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佛教源流及其信仰

2015-5-24 20: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46|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长沙市古麓山寺   陈先枢摄

       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创建大体同时,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儒学从汉代的“独尊”走向衰微。追求“轮回转世”的社会风尚促进了倡言“空无”的佛教的发展。长沙一带出土的晋代陶俑,眉心多饰一圆形肉痣,正是佛教经典中的“白毫相”。三国吴宝鼎三年(268),亦即西晋泰始四年(时晋已称帝,但吴未灭,长沙属吴),著有《法华义疏》4卷的剡县僧人竺法崇来到长沙,创建了“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自法崇之后,麓山寺讲学之风一直沿袭不绝。

       隋唐五代是长沙佛教的鼎盛时期。长沙出土的唐代铜镜上有与佛教相关的“飞天”图像,旁饰珍禽瑞兽。隋代著名的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最初出家长沙杲愿寺,后以 传授《法华经》为己任,开讲于麓山寺鹿苑。六朝时建立的道林寺,也在岳麓山,到唐代时更加兴旺。大约在唐肃宗时唐将马燧在此造“道林精舍”,有“道林三百 众”之说。唐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鼓励三教自由辩论,促使了三教相渗,相互吸取,造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其时,中国佛教已建立起“大乘八宗”,而 长沙可以说八宗之一的禅宗的重镇,号称有“十大丛林”,高僧辈出。如智俨禅师就开讲于诸遂良题写寺名的“大唐兴寺”。麓山寺的景岑、浏阳石霜寺的庆诸、宁 乡密印寺的灵祐,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影响的高僧。

       唐代晚期,笃信佛教的宰相裴休贬职潭州,长沙佛寺建设达到巅峰。裴休奏建的密印寺和石霜寺,分别成为沩仰宗和临济宗的祖庭。五代马楚王朝又把长沙丛林再次推向高峰。建于927年的开福寺,寺僧众多,达千余人,法席之盛,胜过前代。

      长沙市区现存佛寺有麓山寺、开福寺、洪山寺、铁炉寺、玉泉寺、清泉寺、谷山寺(宝宁寺)等;已消失的佛寺有道林寺、景德寺、南台寺、大安寺、莲花寺、东明寺、天宁寺、半云庵、遐龄庵、水陆寺、泐潭寺、铁佛寺、上林寺、观音寺、多佛寺、洪恩寺、金刚院、报国寺、万福禅林、自在禅林、兴化寺等等。

     “缘起”理论是整个佛教学说的基石。所谓缘起,是说一切诸法、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因为是因缘而 起的,所以都无自性,都只是一种假相,亦即“空”。由于不懂这一基本道理,人因而有种种痛苦。要解脱痛苦,就得遵照佛教所说的方法去修行。佛教宣扬慈悲普 度、善恶报应、轮回转世,认为“人生皆苦”、“一切皆苦”,但只要掌握“道谛”,便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人生问题是整个原始佛教的出 发点,其思想归趣则是个人的“解脱”,而借以达到解脱的最根本途径,则是悟解“缘起性空”理论及遵照佛法的各种修行方法潜心修行。开福寺大佛殿的一副对联 极为准确地点出了佛教的这一趣旨,联曰:“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 空。”

       佛家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开人来说话,更不复归到人身上,而归结到成佛。传统佛教讲出世,他们多以“远离尘俗”、“不问世事”相标榜。隋唐以后, 中国佛教逐渐接纳了儒家的出世思想,把出世主义衍变成“亦出世亦入世”,即通过阐述“治心”与“治世”的相互关系,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这是佛教的一大 进步。

      佛教毕竟是外来文化,它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乃是中国佛教在逐渐追寻与儒学相同之处的过程。在中国佛教诸宗派中影响最大的禅宗,有人说它是佛教中 国化的标志。禅宗学者以“心性本净”、“心性本觉”来阐明伦理自觉的基础,强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认为道德修养是主体的内在本性开发,是自我意 识的自觉活动,主张行善积德,认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而其教化作用显而易见。天台宗的学说虽以“中道实相”为标识,但最后还是把实相归结于一念—— 心,认为“心是诸法之本,心即总也”。《大藏经》也主张佛性即是“觉心”,修行的关键在于能“反观心源”,“反观心性”。郭嵩焘也说:“华藏庄严并是众心 感说。”这与孟子所说“尽真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十分相似。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0:24 , Processed in 1.9871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