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鸥 笔墨纸砚作为文房四宝,一直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书房里不可或缺的陈设,也融入了湖湘文化的血脉。而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不缺乏名笔名纸名砚。1954年,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15号战国楚墓就出土了一整套完整的书写工具,其中便有一支保存完好的毛笔,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长沙市文广新局等部门近几年在此方面着力,希望在笔墨纸砚上发掘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项目。 据史料记载,浏阳张坊镇的竹纸生产历史可追溯至宋元以前。清朝乾隆年间,浏阳纸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民国时期,当地纸农用古山牌贡纸的名号参加南洋劝业会,斩获金牌。去年,在杨福音等本地艺术家和市文广新局的共同努力下,长沙发掘了古山贡纸传承人——黄隆根,建立了古山贡纸传习所。目前,黄隆根所制作的贡纸除供应本土多位艺术家之外,还远销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地。 雷运华也注册了长沙谷石传承雕刻艺术有限公司,谷山砚雕刻工艺已进入了县级非遗项目申报渠道。雷运华目前每年能完成十多件砚台雕刻作品,都供不应求。为扩大规模,他目前还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学院雕刻专业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公司,无缝对接投身到谷山砚的加工制作中。首批“定制”人才将在今年五六月的毕业季就能到位。 战国楚墓毛笔的出土,证明了长沙笔文化源远流长。《书法》杂志创刊号介绍,湖湘一带毛笔制作技艺分作湖笔和湘笔两个流派。湘笔以长沙为中心,著名的有王文升笔庄、莫氏笔庄、彭三和毛笔、世界笔庄等。这些笔庄的制笔人各施技艺,所制毛笔备“尖圆齐健”之四德,畅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和日本。 如今,长沙老笔庄仅余莫氏、杨氏两店。而莫氏笔庄已传承到了第五代,至今其当家人莫凤鸣仍坚守在岳麓区麓山路经营着。莫家笔的特点在于“笔锋透明如镜”,从“提纯一束毛”到“收尖一支毫”,120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莫凤鸣提起毛笔也十分自豪:“莫家毛笔得从百余年前的清代讲起。那时,我家住益阳市桃江县石牛江乡南山村,曾祖父从事手工精制毛笔的行当,在当地颇为闻名。祖父来长沙开设笔庄,父亲莫谷升秉承祖业,曾到两位制笔高手门下深造,采各家之长,莫家笔的信誉渐渐传扬。” 湖湘地区曾有自己的“四台甫砚” 忘热 砚台既是实用之器,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在砚雕界、收藏界还是学术界,历来都有“四台甫砚”之说,虽然哪种名砚能稳居“四大名砚”之列一直莫衷一是,但也可见文人对“名砚”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肯定。其实在湖湘地区也有“四台甫砚”的说法,除谷山砚之外,菊花砚、圭峰砚、龙牙砚都是湖湘闻名一时的名砚。 菊花砚,顾名思义,因湖南浏阳的菊花石而得名。俗语有言“北有和玉,南有菊石”,菊花石一直是不逊于和田玉的天下名石,而依托于菊花石石材的“菊花石刻”也是著称于世。早在1915年,浏阳县老艺人戴清升先生对天然的菊花石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经过精雕细刻,制成完成了“九屏菊花石雕”。随后这件作品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让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一举赢得了金奖。而浏阳一带的石匠艺人把这些技艺融入砚台制作中,雕刻出的菊花砚融菊花石之清雅、书写之便利,也成为书写绘画、馈赠友人的佳品。 龙牙砚产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云林石谱》对此有记载:“潭州宁乡县石产水中或山间,斫而出之,多龙牙,色紫稍润。堪治为研,亦发墨,土人颇重之。”根据龙牙石材制成的宁乡龙牙砚也成为湖南地区的名砚之一。 清代曾兴仁在《砚考》中也对湖湘地区另一名砚——圭峰砚有过记载。曾兴仁写道:“(圭峰砚)色多青、细润,刻砚多花饰,长沙人取端砚样仿制,识者称为潭州石,不知者,呼为澄泥砚,有加鸲鹆眼伪为端砚者。”由此可见,当时圭峰砚也堪称上品,不仔细辨别还无法将其从更著名的澄泥砚和端砚中区分开来。 除了以上的“四大名砚”,湖南历史上还出现过常德溪石砚、吉首水冲砚、文家市砂石砚等品种,也都小有名气。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4:11 , Processed in 1.3774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