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战火逼近,长沙人过的还是“慢生活”

2015-5-25 21: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6| 评论: 0|来自: 三湘都市报

    ①


    ③







    

    翻开长沙民国生活的记录,战争逼近这座老城时,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吃喝拉撒、油盐酱醋柴仍是平民生活的主题。湖南民风古朴、巫风盛行、商业繁华,市井生活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长沙1938年的一把大火,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变成废墟,着实让人心酸。

    湘西“田癫子”用羊治“腹肿”病

    湖南巫风之盛由来已久,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在书中描述:“湖南每到夜晚,大街小巷,不是这家冲傩,就是那家拜斗。不是这家退白虎,就是那家喊魂。”名目繁多,五花八门。除了和尚道士,最明显的就是排教和师教。

    排教是用符水治病,自称“祝由科”,源自辰州(今怀化沅陵一带)。之所以称为排教,是因那里经营木排(贩卖木材)的排客要有“法术”护身。

    师教是替病人祈祷,人们称这类人为师公。替人求神就叫冲傩(也叫敬大神)。求神总是在夜晚,由师公挽髻插花,穿件女衣,乱唱乱跳,敲锣打鼓,吹牛角,闹到天亮,杀头猪取血敬神,就算完事。

    此外,有一种法师(图①),专做各种法式。比如,替人因受嚇失魂而招魂,叫“收嚇”;取病人衣服登高而呼,谓之“喊魂”;用一瓷坛盛满冷水,上面盖一瓷碟,倒置案上,水不漏出,叫“立禁”,用于小儿防病、孕妇防难产;画“关符”,则是替小孩做寄名符,免去种种关煞等等。

    安徽人胡耐安(图②)早年留学日本,他自小受过新式科学教育,抗战期间在湘服役,曾见过多起这类“奇异”事件。

    胡先生的伯母六十三岁,患臃肿病(腹水),曾在湘雅医院住院四个月,实行人工抽水,暂时奏效,出院后复发。家人请湘西极具盛名的“田癫子”赴省会长沙治病。田癫子看了看病人,选定一日,令家人备羊一只,置其伯母卧室相对的庭院之中。然后,他焚香、烧纸马、画符(图③)、化符,向空中念咒,喷符水于羊的腹部,顿见羊腹部逐渐隆胀。此时田癫子睁大双目,口中念念有词、声音微弱。不一时羊腹大如斗,田癫子见状,从裹腿布里抽出一把三四寸的尖刀刺向羊腹,瞬间一股恶臭布满庭院,略带黄色的水随着刀口汩汩直流。此时在室内的堂嫂高呼“妈的肚子消了”。从此,这病竟然痊愈。

    长沙有名的“周神仙”利用道具玩戏法

    1937年,易君左(图④,湖南汉寿人,北大毕业,著名报人)在周佛海的举荐下,来到张治中麾下,主办湖南国民日报,社址就在长沙皇仓坪。

    在回忆录中,易先生谈到长沙街头的算命先生(图⑥),还特别提到这样一件事。他来到长沙后,遇见昔日好友、时任长沙交通银行经理的魏云千(后居住台北,商人)。当时,魏先生的一个亲戚病重,中西医皆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当时在长沙赫赫有名的“周神仙”周仲平。

    在南门大街的交通银行(图⑤)大客厅里,魏先生邀请易君左及亲朋好友近百人见证周神仙施法。按周神仙要求,属兔的人不能在场。他在大厅正中摆了一张小木桌,后置一木椅,桌子下放一只盛着清水的大木盆。从木盆里取脚鱼、隔空取物……周神仙利用道具大玩戏法,魏先生感到奇怪,这与治病有什么关系?周神仙说:别急,我先要试试,现在请你把我预先放在你办公室的箱子拿来。箱子里面装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铁链,周神仙叫人用此铁链将他捆住,然后用一根细绳穿过铁链中空,将铁链系住,再叫一个小孩拉着细绳这一头,对魏先生说:如果我叫“拉”,这铁链断了,你亲戚的病就好了,否则就没希望了。

    周神仙说完,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汗珠密布,大约过了半小时,只听周神仙大叫一声“拉”,小孩轻轻一拉,铁链寸断。周神仙对魏先生说:恭喜,令亲可以起床了。魏先生派人前去打听病况,果然如周神仙所言。当然,这些只不过是遮眼法,周神仙后被张治中处死,已是后话。由此可见,湖南的巫风之盛,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深信不疑。

    长沙的人力车夫拉车极慢,在全国有名

    据1935年《长沙市指南》记载,长沙城中除了少得可怜的营运汽车,一般都是人力车(图⑦1、⑦2),边远郊区还有轿行(图⑦3)。人力车起步价铜元十六枚,雨雪、节假日需增加二分之一的费用。轿行长途每一铺路(十里)大洋三角,短途则四五角不等。长沙的人力车夫拉车极慢,在全国有名。你如果催车夫快一点,车夫就会把车往地上一放,回头对你说:你来拉吧。

    当初陶履谦受张治中之邀,到长沙任民政厅厅长,坐车从小西门到省政府,足足花了三四个钟头,心里暗惊长沙城如此之大,他哪知道是车夫故意慢慢吞吞、穿街走巷,只为多赚几个钱。

    说到轿行,周敏(孙立人将军的红颜知己)回忆,后面抬轿的人,因视线被挡住,前面的人就必须向后面的人通报路况,也就是“报点子”。前面路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的马来射得箭”。上桥的时候,前呼“人走桥上过”,后应“水往东海流”。如果是弯曲小路,前呼“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遇着牛粪,则曰“天上一枝花”,答“地上牛屎巴”。有小孩在前,则说“地上娃娃叫”,回“喊他妈来抱”。一唱一合,倒有不少生趣。






    ⑩2

    当时有名的评书艺人廖夔。

    “抛尺”、“抹尾”,八角亭绸缎庄的生意经

    民国长沙商场也是可圈可点,其习俗别具一格。其一是物以类聚,也就是按行业的类别集中在某街或某巷,客户能够知道去什么地方购买,可以有更多选择。比如买绸缎到八角亭,买皮料到白马巷,买湘绣到走马楼,买金饰到坡子街,买铜器到红牌楼,买玻璃到三兴街,买旧书到玉泉街,买木器到皇仓坪,买旧货到藩城堤;其二是早市,长沙的商场都是清晨开市,无论商铺大小,黎明就打开店门,倘若某家店铺上午八点还不开门,人家就会以为,这家店子出了纰漏或面临倒闭。商铺一直营业到晚上十点以后才能打烊;其三是讨价还价,虽然不少店铺挂着“童叟无欺”、“一言堂”的牌子,实际上除了金饰与药材,很少不能讨价还价的。商人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买卖不成仁义在,我这东西总该值一文吧”。虽然极力推销,但店家绝不为难顾客。

    当时长沙大商铺派头也是牛气冲天,比如商业繁华区八角亭(图⑧)的绸缎庄,高大的公馆门面,内部楼台庭院的设计,各色绸缎的陈列,店员统一着装,还有专门的导购员。来客只需坐下,就有店员奉茶敬烟,然后呈上各种式样的布料。你买一丈,店员就会裁给你一丈一,这叫“抛尺”,零星的款项尾数也不必付,这就叫“抹尾”。时间呆得长,还有店员送来点心,临走时还替你叫辆车子,真正是把顾客当成上帝招呼。

      南门口、东长街的戏院,引来尚小云等名角儿

    民国时期,长沙的茶楼(图⑨1)比比皆是,而老百姓的消遣方式之一就是打麻将(图⑨2)。那时候,长沙人的生活方式是多彩的。早在1930年,时任“清乡司令部”少将宣传处处长的易君左,凭借各方关系,成为一家大型游乐场的董事兼总经理。游乐场地址就在南门大街,分设电影院、咖啡厅、中西餐厅、桌球室、儿童乐园等等。当时的高层人士人人都有一部雪亮的包车,易君左也不例外。光一个“宣传处处长”的头衔,他每月收入就有二三百银元。

    长沙早年有两家戏院,一个是湘春园,专演湘剧;一个是新舞台,既演湘剧,又演平剧与话剧。其后建了三家平剧院,如南门口的民乐戏院、东长街的东长戏院、织机巷的万国戏院。当时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言菊朋等名伶来长沙演出,热闹非凡,戏院老板收获颇丰。当时新闻界名人肖石朋、石勳见状,鼓动何键夫人黄芸芷投资,在小东茅盖了一座长沙大剧院,于1937年3月15日特请梅(兰芳)剧团开锣。梅剧团在长沙演出共21天,梅兰芳演了八天京剧,其中《葬花》、《红线盗盒》都是他中年以后不大演的。

     吹拉弹唱,悠扬的歌声在长沙街头飘荡

    白天,长沙街头随处可见吹拉弹唱的人(图⑩1)。每到黄昏,肃静的街巷里,就能见到一个衣着平凡、手拿月琴的乐师,臂上挂着长长的一盏几乎接近地面的清油灯,漫步街头。他忽然奏出几声响亮的琴声,朗声吟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声调悠扬,感情充沛。

    在民间,还有更具本土特色的“说书”(图⑩2说书棚),三根月弦、一张俐落的嘴,将忠义节孝、悲欢离合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家中闲得无聊的人们,听见说书人的声音,就可招他进门说书。一个故事约一个小时,索费不过几角,大方人家给个银元,那就是造化了。说书这个行业,大体分作两类,讲述故事的叫“评书”;以歌为主的叫“鼓书”,唱的时候用一面大鼓,两片梨花简。在长沙公共场所要听说书的话,只能去坡子街的火宫殿广场。那里小吃、说书、卖杂货的应有尽有。可惜长沙大火后,火宫殿的广场成了专卖小吃的场地了。

    参考资料:《易君左回忆录》、《七佚留痕》、《遯园杂忆》、《民国长沙市指南》等

    ■文/迭戈

    (图片均由迭戈提供)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07:29 , Processed in 0.0921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