皮薄秀,个形大,无青蒂,适宜做甜、酸藠头。榔梨子姜,肥嫩,块形适合,纤维较少,辣而鲜甜,适宜做油姜,糖水姜等。浏阳石子糯米,糖化率高,适宜做玉醋。浏阳泥豆,颗粒扁小,适宜做优质豆豉。湖北宜都黄豆及本省滨湖一带黄豆,皮薄秀、蛋白质高,适宜做酱油、香干等豆制品。面粉用购回小麦自磨为统粉,其粉质优,适宜制酱胚。所有这些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采购原材料,除粮食由各店上街者直接去粮行选购外,对加工鲜菜购进,则由经纪介绍成交,经纪携带样品,按质论价,议定后按质、按量、按时送货,口说为凭,一言为定。产销双方都信用经纪人的诺言。经纪人既为双方成交者,又是生产基地生产面积计划者。是产销双方的纽带。经纪都是有丰富经验的老人,以此为职业,由生产基地以回扣方式作为报酬。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酱园毁灭殆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中户无力复业者达17家之多。所有陆续复业24家,亦因资金短缺,只能搭盖临时棚屋,以维生计,且多压缩作坊场地。如南门口德茂隆酱园,由原3000余平方米压减1000多平方米。一收束一压缩,使整个酱园面积减少一半之多。虽江浙一带来湘开业者较多,但除少数几家稍具规模外,其余都是小户。厂坊狭小,生产设备简陋,生产能力有限,其产量质量均非战前可比,抢行夺市,变相滥价,时有所闻。
第十二节 湖南五金制品业
湖南五金制品业始于清代中期。清乾隆五年(1740年),长沙学院街有董同兴刀剪铺,经销捞刀河刀剪。清咸丰年间(1853年左右),长沙太平街有宝庆(今邵东县)人杨长贤兄弟开设杨仁泰(后改名杨隆泰)钉子铺。经营各种手工锻造铁钉、木屐钉、雨鞋钉等。当时广西太平军起义,丁忧在籍侍郎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为营造船只,需用大量铁钉,杨仁泰开张逢时,生意兴隆,获利颇丰。随后,杨氏戚族、同乡亦相继来长开设杨义茂、杨长茂、老仁和等店铺,除主营土钉外,并兼营铁锅、瓮缸等铁铸品。至民国初年,太平街、西长街一带钉子铺已增至9家,多为父子、兄弟独资经营,世代相传。 长沙经营五金商品较早的店铺,还有清光绪六年(1880年)藩城堤龙万胜铁铺,自制泥刀、烫子等泥工工具。民国元年(1912年)东长路(今蔡锷路)宋宏兴铁店,前店后坊,专营斧头、刨铁等木工工具,均系自产自销,小本经营,尚未形成行业。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年鉴》记载:“民国初年,五金尚属洋广货业之附业。” 民国以后,湖南地方工业逐渐兴起,军械、冶炼、纺织等现代工业相继创办,急需购置机器设备、工具配件以及钢条、钢板等金属原材料,均仰赖进口,帝国主义各国洋行乃趁机竞相来长倾销,洋货输入,导致五金商品购销增加,国内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客商亦相继来长开店经营,五金商业遂日益兴旺。 民国四年(1915年),美商汉口保太洋行首家来长倾销元钉等五金商品,称曰“洋钉”。民国九年(1920年)安徽人王逊安在小西门下河街开设怡生(后改名老怡记)五金号,专营进口五金工具和钢材,货源多来自上海、汉口等地,转销省内厂矿企业。民国十一年(1922年),浙江人陈克卿集资白银5万两在小西门开设镇泰庆五金号。民国十二年(1923年)美商上海慎昌洋行雇江苏人潘伯士为经理,在潮宗门河街开设慎昌五金行,除经营大、小五金外,并兼营电器材料,以批发为主,购销旺盛。不久,江浙商人接踵而来,先后在沿江小西门一带开有镇泰隆、乾泰、源昌、元大、兴华实业公司等五金行号,均实力雄厚,较具规模。继之又有原经营盐业的江西人陈瀛洲在药王街开设裕新公司,开业资金3万银元,后增资至6万元,除向上海、汉口等地进货外,并有部分五金工具和钢材直接由国外进口,对同行业小量批发。此外三王街、三兴街、臬后街一带还开有符振兴、金聚泰、裕厚长、方记,杨义兴等五金号。长沙人周西波等集股在药王街开设美华丽五金号,张弼臣在坡子街开设协丰五金店,均经营大小五金、玻璃、电料等。五金店铺日益增多,行业逐渐形成,遂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正式成立长沙五金业同业公会,时有大小五金及钉铁店铺20余户,公推老怡记店主王逊安任公会理事长,乾泰五金号店主吴伯勋任常务理事,会址设在小西门老怡记五金号内。 民国十二年行业形成以后,五金市场购销日盛,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生计志》记载:“本埠五金业专营大小机件及建筑材料、钢铁、电料等大宗贸易……去年生意均有盈余,多者盈利三四千元,少者亦在千元以上。”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五金业同业公会会员已增至48人。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长沙五金行号(不含钉铁铺)达26户,从业人员283人,是为长沙五金行业的兴盛发展时期。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战,长沙“文夕大火”,全城毁于一炬。所有五金行号,店货俱焚,损失惨重,如裕新公司除自有资金6万元全部亏损外,还欠债3万元而被迫倒闭。火后,部分大户从废墟中整理未被全毁之商品器材,疏散外迁,元大五金号迁沅陵,兴华实业公司搬重庆,慎泰隆五金号转桂林,美华丽、裕丰五金号等走衡阳。其他半数店号无力维持而停业。战前17家颇具规模的大户,3家因店主死亡而歇业,7家因资财耗尽而关闭。一些中小户利用残存物资疏散四乡,摆摊营业,以维生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业待兴。特别是建筑用的大小五金和机电配件需用甚急,给五金市场又带来了复苏。战后,除原有外迁五金行号陆续返长复业外,新开店铺相继创立,其中以浙江人屠租年、屠延年兄弟所开协大祥玻璃五金号,王凯成、王凯才兄弟所开瑞昌五金店,戚鹤庭、戚跃庭兄弟所开华利五金号,江西人宋光前等合伙所开大光五金号规模较大。长沙本地人亦先后新开有源泰、华懋、公和、益泰、华源、祥泰、中元、协和、昌记、同和等五金行号10多家。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与电料业合并,成立“长沙五金电料业同业公会”,推选金城电器公司经理沈金鉴任公会理事长,伟安五金号经理刘佩文、美华丽五金号李润棠任常务理事,会址迁伯陵路(今蔡锷路)金城电器公司内,有会员51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同业公会改选,沈留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改由元大五金号经理汤永刚继任,会址再迁三兴街。至1949年底,全市有五金号24家,电器安装40余家,无线电修理8家,汽车材料行1家。其中大户有元大、瑞昌、美华丽、华利、复盛、金城等6家,均设在中正路(今解放路)、伯陵路(今蔡锷路)一带。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3 05:13 , Processed in 0.0899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