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名胜地名篆刻作品集》纯文版

2020-9-30 10: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9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1、岳麓山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面积约3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8平方公里。古人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之名由此而来。主峰海拔308米,石骨苍秀,玲珑而又险峻。凭高远眺,湘江如带,橘洲浮碧,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平地远视,则如一天然画屏。前有凤凰山、玉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群峰依附在主峰周围,有如众星拱月,浑然一体。名胜古迹遍布全山,有古麓山寺、岳麓书院、云麓宫、爱晚亭、白鹤泉、禹王碑、清风峡等,为国家5 A级景区。

2、橘子洲头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它纵贯于湘江之中,绵延十里,如飘彩帛。《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方舆胜览》载:“湘江中有四洲,曰橘洲、织洲、誓洲、泉洲。”迄今虽上游诸洲已连成一体,下游仍有傅家洲尾随其后,似断而实连。环境特征为:洲处江心,四面环水,南首北尾,先分后合,洲身自然形成流线体。宋代秦少游曾草葬橘洲。橘子洲头为青年毛泽东从事革命之地,橘子洲尾有水神庙、拱极楼等景点。今全岛辟为生态公园,为国家5A级景区。

3、月亮岛
月亮岛原名许家洲,地处今望城区湘江主航道西侧,东临鹅羊山,西望谷山,面积220公顷,岛长4980米,平均宽约400米,最宽处800多米。最初名遥埠洲,因明代从江西移来许姓人家,而名许家洲。1963年围筑矮堤,堤内种植柑橘、桑树、水竹等经济作物,堤外植以垂柳、意大利杨、芦苇等,风景十分秀丽。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筹建度假村,今已初具规模,培育了铁树、罗汉松等园林观赏花木8公顷。今正在积极引进资金兴建国际度假区,内有森林公园、游乐园、水上活动中心等景区。

4、黑麋峰
黑麋峰位于今望城区东北部桥驿镇,因昔日山多麋鹿而名。系幕阜山脉余支,群峰簇拥而起,海拔590米,是望城区境内第一高峰。它东接平江、浏阳,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影珠、汉家等山伏卧其间,西滨宁乡、益阳,南望湘潭、衡阳,北渚洞庭,九峰山、狐鼻山踞其中,玉笥山、达摩岭高耸在望,登峰远眺,视野辽阔,令人心旷神怡。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其山云雾长封,翠光四滴,“唐刘氏女栖此修真,石亭遗址尚存,周真人福亦于此得道,今有二仙遗像,祷而辄应”。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5、书堂山
山堂山位于今望城区丁字镇书堂乡,山形酷似笔架,故又称笔架山。这里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乡。旧有八景:读书台址、玉案摊书、洗笔泉池、太子围圩、双枫夹道、桧柏连珠、稻香泉涌、欧阳阁峙。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初唐著名书法家。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 山堂山小镇今辟为“欧阳询文化园”。

6、洗笔泉
洗笔泉位于今望城区丁字镇书堂山南坡会子塘。山涧清泉流经于此,汇入一小池,“洗笔泉”三字刻于池边花岗石上。字高18厘米、宽17厘米,阴文隶书,笔力遒劲。无镌者姓名及年代,相传为欧阳询及子欧阳通读书洗笔处。洗笔泉旁旧有书堂寺。寺周峰岭回环,涧壑幽邃;寺旁老树,皆大十围,寺前有石案,纹彩斑驳,传为欧阳询读书之案。洗笔泉石刻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7、千龙湖
千龙湖即格塘水库,位于今望城区格塘乡。据同治《长沙县志》记载,格塘在新康都三甲,周围数里,塘中有二洲,塘水灌田数百公顷。1969年重修,库容增大到1.024万立方米,堤高8米,总长5771米。今有水面187公顷,湖内留有千车井遗迹。水面由三方围住一面积达24公顷的半岛,形成天然的旅游胜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良,今建成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分为半岛入口区、水上娱乐区,分时度假区、康体游憩区、综合服务区等6个功能区。今为国家湿地公园。

8、关山
关山位于长沙县今跳马镇。明《一统志》载,关山在善化县东南四十五里,层峰峭拔,有如城壁中门,道路仅通一车。唐末置龙回关于此,故名。东汉建安十二年(208),关羽战长沙,相传在此跃马跳涧,故又名跳马涧。主峰天鹅池海拔255米,峭石巍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吉简王朱见浚王陵位于关山。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关山至凤凰山一带发现9座明藩王王室墓,如吉端王朱载均墓、吉悼王朱祐枎墓、吉庄王朱翊镇墓、吉宣王朱翊銮墓等。关山明代藩王墓室群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9、大围山
大围山又名首裨山,是浏阳河的源头,位于湘赣交界处大围山镇,西邻官渡镇,东临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冈峦围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8米。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令人神往。植物有1500多种,青泉柳、鹅掌木、香果树、紫荆茶树、穗花杉、银鹊树等,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木。今为国家森林公园。

10、道吾山
道吾山位于浏阳市城北今集里街道道吾村。据清顺治浏阳知县韩燝《道吾山记》,唐大和年间(827—835),有僧名宗智者入山,四行无径,为巨石所阻,困坐石边。忽有白衣老人自称沙伽龙,近前致礼曰:“师为开山祖,待师久矣。”宗智答曰:“吾志惟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说完,风驰电掣,石裂道开,宗智从此开山讲法,并以道吾名其山。道吾山山峦叠嶂,风景秀丽,山中有二湖、三洞、六泉、十潭、十三溪、二十八岩、七十一峰等奇景,山岳地貌奇特,林泉遍布,充满粗犷野趣。

11、古风洞
古风洞,又名仙人洞,人称湘东第一大溶洞,位于浏阳市高坪乡古风村境内。古风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洞深数十里,幽深宏阔,壮观瑰丽,古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奥区”。洞口宽敞高大,吊岩倒悬,飞瀑直流而下。未入洞便感洞内凉风袭人。入洞口有一石碑立于右侧,上刻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古风禅寺住持智灯法师所撰《仙人洞破暗记》。碑文记述:“景计三十有二,有前洞后洞……石磬钟板,三楼五庙,双阙四景。其中奇形异迹,不可胜记。”

12、芙蓉山
位于宁乡县西,接安化县界。民国《宁乡县志》:“自安化入宁境,东北趋为核桃冲、陈家冲、水对冲诸山……水对冲东北,山势突高,达八千三百零八公尺,而图皆无名,殆即古青阳山,即大芙蓉山……山广大,盖其东半在宁乡,而西半在安化也。”又清《大沩山志》载:“考芙蓉之有广化,浮山之有崇福,并唐元和时创建。一开于祜祖之法嗣志和,一开于闲禅师之法嗣演教。是二山者,其初皆大沩分化之区也。”

13、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崔坪乡,是距今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号称“湘北第一”溶洞。千佛洞原名十三洞,相传唐代伪仰宗的创始人灵祐禅师曾在此闭关修炼,洞内天生数千尊灵佛,佛像栩栩如生,遂更名为千佛洞。千佛洞洞谷幽深,迂回曲折,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帘、石幔等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今为国家3A级景区。

14、灰汤温泉
灰汤温泉位于宁乡县西南东务山麓。灰汤温泉历史悠久,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日未至,数里遥望,白云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新阳县即今宁乡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唐代长沙铜官窑出土瓷器上也烧制有一首温泉诗:“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泉池多孔,旧有长八米、宽二米的主池。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其泉有三坎,上沸中热下温”,上可燖毛,中可涤衣,下供沐浴。今为国家4A级景区。

15、贾谊故居
贾谊故故即贾太傅祠,位于今天心区太平街太傅里。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旁有一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人中伤,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清光绪元年(1875)粮道夏献云重修贾太傅祠,并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6、西汉王陵
西汉长沙国王陵墓分布在南起岳麓区天马山、北至望城区玫瑰园的狭长地带,大多沿湘江西岸,顺低矮山丘蔓延。这些陵墓群如今已形成以“三石戍”为中心的4个区块。已知王陵有26座,经抢救性发掘5座,其中2座毁于历代。剩余21座尚未发掘。文物学界普遍认为,汉长沙国王陵为研究汉代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大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而在已发掘的王陵中,出土的精美文物,每一件都堪称无价之宝。长沙国王陵遗址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建遗址公园。

17、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1972年经考古发掘证明为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妻儿的墓葬。其墓3座,东土冢编为1号墓,是利苍之妻辛追的墓,西土冢编为2号墓,为利苍墓;1号墓南面一座编为3号墓,是他们儿子的墓。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极其珍贵,计有漆器、纺织物、帛书、帛画、简牍、兵器、乐器、陶器等共3000余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辛追夫人遗体保存特别完好,体形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弯动。马王堆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北津城(三石戍)
北津城之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汉临湘县故城县治西北有北津城。位于“县治西北”的北津城应在潮宗门外沿湘江一带。此北津城即宋代成功堤的前身,毁于清代。河西三汊矶今有一古土城遗址,误为“北津城”,实为《水经注》所记“三石戍”。土城西依谷山,东临湘江,以水为防。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筑城墙,长约2100米。整个城址呈橄榄形,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墙外环绕一串水塘,为原护城河的残迹。三汊矶古土城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铜官窑
铜官窑又称长沙窑,位于今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窑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铜官窑是一座民间陶瓷窑,兴于中晚唐,衰于五代,被公认为我国釉下多彩瓷器的发源地。模印贴花、釉下彩斑、釉下彩绘为铜官窑三大艺术特色,器物以常见的碗、碟、盘、钵、盂、洗、壶、瓶、坛、罐、盒、炉、枕和人物、禽兽等小玩具为主,其产品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铜官窑瓷器的另一创新是在釉下胎体上题写大量诗句、文字,开诗入瓷之先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为国家遗址公园。

20、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岳麓山下,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有“千年学府”之称。南宋时,理学家张栻主持书院,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生徒达千人,有“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之说,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建筑布局呈对称形,中部为教学区,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赫曦台、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分列教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濂溪祠、四箴亭等;左为文庙;右为花圃、园池。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造型优雅,色泽庄重。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赫曦台
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大门内前坪。南宋朱熹在书院讲学时尝改岳麓山顶曰“赫曦”。故赫曦台原在岳麓山顶禹王碑附近,明正德二年(1507),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应邀来书院讲学,登上赫曦台,留下佳作:“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 清乾隆时迁建今址,台的左右两壁各有一个3米多高的大字,右为“寿”字,左为“福”字,苍劲有力,赫然入目。今台中央置屏风,恭录了张栻、朱熹、王守仁、毛泽东吟咏赫曦台的诗作。

22、半学斋
半学斋系岳麓书院大门内右侧斋舍。“半学”出自《尚书》“惟教半学”语,即半教半学、教学相长之意。半学斋是岳麓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通过老师杨昌济介绍,寄居于此,后又多次住此,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书院大门内左侧为教学斋,是书院生徒住宿和自修的房间,与半学斋相对,其规模大小完全一致。半学斋、教学斋今保存完好,辟为岳麓书院陈列室。

23、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岳麓山今湖南大学广场东北侧,原为岳麓书院之入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府同知赵宁倡建。亭名取《礼记·中庸》“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亭名由岳麓书院山长车万育所题。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长欧阳正焕重修。今亭为嘉庆十七年(1812)山长袁名曜重建,平面作正方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上盖青瓦,白色粉灰外墙,亭角微翘,吻兽脊饬,端庄肃立。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24、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旧址位于今天心区妙高峰上,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父子在此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因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而声名远扬。淳熙间,张栻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清乾隆十年(1745),湖南巡抚杨锡绂在天心阁下复建城南书院。道光二年(1822),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其从天心阁下复迁至妙高峰。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禹王碑
禹王碑,又称禹碑,位于岳麓山顶海拔最高点的禹碑峰东,镌石崖壁。碑文九行,每行九字,凡七十七字,末有寸楷书“右帝禹制”。碑文形体苍古难辨,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系宋嘉定年间从衡山岣嵝峰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护之,亭侧有清欧阳正焕书“大观”石刻等。明代学者杨慎曾释碑文,认为碑文所记为“大禹治水”的事迹。而近年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刘志一认为碑为楚庄王三年(前611)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禹王碑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岳麓山白鹤泉西南,又名御书亭。今亭废,汉白玉石刻仍嵌于山墙上,宽2.88米,高0.93米。中刻楷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道劲。左侧刻有“道光乙末秋日”。右侧刻有“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谨领恭摹上石”。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宝”的御玺篆章。周围装饰着二龙戏珠的花纹。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清长沙府安化县人,官至两江总督。道光乙未(1835),陶澍进京,道光皇帝召见,并御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之,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27、白鹤泉
白鹤泉位于岳麓山麓山寺观音阁右侧,为寺僧和过往游人饮水之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云:“泉出岩石中,仅一勺许,最甘冽,相传尝有白鹤飞止其上,故云。”泉水清澈甘洌,自石罅中涓涓涌出,一年四季不溢不涸,誉为山中“第一芳润”。自明代以来,各住持僧均加整修。清光绪三年(1877)湖南粮道夏献云建亭护泉,刻碑立石以纪其事。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28、爱晚亭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清风峡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建,初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著名学者、湖广总督毕沅取唐杜牧《山行》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更名爱晚亭。今亭为1952年重建,单檐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以方柱撑立。匾额“爱晚亭”三字系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请题书。爱晚亭环境优美,构建别致,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毛泽东青年时代常与学友来此游憩锻炼,畅谈国家大事。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飞来石
飞来石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宫脚下,巨石突兀,宽阔平整,似天外飞来之物,因相传立于此石可望南岳而拜,又名拜岳石。石上原建一小方亭供人息足,石顶端和外侧均刻飞来石三字,并刻宋参知政事赵抃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间。人多祝尧寿,由此拜南山”。
明万历中长沙府同知蒋希禹有诗咏《飞来石》:“巨灵劈山石,石砥平如掌。仰望祝融峰,不尽直人想。”

30、自来钟
自来钟又名归来钟、飞来钟,悬于云麓宫前一古银杏树杈中。相传清乾隆三年(1738),浏阳县衙视该县石柱峰樱桃观为“妖庙”,下令拆毁,拆庙时一口古钟不翼而飞,到了岳麓山,是为飞来钟。钟实为宫中道士早晚作息信号物,钟声清扬,闻者“归来”。亦或山风吹拂钟自鸣,民间附会为飞来。原钟口径尺余,中壁铸“万历四年造”,于“文革”中被砸毁,1978年仿铸一钟悬于原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9 22:49 , Processed in 0.0929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