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榔梨镇上陶公庙

2015-4-10 03: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30| 评论: 0|原作者: 彭国梁

,按五笔输入法在电脑上敲,没有此字,按拼音输入法敲也没有此字,因此,得造字。查“《康熙字典》,没有此字,查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合编的《汉语大字典》,商务印书馆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两书有此字,但只有唯一的一个解释,梨,地名,在湖南。

在湖南的什么地方呢?距长沙市区十五公里处,长沙县的西南。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梨》的文章,是用“四个一”来构架的,即:一街、一河、一堤、一庙。其中庙就是陶公庙,是这个镇的中心,也是这个镇的灵魂。其余的街、河、堤等似乎都是为了烘托这个庙而存在的,先简要的介绍一下前面的三个一吧。

梨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因先前水运发达的缘故,沿河便建有长长的一线吊脚楼,也因此,吊脚楼前固然就出现了一条长长的小街。小镇似乎就因这一条长长的小街而具有了特别的风采。我曾在一首诗中夸张:“这街很长/长得很忧虑/白天是一条喧腾的河/你是船/装载的货物太多/航道又拥挤/早晨解缆  你担心/黄昏  能不能返航//这街也很窄/窄得有点令人心伤/你从街这边把手伸出来/街那边的人就能轻轻握住/你在街中间走/伸开两手/自然就能摸到两边的墙。”这条又长又窄的小街,夜来了是不需路灯的,两边的窗户里自有灯光跳出,多情地铺在街面上。每日清晨,天不亮,四面八方肩挑背扛以及跨着单车的菜农就来赶走小镇的睡眠了。在清代,这条街上的各类店铺就有三五十家。每天从码头上上下下的人络绎不绝,故这条小街也就永远都充满着一种勃勃的生机。

接着说河。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弯过了九道弯的浏阳河。浏阳河本来是极美丽的,可从这梨小镇的身旁经过,也不得不先在一个转弯的地方稍稍踌躇,刻意地装扮一番。一来马上就要投入湘江的怀抱了,再者也希望小镇能给它一个美好的祝愿。因此,小镇旁边的河水格外的清澈温柔,人们便给这一段美丽的河取了个美丽的名字:梨江。这梨江岸边的吊脚楼依然是一只脚站在水里,一只脚站在岸上;一块一块长长跳板依然是延伸河中如柔柔手臂;渡口和渡口边,依然有冷可挡风热可遮阳的古樟。民国时期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薛岳曾作《梨江双渡》一诗,诗曰:

 

东来浏水入山隈,潮杂人声势若雷。

两岸梨将双渡济,天将一水隔蓬莱。

 

这梨江,每年的端午必有龙舟竞渡。那一晌的热闹是极难形容的。河中,数不清的龙在扭动在冲刺,每一块紫檀色的鳞片都是一个硬扎的汉子,每一个硬扎的汉子都有龙的血在汹涌。岸上哩,则有数不清的眼睛追踪着,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到梨看龙舟去!”这是端午期间方圆几十里百姓的一件最激动人心的事,不用说,那几天梨镇上所有做大小生意的都笑得合不拢嘴。但也有一件让人头痛的事,就是每年的龙舟竞渡,差不多都要发生械斗。河这边的和河那边的。或者说是小镇上的和镇对岸的。一年复一年,谁都不服谁。因此,每年的五月,小镇也就变得很不平静了。

再说堤。梨小镇像一弯月牙,一道防洪长堤在小镇的后面,刚好与小镇构成一个椭圆。长沙县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就曾设在那条又长又窄的小街上。两馆共一张门进出,共一个灶吃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在那个文化馆工作过两年。馆内有一张小窄门通往那长堤。每天早上,我就在那长堤上跑步。早晨,那堤上真像一副既有国画的意境又有油画色彩的晨景图。打太极拳的,练气功的,长跑的,以及拿着鞭子跟在牛后面的,都在无声地沐浴着初升太阳的光辉。春天,长堤是放风筝的最佳场地,那风筝千姿百态:有蝴蝶、有蜻蜓、有金鱼……那带哨子的在高空唱着蓝天白云,没带哨子的也不甘示弱,它们的翅膀越过小镇,越过梨江,在河对岸农家的屋顶上盘绕。到了夏天,那长堤又是乘凉的极好地方。情侣们可走得稍远点,堤下有草坪,草坪边有清清的溪水;婆婆老倌子最喜欢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叭嗒着水烟,说一些周周围围或陈古百年的故事。比如这看得见的陶公庙内的陶真人是如何地显圣显灵,以及一年两次庙会的热闹情景。

好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弯,无非是想说这陶公庙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如何的好。它就在梨小镇的南侧,梨江的北岸,临湘山的东麓,与刚才所说的长堤也就相距一箭之遥。

陶公庙,本命陶真人庙。这庙始建于梁天监年间,为祭祀晋代陶侃的孙子陶淡和曾孙陶烜。陶淡和陶烜是两叔侄。还是先从陶侃说起吧。陶侃(257333)字士行,鄱阳人,系晋代名将,曾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陶侃雄毅、明悟、善决断。著有文集二卷,有《唐书经籍志》行于世。晋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系其曾孙。陶渊明和陶烜应为堂兄弟。陶侃任职长沙时,留下了不少佳话和传说,也留下了多处遗迹。

长沙城南门外有一礼贤街,相传陶侃年少时居此。有一次,陶侃的一位朋友到他家作客,因家贫,无以款待,陶侃的母亲便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换来酒菜。这便是“截发留宾”典故的由来,后人怀念陶侃母子,便将他们所在的街取名为礼贤街,同时,又在那街上建了一座贤母祠,后将其改称了陶公祠。

清代诗人黄湘南有诗咏《陶桓公祠》:

 

庙貌湘城侧,千秋俎豆临。

眠牛山岳降,射蟒鬼神钦。

素壁苔花暗,丰碑树影深。

风尘公不见,谁更惜分阴。

 

长沙小西门内古潭街,西侧有一名“白鹤观”的小巷。相传陶侃是站在白鹤观的高楼上,将对岸“抱黄洞”中的一条噬人的恶蟒射死了,故那高楼便被人称之为射蟒台。明代诗人陆相有《射蟒台》一诗:

 

烧丹人去但空崖,古洞年深锁绿苔。

我有强弓无用处,春风闲上射蛟台。

 

又,《晋书·陶侃传》中载陶侃云:“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我辈,当惜分阴,岂可逸游嬉戏。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上引黄湘南诗中的“射蟒”、“分阴”都是有所特指的。关于陶侃在长沙,还有不少的故事,比如相传他在岳麓山结庵植杉,后庵废杉亦被风催,他的后人陶澍,在岳麓书院御书楼的左边山地上重建了一栋房子,取名为“陶桓公杉庵”,并请岳麓书院的山长欧阳原均题作门额。陶侃是在武汉去世的,但他生前有遗命,说要归葬长沙,据《元和郡县志》和《大清一统志》载,陶侃的墓在长沙县南二十里处,故在城南树木岭还有一座“陶公山,”但陶侃墓就找不到踪迹了。

说罢陶侃,再归正题。在梨一带,流传着一个“陶公争座”的民间故事。某日,陶淡和陶烜从湘阴到梨临湘山来,过梨江时,两叔侄打赌,谁先到谁坐正位。叔陶淡转身去扯芦苇,侄陶烜便将扫帚一挥,顺势就过河占了位子。叔叔一气,伸手就是一耳光。于是,陶烜的头便歪了千年。

传说只是传说而已。据《晋书》记载,陶淡和陶烜叔侄在临湘山结庐修行是一点不假的。修行到“羽化升仙”那是一种夸张。不过,他们叔侄死后,其尸身被人用干净的布包裹,并建祠宇供奉起来,使之成为了真正的“肉身菩萨”。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陶公二真人庙,在明道都六甲梨市……相传庙建自梁天监中,迄今千余年矣。清乾隆中众姓捐资重修……亢旱水灾,祈福辄应。咸丰二年以保护危城,真人叔侄与同县李公真人俱膺封号。十一年三月礼部议奏,准予列入祀典。”

清代著名学者,曾作过岳麓书院山长的李文炤作过一篇《陶真人赞》,现全录如下:

 

神仙之说自古有之。彭祖面容,老聃递相授受,更历三代,其象著于大《易》,其法备于《阴符》,班班可考也。盖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迨七窍凿面,浑沌死矣。为仙术者,有内丹以固其性情,则太初为邻;有外丹以炼其魂魄,则金石不朽。故独得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乃列、庄之徒,遂大张其说,以与内圣外王之道相抗衡,则过矣。

陶氏之先,有桓公者,才足以克复神州,力足以匡天下,不幸而有志未伸。然犹功在社稷,泽被生民,以故其后世每多贤裔。若靖节先生者,虽列之古逸民亦无愧矣。

吾乡梨市有宁静真人,讳淡,字处静,与其侄炼形尸解,遗蜕尚存,相传以为桓公之曾孙也。夫以公候世胃而辞荣耽寂,岂有感于温元循(裕)[俗]之扰攘,遂长往而不悔欤。盖君子藏器于身,必兼善天下而后慊于志。故靖节亦云:“如彼稷契,孰不愿之。”然或时命大谬,而又不得大圣大贤以为依归,遂激而为方外之学,非得已也。陈眉公云:“既为男子,肯与草木俱灰;漏尽英雄,乃以神仙退步,”旨哉言乎!故世俗徒以冲举拔宅之说相矜夸,斯浅之乎为见矣。

予家去真人宇二十余里,每瞻遗像,不胜怃然。昔屈大夫作《远游》之篇,朱晦翁订《参同》之简,古之人谅亦有同情也夫。

 

陶淡陶烜叔侄本为须眉男子,有着满腔抱负,想兼善天下,想一展宏图,但时运不济,故与大圣大贤无缘,无奈,只得退而做神仙。做神仙,其实也就是与统治者保持距离,因此,虽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为之建立祠宇,可当政者心里是不舒服的。直到了千年之后的咸丰年间,经礼部议奏,陶家叔侄方才成了“正果”,同意“列入祀典”。既然成了“正果”,那自然就一切都好说了。同治爱新觉罗载淳更是显得大方,在其十一年十月颁发圣旨,封叔陶淡为“昭显”、封侄陶烜为“灵应”,还御书“民赖恩福”一匾。

陶真人庙由山门,戏楼、石级、大殿和偏殿几部分组成。山门高大华丽,系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宝顶琉璃蟠龙,两侧琉璃八仙,看上去如仙如幻。门墙上有竖写“临湘山”三字,为汉白玉阴刻。“临湘山”下,中门的对联为“山中宰相,陆地神仙。”其实,这庙宇是祭祀陶淡陶烜叔侄的,何必把南朝的陶弘景和晋带的陶渊明请出来,站在中门的两侧呢?此外,左右两门其门额一为“紫府”,一为“丹邱”,其门联则一为“立德不朽,有仙则名”;一为“六朝遗庙,千古名山”。又,山门两侧转直角延伸成围墙,也有两张门。左为“康衢”,联曰“鸦林滴翠,狮岭流丹”;右为“道岸”,联曰:“竹林春霭,朗水波深。”

庙内紧靠山门,正中,则是一木质戏楼。戏楼分上下两层,高十八米。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四角飞檐有铁铸风铃,屋脊中央有陶制七级浮屠与兵书宝剑。此戏楼最大的特点是独具匠心的木雕,无论是栏杆、隔窗,还是额枋,吊檐,到处都雕刻着一出一出精美的戏剧故事,数一数,共有五十八出之多。在中央的隔扇上,还刻有临湘山八景,即: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江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眺、古寺疏钟。戏楼正中斗拱处,悬挂着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歙先生的手迹:“古楼”。据《长沙县志》称,这古楼是长沙地区仅存的木质结构古楼。戏楼前后的门柱上还悬挂着一些很值得一记的戏联。

 

其一: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

 

其二:

邪正忠奸,眼前轩舞皆身鉴;

疾徐高下,曲中清婉拨元音。

 

其三:

子弟阅五朝,依旧唐宫歌舞;

神仙独千古,长留晋代衣冠。

 

其四:

楼阁重新,五千年治乱兴衰,昭于众目;

竹林高会,亿万载声灵赫耀,光被群生。

 

其五:

凡是莫当前,唱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戏楼前有一殿坪,殿坪两侧有罕见的古樟。古樟和古楼相映着历史的幽深。过殿坪有四十八级花岗石台阶直通正殿。正殿中供着陶真人叔侄的神像。那神像曾消失在毁神捣庙的动乱年代,据说是被一个有心人收藏着,直到百废俱兴时,方才献了出来。正殿内外的石柱上,墙上,中门的两边仿佛满目皆是道教的楹联,太多难记。且录正殿柱上一联,可见一斑:

 

舍功名富贵而来,踢破红尘,高风远启山中相;

历唐宋元明不朽,是何丹诀,奇踪上轶竹林贤。

 

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是陶真人叔侄的生期,每年到了这两个时段,陶公庙的庙会就热闹非凡。每次庙会十余天,四乡八里以及外省外县的香客,成千上万地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往这梨镇上汇集。其中有“朝肉香”者,手肘皮下用线吊着一个小香炉。他们有的是上一次庙会许了愿,这次是来还愿的;也有专程来看庙会来玩的。古戏楼上不用说,唱奏念打紧锣密鼓,或为一个情字牵肠挂肚着,或为一个利字你死我活着。正所谓“台上是疯子,台下是癫子”是也。唱到精采处,有钱的往台上丢赏钱捧个钱场,没钱的鼓掌吆喝捧个人场。前三天唱正戏,接下来便是还愿戏。殿坪之内自然是水泄不通。有舞狮的,有玩龙的,有戴罗汉面具跳舞的,甚至还有踩高跷的。各路英雄各显神通。山门外,摆香烛的,摆鞭炮的,摆玩具的,摆小吃的,一字儿排开,好不热闹。那一条又窄又长的老街呢,从早到晚,都被人填塞得透不过气来。还有那码头,一船又一船的人上上下下着。船夫那一根长长的竹竿,“别提起,一提起泪洒江河”,只不过那泪是喜悦的。有民谣说:“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可见,庙会对梨经济的繁荣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庙会一过,陶公庙也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有人到庙内看看或拜拜陶真人,那无疑是颇具慧根之人来“仰晋代风流,看临湘山色”,清顺治年间,有一位做过沅江训导的杨世芳先生,就作过一首诗,题为《过梨陶公叔侄二真人祠》,诗曰

 

修竹一林雨,葵江四面风。

当时隐君子,今日苦仙翁。

自信须眉在,尤怜咸籍同,

我来一瞻拜,鹤鹿许相从。

 

晋代的竹林七贤中,阮籍和阮咸也是叔侄。此处杨先生将其此作陶公叔侄。近日有消息称,陶公庙正在大修之中,原有的几座偏殿都将恢复,预计在二零零七年,陶公庙将举行有史以来最隆重最盛大的庙会。这对梨这个千年古镇来说,当然是可喜可贺的。(转自彭国梁《长沙沙水水无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上一篇:碧浪湖下一篇:岳麓书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5 20:53 , Processed in 0.1026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