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雅医学院

2016-10-25 17: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52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湘雅医学院(今属中南大学) 老校园位于开福区湘雅路。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引进外国现代医学,中外合办的西医高等学府。1901年2月,著名的美国耶鲁大学有一部分校友成立了旨在推进中美文化交流的雅礼会(Yale-in-China)。雅礼会成立后,即派人到中国实地考察办学的可行性。经过一番调查研究,雅礼会决定在长沙兴办学校,同时邀请在印度行医的美国年轻医生胡美来华从事这一工作。

胡美

胡美(E.H.Hum),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他于1900年毕业后,在印度孟买开了一家医院。1905年夏他接受雅礼会的邀请,携妻带子,漂洋过海到长沙开始了他“创办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的事业。他到长沙后,首先学习汉语和长沙话,了解湖南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并起了一姓胡名美的中国名字,别人问他贵姓,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敝姓胡”。人们都叫他“胡医生”。1906年 l1月,他在长沙市小西门西牌楼正式开办了湖南第一家西医医院——雅礼医院。为了完善医院的管理,胡美又于1911年11月在雅礼医院开办了湖南省最早的护士职业学校——雅礼护病学校。

1906年西牌楼雅礼医院

在美国雅礼会的帮助下,胡美找到了颜福庆医师作为自己的合作者。

颜福庆

颜福庆(1882-1970),字克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他幼年丧父,从7岁起由伯父颜永京牧师抚养。在伯父的资助下,得以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中学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04年毕业后,担任南非多本金矿矿医。1906年,颜福庆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190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赴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获得热带病学学位证书。1910年,颜福庆接受美国雅礼会的聘请,回国担任湖南长沙雅礼医院的外科医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长沙首应,湘军援鄂,负伤将士亟待医疗救助,颜福庆与曹典球、朱廷等在长沙发起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推颜福庆为会长,会址就设在西牌楼雅礼医院。1914年,他和美籍医师胡美创办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学院前身),任第一任校长。1915年参与组建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一届会长。1926年,受北伐战争冲击,颜福庆离开湘雅医学院。1946年湘雅医学院重建教学楼,命名为“福庆楼”,以纪念颜福庆的贡献。

1926年,颜福庆受聘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1927年,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任院长。1928年6月,颜福庆向协和医学院辞职,赴上海吴淞就任。7月,创建吴淞卫生公所。他接办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为教学医院。此后又创建上海医学院新校址和中山医院。1938年,颜福庆被调至武汉,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次年辞职回到上海。1951年,上海医学院改组,颜福庆被任命为副院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颜福庆受到迫害,卧病不起,1970年11月29日在上海逝世。

1913年谭延闿与雅礼协会成员合影

颜福庆在长沙时曾救过时任都督谭延闿之母一命,至今传为佳话。辛亥革命后,湖南都督谭延闿之母因患大叶性肺炎,高烧不退,久治无效,病势日重。谭将胡美和颜福庆请来诊治。颜福庆诊断后对症下药,结果药到病除。从此,胡美和颜福庆以及西医深得谭延闿信任。3人成为至交,并开始筹建新式医科大学。1913年,谭延闿决定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与美国雅礼会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式医科大学。这年7月,双方草签了合作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契约,并成立了由双方人士组成的学校管理机构,即湘雅医学会董事部。“湘”是湖南的简称,“雅”是雅礼会英语名称第一个音节的汉语谐音。两字合在一起,反映了中美合作办学的意愿。然而,当这个联合办学的契约草案上报北洋政府备案时,却遭到一些湘籍留日派人士的激烈反对。于是,北洋政府国务院以“地方政府与外侨团体订约案无先例”为由,不予批准。湘雅派颜福庆等进京陈诉开办“湘雅”的理由,并联络在京任职的35名湘籍军政要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组成了名为“湖南育群学会”的民间团体。1914年7月,由湖南育群学会出面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会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十年协定”。根据这一协定,除联合创办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外,还维持一所医院和护士学校,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统一冠以“湘雅”名称,都由湘雅医学会管理。

湘雅护士学校的学生

1914年潮宗街湘雅附设湖南产院

张贴于潮宗街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预科招生广告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最初设于长沙西城潮宗街(今属开福区),1914年9月其首批预科学生18名正式开课。同年12月8日,在潮宗街举行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颜福庆任第一任校长,胡美任教务长兼湘雅医院院长。1915年2月,湘雅医学会接收了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雅礼护病学校也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这样,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1915年9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被北洋政府核准立案,并由湖南省政府拨款在长沙北门外麻园岭购地54.9亩,作为建造医学校新校舍之用。美国雅礼会也通过募捐,在与校区毗邻的西面购地23.3亩,用于建造湘雅医院的新院址。经过几年建设,湘雅医院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分别于1918年春和1920年初迁入麻园岭新址。

护理学生高唱圣诞赞歌

麻园岭湘雅初期校舍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伊始,双方就商定,以欧美“甲种”医科大学标准办学。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湘雅”在办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胡美仿照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合格的专任教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充分的实习时间、良好的临床基地和完全的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虽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湘雅”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为保证高标准的教学质量,“湘雅”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办之初,国内师资力量有限,因此“湘雅”的教师主要是由美国雅礼会董事会选拔来华的外籍教师。1921年,湘雅的13名专任教师中,除一位药剂师外,全部是医学博士,其中外籍教师有8人。湘雅的教师都是全日制的,没有一个人自己开业,这在当时国内的医学校中也是少见的。

孙中山为湘雅题辞

在湘雅读书时的汤飞凡

高水平的教学造就了“湘雅”优秀的教育质量。1921年6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第一批学生共10人毕业。他们是张孝骞、萧元定、徐维达、任廷桂、高镜朗、梁鸿训、彭治朴、汤飞凡、吴绍青、应元岳。其中张孝骞获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他们以后都成为我国现代医学的先驱和第一流医学专家,其中有些毕业生还回母校任教,张孝骞和萧元定还曾担任或代理过湘雅医科大学的校长。

1921年 l1月,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与美国有关的医科院校教学质量,确认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均为全国最良之一,从此“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之誉,在中国医学和医学教育界流传开来。

湘雅师生到萍乡矿区宣传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1925年5月,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会签订了续约10年的协定,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由中国方面全权管理。大革命时期,学校一度停办。1929年9月又重新恢复招生。1931年底,学校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

麻园岭湘雅医学院旧影

迁往贵阳的国立湘雅医学院

抗日战争时期,湘雅医学院于1938年迁往贵阳。1940年改为国立湘雅医学院,直到今天贵阳市还留下了“湘雅村”的地名。院长张孝骞为国立湘雅医学院择定了“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八字院训,并谱写了院歌,歌词如下:

    长沙张仲景,医学溯先贤。

    泱泱乎流风千载,湘雅树中坚。

    椎轮始业,自谭胡颜,历尽艰难颠沛,壮气直无前。

    院训指薪传,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

    宏创造,利人天,发扬光大,亿万斯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湘雅医学院于1946年迁回长沙,重建了“湘雅”校园。50年代后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接收,曾改名湖南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今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任湘雅医学院院长时的张孝骞

张孝骞题写湘雅院训

今湘雅路老校园内尚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外籍教师楼、办公楼、小礼堂等老建筑,一色的红砖清水墙,融入了浓厚的美式建筑元素。1914—1916年雅礼大学建成一栋供教职人员居住的二层红砖清水墙别墅,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即今日湘雅医学院外籍教师楼。别墅坐西朝东,两坡屋顶,盖栗色琉璃筒瓦,木楼梯、木地板,下有架空防潮层,门窗木工雕饰精美,房内设有壁炉。1919年4月,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新校舍在麻园岭动工兴建,1920年初该校即从潮宗街搬进了新校舍。1924年学校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30年代后又修建了校长办公楼和小礼堂,均为中西合璧式红砖清水墙建筑。校长办公楼两层,对称式布局,两侧楼房突出,中部面阔五间为内进外廊结构,今为中南大学职工医院湘雅分院驻地。小礼堂曾遭日机炸毁,1950年修复。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南北立面外观为两层,内部观众席一层,东部靠近舞台处设地下一层,单檐歇山顶,翘角飞檐,正面6个斗拱,盖黄色琉璃筒瓦。

1947年湘雅医学院图书馆

湘雅医学院外籍教师楼

湘雅医学院小礼堂

    2005年,湘雅医学院外籍教师楼、办公楼、小礼堂均列入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2010年定为开福区不可移动文物。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的情况

张孝骞 

历史概况

    国立湘雅医学院前身为私立湘雅医学院,成立于1914年,原名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会合办的。在此,雅礼会还在长沙创办礼医院。育群学会系由湖南教育界人士组成,并接受省政府津贴。至1925年,与美国雅礼会的十年合约期满,撤销了其对医学院的行政管理。学院由中国人自办,并成立了新的董事会。l927年湖南发生政治上的变动,雅礼会召回大部分医务人员,学院和医院一度停办,不久医院就恢复了,学院则停办达两年之久。1929年秋,学院复办,招收学生44 名,分为两个医预班。

    1931年,湘雅董事会和医学院在教育部立了案。湘雅医院属雅礼会财产,仍保持中美合作体制,但在很大程度上由学院管理使用。医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湖南省政府的津贴、教育部的补助费和国内及美国雅礼会的捐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湘雅医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少数几个能维持相对正常秩序的医学院之一。有一个时期,曾收容过六十多名“借读生”。其教学医院(主要为湘雅医院)还为伤病员提供了医疗服务。不久,战事蔓延到长江流域,迫使学院于l938年9 月自长沙撤退,迁至贵州贵阳。当年l0月,于贵阳临时院址复课。在此非常困难时期,美国雅礼会恢复了部分经济上的援助。

    1940年8月1日,根据学院申请教育部批准改为国立。我们之所以作此申请,是为了缓和学院搬迁后所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使学院得以维持下去。教育部批准为国立,说明了各方面对我们工作和贡献的评价,同时也符合美国雅礼会把学院行政和财政责任在条件成熟时逐步移交给我们的初衷。学院改为国立后,仍然保持原有的办学方针和历史传统,以及长期建立起来的和各方面的联系。国立还有利于进一步争取国内外各方面包括湖南省政府和美国雅礼会的援助。 

战时遭破坏的湘雅医学院

迁院经过

    在战事逼近湖南,敌机频繁进行无目标滥炸的情况下,湘雅董事会认为这个具有近三十年历史,设备较好的医学院,应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设法保存下来,将设备和人员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继续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材,医院则可以留在长沙,为市民及战争受害者提供医疗服务。最初,曾考虑将学院迁往广西桂林,后来还是选定了贵州贵阳。因为在贵阳,能够较好地安排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

    1938年6月中旬开始将设备装箱,7月1日首批设备离开长沙,在衡阳等待向西转运。9月,40吨设备由铁路经过广西运到贵阳,另租八辆两吨汽车将学生、教职员工及家属经湘西直运贵阳。总运输费用为24297.5元(编者注:系指当时的法币,以下同)。

    迁院工作于1938年10月11 日完成。经过两周紧张准备,学院于l0月24 日上课,仅比正常开学时间推迟三周。搬迁后,除三人因病休假外,教师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学生注册人数120名(较前一年仅少6名)。设备图书经过1400公里行程,几乎全部安全到达。当时西南运输处在运输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罗氏基金会则捐助了三千美元(相当于18000元法币),用以支付部分运输费用。 

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途中

贵阳复校

    学院迁到贵阳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其中最紧迫的是院舍问题。当时政府没有给予援助。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我们在租赁来的不合用的房屋内办公和进行部分教学,同时借用了贵阳医学院的空闲教室。学生则分散住在租来的民房内,有一段时间宿舍竟达8处之多。值得庆幸的是,在那样不利的条件下,大多数教学设备安装起来了,学生能正常上课,并能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实习作业。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1938年11 月,我们租了贵阳郊区离城两公里的一块长沙义园的土地,l2月动工建房,至l939年3月末,三栋两层楼房及几处附设建筑物即告落成。这些房屋勉强够头3个年级作教室、实验室和宿舍之用,高年级学生则迁入学院在中央医院内所建的宿舍,自1939年至1940年,另建了5处临时房屋。在起草本文时,还有3处正打算兴建。1941年计划再在附近为职工家属建造8栋简易宿舍。至此,为建房支付了50000元。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这些房产现已增值。

    在房屋和经费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安排好实验室和使全院人员适应新情况,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节约用房,我们想方设法提高房间的利用率;家具设计简单;包装箱用作书架和药品试剂台;凳子做成活动的手提式;椅子成为罕有的奢侈品。学生有时须站着吃饭和上课。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要住l2至l4个学生。没有电源和自来水,经教师们的巧妙安排,实验课照常进行,未受多大影响。

    1939年4月,学院已基本上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但由于教职员及学生人数陆续增加,因而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越来越感到困难。唯一的办法,是每办一件事都坚持节约和讲求实效的原则。而做到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行政事务人员的努力。湘雅医学院之所以能在贵阳较早复院,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们的忠诚和勤奋分不开的。

复院后,教学仍然经常面临困难,其中包括敌机的轰炸。1940年7月12日,4枚炸弹落在我院动物室右侧,该室全部被毁,并严重损坏了附近的建筑物。幸而事先已有足够防备,才未造成人员伤亡。对中央医院(湘雅医学院的教学医院)的轰炸就更严重,有4名护士死亡,4名其他人员受伤。湘雅学生幸免于难。 

贵阳临时的医学院建筑

1943年的临时宿舍

学院现状

学院把医预科及医前期的教学放在自建的临时院舍内进行,临床教学则安排在中央医院。该院约有200张病床,具备一般的教学条件,另设了一个特别伤员病房。学院和医院之间密切合作,医教人员通力协作,设备互通有无,结合使用,使得医疗和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这样的合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长沙和沅陵的湘雅医院则作为训练实习医师和湘雅护士学校教学之用。

学院的教职员计有l4名教授,5名副教授,15名讲师和6名助教,全部为专职;另有10名名誉或兼职教师。约有20名行政事务人员,8名技术员,2名护士。中央医院属卫生署,另有编制,学院临床教师在该院临诊,该院人员兼学院教师,都不额外受酬。1940年至l941年第二学期的注册学生为160名,其中女生55名,占全部学生人数的34%。

1940年贵阳湘雅医学院实验室

医学院的主要教学设备都已迁到贵阳。全部医预科及医前期课程都配备正规实验课,学生能得到充分的独立操作机会。实习标本很充足,只是试剂和化学药品缺乏储备,兼因运输困难,不死随时补充。

临床教学主要在教学医院的病房和门诊部进行,注重个别施教。一年平均有30例尸检,约为死亡病例的17%。临床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之间,经常就有兴趣的课题开展讨论。前五个学年的教学时数,70%为实验和自习,30%为课堂讲授。第六年在医院实习。

1940年贵阳在中心医院举行的医学院学生毕业典礼

在当时条件下,高等院校开展正常的科学研究是很困难的。虽然如此,在过去两年半中,学院尽量克服障碍,保持了科研的气氛和势头。例如:临床教师对某些贵阳地方病如斑疹伤寒、疟疾、阿米巴痢疾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细菌学、病理学等部门都分别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一个特殊的营养研究室正在着手筹建。所有这些工作都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由于缺乏资金,学院无力出版定期刊物,致使多数科研成果未能发表,甚为可惜。

医学院在国立之前,经济上已经十分困窘,实际上在迁院前预算就难以平衡。在贵阳的前两年,即从l938年10月至l940年6月,共用去364152.43元。学院并无任何基金,常年经费主要靠湖南省政府的津贴和教育部的少数补助,平均每年不足80000 元,学生学费是微不足道的,约8000元。学院所以能够搬迁和在贵阳复院,是由于接受了不同来源的捐赠,特别是中华基金会、美国雅礼会和罗氏基金会的资助。但这些捐赠多为临时性质,远远不敷应用。因此,学院负了沉重的债务。

沅陵湘雅护校的简陋校舍

国立后,经济情况有所好转。1941年,政府答应总共拨给290570元。而开支估计约为400000元,将有ll0000元的赤字。这一预算数字已把工作范围适当扩大、教职员及学生人员稍有增加,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预计在内了。1940年最后5个月的总开支为l37436.93元。如以此标准按全年计算,应为330000 元。从当前物价还在继续上涨的情况来看,上列400000元的预算数字不能算估计过高。绌差部分我们希望争取各方赠款和补助,以资弥补。

设在长沙和沅陵的湘雅医院系中美民间合办的事业,但与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两院床位总数约300张,目前开放三分之二。湘雅护校设在沅陵湘雅医院,有60名学生。 

学生生活及组织

湘雅学生一向崇尚稳健、朴实,学习勤勉。学院搬迁和复院的艰苦过程,又有助于增强这种品质,使之具有坚定、节俭、积极主动、热爱医学专业和热心公益事业等优点。学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能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实为有幸。

全体学生都住学院宿舍。宿舍设备简陋,没有工役,学生自做清洁卫生及其他生活上的事情,有时还要在夜间轮流值班。多数人自己洗衣,男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低年级学生还接受军事训练。教育部规定的“导师制”也在审慎实行,导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可望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湘雅沅陵校区的露天课堂

学生所付学费是很微少的,每学期只有10元。伙食是在学院的监督下由学生自办的。伙食费随物价上涨而逐步增加,目前每月约需30元。加上书籍、衣服和其他杂费,每人每年至少需750 元。55%的学生来自敌占区,一般没有经济来源,分别由教育部、湖南省政府、教会、湘雅奖学基金和基督教青年会所属学生救济委员会资助。

学生一半以上为基督教徒,三分之二为湖南籍,其余来自广东、浙江、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河北、辽宁、山东、安徽、四川、贵州、广西、陕西、吉林、黑龙江等省。男女学生比例为二比一。

湘雅沅陵校区的体育活动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自治会、学生基督教青年会、歌咏队及学生自助会。学生自治会是照教育部规定组织的,在湘雅着重进行体育及文娱活动。湘雅戏剧社和湘雅排球队是贵阳大专院校同类组织中的佼佼者。湘雅基督教学生青年会有99名成员,大都为基督教徒,它与贵阳市基督教青年会及基督教女青年会密切联系,开办查经班和主持星期天礼拜。湘雅歌咏队在贵阳也很有声誉。这些组织中,学生自治会和自助会特别值得一提。早于l939 年,在国外学生为援助战时中国学生的慷慨捐献活动感动下,湘雅学生认为自助和互助是他们自己应尽的职责。于是,比较富裕的同学主动帮助穷困的同学,捐助了一笔相当数目的救济金。高年级同学把低年级同学需要的教科书赠送或低价卖给他们。女同学组织起缝衣班,为男同学缝补衣服,男同学则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和互相理发。所有这类活动均由自助会主办,自治会协助办理,曾给院方的教育和行政工作以有效的配合。

在教育部要求下,教职员工与学生组织了一个联合委员会,参与群众教育工作。我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扫除文盲、卫生教育、急救指导和在条件允许时的预防医学管理等活动。每年夏季,多数高年级的学生照例到农村协助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抗流行病的工作。事实证明,这种实践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 

湘雅护校的女生

结束语

湘雅医学院的办学目标,是要在战时及将来复员后把学院办成国内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它的教学目的是把学生训练成既是好公民,又是合格的医师,给他们灌输公医制度的优越性,培养他们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并着重造就他们高尚的品德。1938年,学院迁到贵阳和复院的过程,并没有严重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

战争结束后,学院将搬回湖南长沙。届时与有关单位和机构,特别是湖南省政府及美国雅礼会的联系和合作当可重新恢复。

    1941年3月1日

     按:本文系湘雅医学院档案馆馆藏档案,系张孝骞院长当年起草的一份报告。张孝骞(1897-1987),长沙人,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业于长沙长郡中学。1921年7月,在湘雅医学院专门学校取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被美国康州政府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两次去美国,与斯坦福大学著名消化系统专家布龙菲尔德教授共同进行胃分泌研究。1937年代理湘雅医学院院长。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上一篇:第一师范下一篇:湖南大学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12:47 , Processed in 0.102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