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因为蔡季襄 我们窥见楚国女人模样

2016-1-1 23: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3| 评论: 0|来自: 潇湘晨报

soso_tc_slider_img

  楚帛书原件。 

soso_tc_slider_img

  高至喜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原馆长。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soso_tc_slider_img

  1956年省文管会接待瑞典汉学家参观楚文物合影。前排右一者为蔡季襄。 

  1979年年底,来自湖南长沙的一条消息震惊了当时的文物界:有"文物界奇人"之称的蔡季襄老先生逝世了。

  时任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高至喜当时在扬州考古,得知消息,匆忙赶回来主持追悼会。

  蔡季襄是前辈,也是他的老师,这个追悼会,他"没有理由不参加"。

  追悼会有些清冷,跟蔡季襄的传奇生涯似乎不太相符。高至喜的悼词说,蔡季襄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其晚年对于挽救国家许多重要文物的命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个比较中肯的、充满善意的评价。 
  "有些话不适合放在台面上说。"时隔多年,高至喜接受记忆记者采访时说,"纵观他(蔡季襄)的一生,更准确的评价是,功过参半,毁誉参半。"

soso_tc_slider_img

  家中殷富,不惜重金购置文物

  蔡季襄,祖籍江苏,1898年8月17日生于长沙,后居住在走马楼一带。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

  因家中殷富,开设有绸缎庄、典当铺和钱庄等,蔡季襄自幼饱读古文诗书,国文基础深厚。

  他收藏文物、古董,与他的亲戚、湖南名绅叶德辉的指点是分不开的。

  叶德辉是个有名的藏书家,精于版本目录学,他喜爱收藏字画、钱币、玉器等,也擅长鉴别字画,却轻易不与他人共享。蔡季襄从小就跟这位亲戚学习古文诗书,并在其指导下,走上了收藏之路。

  蔡季襄最初收藏文物、古董是从收藏古代钱币开始的,叶德辉不但将自己所藏的各种钱币复品赠送给蔡季襄,还不吝将所学的有关知识传授给蔡季襄。在叶德辉的影响下,蔡季襄在古钱研究上亦有较高的建树,他在《国宝金匮时代与用途之探讨》中指出:"铸国宝金匮直万,每枚当黄金一斤,名为赏赐,有名无实,行之不久即废止。"

  蔡季襄对文物古董的兴趣与爱好与日俱增。据说,蔡季襄的祖上在长沙南门一带有10多个铺面的家业,这份家产传到他时,即由他逐渐变卖,转入对古物的收藏和买卖。

  上世纪30到40年代,长沙盗墓成风,职业盗墓者被称为"土夫"或"土夫子"。著名考古学家及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在《长沙发掘小记》中写道:"解放前,长沙盗墓甚炽",长沙古墓葬"经土夫之盗掘,破坏无法统计"。

  彼时,政府当局并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监管,湖南文物古迹保护管理还设置在当时的省教育司下。这就导致了许多文物、古物,大都是私人保存收藏,更有不少大户工商业主、军政要员、古董商、当铺、钱庄或票号商人等,通过"土夫子"收购而得。

  盗墓、收藏市场活跃,造就了大批私人古董收藏家。蔡是领军人物,他经常深入工地、觅求文物珍品,同时不惜重金购置文物,致四方文物汇集蔡宅,名重一时,"其藏品无论在品种、数量和价值上均称私人收藏之首。" 
  商承祚曾如是评价蔡季襄,"蔡君季襄,收藏尤富,举凡漆、木、铜、陶、革帛之属,充斥其间,异物奇器,多所未见。"

  3000法币买下当废品送人的楚帛书

  但蔡季襄无论如何也没料到,他的命运,后来会被一件与他结缘的稀世文物影响和改变。

  现在的长沙天心阁东南,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子弹库就在山岗的识字岭与左家公山之间(现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42年9月,楚帛书从这里的一座楚墓中被盗墓者发掘出土。

  这件举世闻名的楚帛书,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唯一一篇缣帛文字资料。今天,楚帛书主体部分及一块残片远在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另一块残片则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楚帛书主体高38.5厘米,宽46.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残片原为商承祚收藏,上世纪90年代,商的家属将其捐赠给了省博。

  楚帛书是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一段图文并茂的画及文字,字体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楚文字,全书共900余字,分两大段,四周有12个图像,旁各附一段文字,四角还有植物枝叶图像。它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古代帛书,也是一件千古奇绝的书法作品、楚文化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四时、天象、月忌、创世神话等,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价值。

  从出土开始,楚帛书的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

  据盗墓者之一任全生后来回忆,他们找到了一批铜兵器、漆器、木人及一些残碎的纺织品,前者都被他们留了下来,而那件纺织品被当成废品一并送给了古董商唐鉴泉。

  商承祚得知楚帛书出土,打算购买,正在联系时,刚刚从外地回来的蔡季襄抢先一步,以3000元法币将帛书和其他文物买下。

  蔡季襄刚拿到帛书时,帛书被折叠成数层,放在一个竹篓里,底下还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书小块。随后,蔡将帛书上的泥土和污秽用毛笔洗干净,将帛书展开,并对其进行临摹和研究,1944年,蔡将帛书的研究成果印成书,名为《晚周缯书考证》。此书一出,引起轰动,同时也引来时任湘雅医院医师的美国人柯强的关注。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又名《龙凤仕女图》于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外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之一。

  静观帛画,只见一位高髻细腰、广袖长裙的贵族女子,侧身站立,合掌祈求,头顶凤鸟展翅,前方夔龙升腾。

  画中女子被专家断定为墓主人的形象。其细腰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从前,楚灵王喜欢有纤细腰身的人,身边的妃嫔和臣子们唯恐自己腰肥体胖,不招灵王喜欢,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屏住呼吸,把腰带束紧,然后扶着墙壁站起来 
  省博物馆研究员郑曙斌曾认为,"这位细腰美女应该是身份地位较高的楚国贵族妇女,从图中不难看出她的美丽多姿,在当时楚国女性中,属于容貌出众一类。"

  饱受诟病的1万美元帛书协议

  1998年出版的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四辑上,刊登了蔡季襄1974年8月21日写给商承祚的信的原文。信中,蔡季襄详细讲述了楚帛书流入美国的经过。

  因为帛书上面许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蔡季襄携带帛书到上海,想为帛书拍摄红外线照片,显示出一部分文字。

  蔡找到"金才记古玩店",托店主金从怡找一家有红外线摄影的照相馆拍摄帛书。柯强托人引见,主动找上门来。柯强的英文名叫柯克思。据商承祚所说,柯克思在抗日战争前几年,以雅礼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冒充"文化考古学者",掠夺长沙文物。

  柯克思对蔡季襄说,家里有两部新式红外线摄像机,可以帮忙。蔡季襄便将帛书带到柯克思住处,柯克思拿着摆弄了一阵,借口镜头出了毛病,要求蔡把帛书多留一天。

  蔡当时急于想弄清楚帛书上的文字,就答应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书,没想到,柯已擅自托人将帛书带回美国了。蔡预料到大事不好,气愤地要求柯马上退还帛书。柯强欺骗蔡季襄说,拍摄完照片,大约一周后就可将帛书寄回。

  最后,两人签下一个协议,写明帛书价值1万美元,柯当场支付1000美元,如到期不寄回,柯强需再向蔡支付9000美元。

  一周后,蔡季襄再向柯索要帛书,果然不出所料,柯又找借口推托。此后,每隔两三天,蔡就去询问一次,柯或说"已写信去询问"或干脆不在家。当蔡又一次向柯催要时,柯的佣人告诉蔡,他已经乘飞机回美国了。为了打探音信,蔡又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囊中金尽后,只得垂头丧气回到长沙。

  蔡后来打听到,当时长沙湘鄂印刷公司经理吴爱泯的儿子吴存柱在美国哥伦比亚读书,是柯的学生。蔡立刻写了一封信给吴存柱,请他向柯询问帛书下落。隔了很久,吴存柱回信,说与柯见面了,但柯绝口不提退还帛书,只是说当时协议上定的1万美元价格太高,只愿出6000美元,希望蔡把价格压低一下。蔡立刻去信告诉吴存柱,说帛书无论如何不能卖,请柯马上将帛书寄回,自己则退还1000美元的订金。后来吴存柱回信说,柯对退还帛书一事含糊其辞、不愿答复,也不愿意按协议付款。蔡季襄明白,楚帛书"实际上是被抢走了。"

  1955年,蔡季襄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身份,在大会上将柯强盗骗帛书的经过作了讲述,并将当年签订的契约上交给了省文化厅。

  这一年,高至喜从北京大学考古工作训练班毕业,分到了湖南省文管委工作。为核实蔡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湖南省文管委派高至喜赴北京找吴存柱。

  在北京大学,高至喜没有见到吴存柱本人。高至喜说,吴存柱知道他的来意后,写了一份证明材料,并将和蔡的通信通过校人事部交给了他,表明蔡季襄所说确为实情。

  高至喜回到长沙后,将所有材料一并上交给了湖南省文管委。 
  在此之前,高至喜对蔡季襄早有耳闻--他说,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仰慕的前辈结缘。

  人物简介

  蔡季襄(1898-1979),祖籍江苏吴县人。1898年8月17日生于长沙。兄弟四人,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家中殷富,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蔡氏的个人收藏活动十分活跃,四方文物汇集蔡宅。新中国成立后蔡季襄在湖南文管会工作,清理出四羊方尊等珍贵文物。

  重现四羊方尊修复文物很有一套

  1951年,蔡季襄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浴新介绍进入文管会工作。蔡将家中所遗留的不少文物全部捐赠给国家,其中有许多珍贵文物。如战国时期的丝带、东汉陶屋、铜爵、唐宋瓷器、数千余枚珍稀古钱币、玉器、印章等等,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以后成立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

  蔡氏捐献文物另有一说。高至喜也听闻,在1958年左右,蔡季襄准备将其所存文物销往国外,已在广州装箱,湖南有关方面闻讯后,扣押了这批文物。

  "蔡季襄也因此也进了公安局,坐了一个月牢。后来,工作人员询问他如何处置这批文物,蔡季襄就说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国家因此还奖励了他一笔钱。"高至喜说。

  这批文物有"蓬八斗六升"铜方壶、带漆铜剑、髹漆木楷铜矛、龙凤纹锴银饰漆盾、三合石印、"长沙元年"铜鼎等等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最富盛名的属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说起人物龙凤帛画的故事,省博物馆研究员郑曙斌曾介绍,"1949年初,土夫子盗掘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楚墓,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郑曙斌说,这个土夫子名叫谢少初,是当时有名的盗墓高手,他与蔡季襄相熟,很多被盗的文物都转手卖给了蔡,人物龙凤帛画也是这样到了蔡季襄手中。

  高至喜说,后来,蔡季襄以极大的热情抢救珍贵文物。他从各地物资储备处、废铜仓库中清理文物数以千计,使不少珍贵文物免遭付之一炬的厄运,"可以说,这一块,他功不可没。"

  如著名的四羊方尊即是其中一例,"这件国宝级文物原已碎成20余块,是蔡季襄从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仓库中找出来的,然后呕心沥血修复,重现此尊风采。"

  "他修复文物很有一套,比如用'蜡封'的方法保护漆器,用蒸馏水浸泡竹简,效果很好。后来他还应邀赴河南帮助处理信阳出土竹简,成功复制了西江漆奁、战国毛笔、战国大伞、羽觞,并临摹了战国人物龙凤帛画等等。"

  蔡季襄为人爽快,特别能说,人称"蔡四爹",与年轻人关系好。高至喜就经常登门与他探讨文物方面的问题,而蔡季襄也总是每问必答。他留下了大量著作,如《五代湖南马氏史迹图考.备注》(上下册)、《汉代货币图考》、《略论楚文字的继承、演变和使用》等等,文字累计百万余字,都是考古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不过,蔡季襄的晚年生活并不如意,孩子多病,他自己也几乎在贫困潦倒中度过。1979年年底,81岁的蔡季襄病逝于长沙,其生前的辉煌与落寞也一并湮没于历史。

  记者手记

  期盼相逢的会再相逢

  个人命运总逃不开时代裹挟。更何况传奇人物。

  时代,一方面造就了收藏大家蔡季襄,另一方面,也把他摔进了时代本身的洪流中。对于蔡季襄,或许最让我们耿耿于怀是,他买下了战国楚帛,又最终丢了它。

  多么可惜啊!我们扼腕叹息。

  战国帛丢失的具体细节到底如何?是被骗还是被卖?文物界没有定论。也没有必要去追问了。因为再怎么追问,这件从出土开始就带着传奇色彩的珍贵文物,也不会马上回到它的国家。任何撕裂分离都有定数,可能文物也是如此。

  如果人的命运有分割线,战国帛,该是蔡季襄的一条分割线。热闹与清冽,功劳与过错,都绕不开这张帛书。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晚年的蔡季襄是怎样一种心情,连跟他交往甚密的高至喜也没有听他表露过。或许,跟大多数人一样,内心里最幽暗的往往隐藏更深。而于旁人,谁还会忍心对一位"穷困潦倒"的老者再过问不堪往事呢?

  但他还是可爱的。将毕生所学传与后人,勉力抢救珍贵文物,还写了那么多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的一种表达。如果没有一种热爱,一种因为热爱而生出的遗憾怨恨,他会做到这么好吗?

  战国帛,不好意思,我又回到这个话题上,还躺在美国的博物馆中。我们期盼,相逢的会再相逢。有一天,战国楚帛的主体与它如今保存在省博物馆的残片得以团聚,而它曾经的"主人",也在历史的另一条栈道里,与它们相逢,和解,各自心宽。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17:28 , Processed in 0.0969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