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阳桐木岭考古遗址内,发现有一个“煤堆”,经专家考证,这个“煤堆”其实是明末清初混合有煤炭、锌矿、催化剂等正待冶炼的矿产原料。长沙晚报通讯员 郭立亮 摄 锌锭和铜锭经湘江水运到省城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项目考古领队莫林恒在这两处冶炼考古遗址现场介绍,桂阳桐木岭冶炼考古遗址、陡岭下遗址于今年7月至9月进行考古专项性调查及主动性考古发掘,现据桐木岭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现场遗留的“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桐木岭遗址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 从陡岭下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其冶炼遗址年代大致在清中期至清末这段时间。有关专家推算出桂阳县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锌的产量约30余万公斤、乾隆十一年(1746年)锌的产量约63万公斤(包括铅)、乾隆五十年(1785年)锌的产量为6万公斤,由此说明康乾年间为桂阳产锌的鼎盛时期,这与本次在桂阳进行考古调查发现的大规模炼锌遗址年代相符,也就是说,清代康乾时期,桂阳桐木岭、陡岭下熊熊炉火冶炼的锌锭和铜锭经湘江水运到省城,最后在长沙市宝南钱局铸成钱币,流通市面,保证了整个湖南地区在康乾时期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和繁荣。 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其铜源或出自桂阳 桐木岭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本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陡岭下遗址约10万平方米,本次仅对调查发现的少数零散遗迹进行发掘,面积仅约120平方米。“桂阳这两处锌矿冶炼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湖南古代冶炼流程、复原湖南古代炼锌等工艺提供了实证,对今人认识古代冶炼场址的功能分区、规模、矿工的生活水平及生产力状况均具重大意义,湖南重大矿冶遗址考古由此谱写新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称。 本次考古发掘在陡岭下遗址也发现了清代炼砷冶炼台。砷,即砒霜。从考古遗址看,清代桂阳冶炼砷矿已成大规模之势。文献记载,炼砷为极赚钱行业。 此外,桂阳也是湖南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铜矿产地,目前有专家根据桂阳冶炼遗址考古发现及桂阳铜矿金属成分分析,初步推测长沙宁乡出土的商周四羊方尊、人面方鼎、象纹大铜铙等闻名世界的青铜重器,其铜矿来源极有可能出自桂阳,但相关确证工作尚需进一步科学检测。现场另有专家表示,目前在桂阳人们并未找到与商周时期相对应的铜矿工业遗址及冶炼遗址。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7:40 , Processed in 0.0947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