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陶澍与安化黑茶

2010-1-4 13: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6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汤青峰|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中国黑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2009年10月18)

陶澍与安化黑茶

陈先枢  汤青峰

 (作者学术论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一、陶澍故里与黑茶故里相融合的一颗明珠—小淹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清长沙府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嘉庆七年进士,授编俢。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吏部给事中,川东道,山西、福建布政使。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节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小淹位于安化县境东北部的资江南岸石峰山下,为安化古镇之一,亦为著名的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相传南宋嘉定十七年(1244),宁宗之子理宗由邵州(今邵阳)诣京师(今杭州)继位过此,忽值石门潭伏涨,淹留竞日,故名“小淹”。陶澍祖先居住在小淹镇对河约十华

里的发榜村。大约陶澍高祖时,举家迁居陶家湾,即陶澍出生之地。陶家湾在资江北岸,隔江与小淹镇相对,自然景观优美,地沃物丰,盛产黑茶。陶澍说:“陶子生长资江之滨,其山:大屏、桦香、石峰、香炉、紫云、芙蓉、乌云;稍西:神山、梅山; 稍东:九岗、浮邱。其水:茱萸、石潭、善溪、伊水,与夫上游之七十二滩,下游之二十四港,皆岿嵬磅礴,湍洄清冷,实宇宙之奥区,冠盖所不至,红尘所不入。”陶澍记述茶马古道时说:“小淹地当要冲,有市集,行旅往来与夫牵缆而上者赓续不绝,实为必问之途。自城墙崖上距淹市,计路四里有奇,险者夷,阻者通,其泥洼低陷之处,则甃之以石,俾坚固而平,所谓道如砥,直如矢者,洵足以当之。而捐资修缮古道者正是陶澍的伯父羡周公。

资水流至小淹和陶家湾,为大山所阻,形成深潭,即石门潭。陶澍诗云:“石门潭下水盈盈,石门潭上石如城。”潭边岩石“壁立万仞”,如城墙,称城墙崖。崖长55,高225,崖巅有巨石昂翘似龟,故俗称乌龟崖。后陶澍将御书“印心石屋”四字摹刻于壁,共长九尺多,每个字高一尺六寸,故又称御书崖。陶澍诗曰:

地讶金壶迥,山疑玉笋排。

鳌图何处负,天近御书崖。

与御书崖相对,有石如墙。高四五丈,自山顶逶迤而下,伸入江心,谓之“石龙渡江者也”。石门潭北面即资江北岸,高山围绕,绿树成林,文澜塔矗立江边。道光十一年(1831) 此塔由陶澍捐资建成。塔分7层,高21米,八方内实,青石砌成。塔前有深潭,云气江声交汇,蔚为壮观。陶澍有题小淹石门潭文澜塔

云气空中接;

江声足底哗。
    
塔下有水月庵,为陶澍幼年读书之所。陶澍后来回忆说:“庵俯石门潭,距居宅三里许,两岸石壁,插江如门,水绿净,窈然而深,渔歌榜曲,有濠梁间意。”水月庵背靠青山,面临资水,江下约百步,有石突出,方正若印,即陶澍所称之“印心石”。以印心石为中心,

潭、崖、塔、庵隔江相望,景色雄伟壮丽。陶澍有水月庵:
静院谈诗,香生玉薤;
晴窗挥翰,彩映金蕉。

这一山青水秀之地正是安化黑茶的发源之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楚之茶有

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所谓“长沙之铁色”就是指长沙府所辖安化县小淹等地所产蒸压制的黑色毛茶,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有关安化黑茶的文字记载比此更早。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簿片……,“以多为贵”。唐代渠江地域今属安化县小淹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色如铁”正是黑茶的特征之一。又载:“渠江簿片,一斤八十枚。”从唐及五代学者对“渠江簿片”的连续记载及“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一斤八十枚等描述看,“渠江簿片即“长沙铁色”,是安化开发最早,销售最畅的黑茶品种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西北茶商多越境至湖南私运黑茶边销。御史李楠以妨碍茶马法政,请求朝廷禁止。经户部批示,自后西北官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价廉的安化黑茶从此部分打通了直销西北的官营渠道。因此,明代成为安化黑茶的兴盛时期。那时湖南贩运到西北地区的黑茶多产于安化小淹一带,而从长沙集中转运到陕西泾阳,再加工成砖茶销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同时,汉(湖北)茶与湘茶相比,西北番人(少数民族)更偏爱湘茶,如《明史·食货志》所说:“汉茶味甘而薄,湖(南)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利番”成为安化黑茶畅销西北的重要原因。

    清代是安化黑茶的又一兴盛期。道光元年(1820)以前,陕西商人驻长沙府益阳县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办茶叶原料,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又改为“百两茶”,踩成小圆柱形。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

用棕与篾捆压而成花卷,每支净重1000(16两老秤合3727公斤),所以又称“千两茶”,圆柱长5(1665公分),圆周17(56公分)。小淹等地为其主要产地,踩制工艺独特,花卷做工精良,曾有茶商用水试浸,经七年茶心不湿。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l000两,产量较多; “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最盛时期,在安化经营花卷茶的商号有30多家,年产3-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察哈尔、绥远一带。今日小淹镇白沙溪茶厂是花卷茶生产工艺的主要传承者之一。不过脚踩已改为机械压制,卷形已改为长方砖形,称之为花砖。

陶澍的诗见证了家乡黑茶生产的盛况。陶澍出生在资水河边的小淹,从小就是采茶能手,每到采茶时节,黎明即起,背筐挎篓结伴上山采茶。他的二首《芙蓉江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诗云:

身背竹篓上山冈,白云深处歌声昂;

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

陶澍自嘉庆七年(1802)25岁赴京参加壬戌科会试,走上官宦生涯后,一生中3次回小淹,第一次是嘉庆十年(1805)归家奔丧,第二次是嘉庆十三年(1808)回家纳小, 第三次是道光十六年(1836)59岁时回乡省亲,并编修氏族谱。他毎次回乡,都不忘游览茶园,考察茶场,造访茶农,品味乡茶,并应邀为家乡的茶场、茶亭题联题诗,为小淹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茶文化遗产。

 

二、陶澍以尝“内府新茶”而始的亦政亦茶生涯

 

清嘉庆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陶澍参加保和殿策试,最令他受到感动的是尝到了“内府新茶”。他在《保和殿策试恭记》一诗中写道:

内府新茶次第分,阶前五色绕仙云。

草茅十载书生事,三策天人答圣君。

从此,陶澍忠心报效朝廷,也更钟爱于茶,品茶成为他为官之余的一大嗜好。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是岳麓书院学生。陶澍从小随父读书,也深受岳麓传统学风的影响,为学以程朱为宗,好谈义理,又注重经世,倡言“通经学古而诸致用”,“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在巡抚、总督任上,陶澍将自己一贯强调的“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的主张付之实践。他大力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整治河工,主禁鸦片,倡导文教,改革盐政漕运,推行银本位制,经世功绩卓越,成为一代名臣。他在道光四年(1824)洪泽湖决口,运河漕运受阻影响京师粮食供应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力排阻力启用海运,不仅节约了巨额运费,又避免了人员伤亡,为清政府改漕运为海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他改纲盐制为票盐制,就是设立局厂收税,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销盐,从而废除了盐业专商,即纲商,将官营改为商营,使清政府的盐税收入得到了保障,开创了中国盐政的新局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陶澍位高名重,是当时湖南经世派的领袖与核心。贺长龄曾是他的下属;魏源在他幕中长达14年之久,二人友谊极深。以后的湘军首领胡林翼是他家塾师,后成为其女婿;左宗棠曾替他理家教子8年,并结为儿女亲家。湖南近代人才辈出,陶澍称得上是肇始第一人,难怪后来臧否人物十分苛刻的张佩纶,也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头。

道光十五年(1835),陶任两江总督已六载,始入京乞假,回湘探亲。道光帝嘉其功高,曾召见14次,宠锡愈恒,并手书“印心石屋”四大字赐之。陶澍对御书珍爱有加,将其摹刻在汉白玉上,制成石匾,嵌在长沙岳麓山白鹤泉上方、登云麓峰石径旁的山墙上,至今保存完好。石匾高94厘米,宽288厘米,中刻御笔楷书“印心石屋”四大字,每字高约45厘米,端庄朴雅,笔力遒劲。匾左刻“道光乙未秋”,匾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恭摹”,并刻有御玺“道光之宝”。陶澍自题《岳麓印心石屋图》云:

麓山好泉石,印取心如玉。

上有禹碑亭,中堪结茅屋。

官场免不了应酬,但陶澍的应酬之法十分简便,也十分文雅,即品茶与赠茶。从《董琴南编俢以事未与品茶之会,翼日诗先成,且索茶为赠,辄致头纲一饼,次原韵奉酬》诗中可看岀, 陶澍赠予董琴南编修的茶是茶饼,而压成饼状正是清代安化黑茶的主要形态之一。品安化黑茶是十分惬意的,“人从一口分,趣比字题酪,差堪润喉吻,未足劳辅腭”,似乎忘记了是在应酬。诗云:

我茶君未尝,和诗独先作。

妙语出清新,评骘精且确。

笔迅电飞腾,辞成珠错落。

固知胸怀间,自具有邱壑。

著纸即烟云,一字不须酌。

拜贶岂寻常,翻觉琼瑶薄。

忆昨煮茗时,刚趁春雪渥。

人从一口分,趣比字题酪。

差堪润喉吻,未足劳辅腭。

坐中六七豪,意气殊脱略。

颇怪君未来,或者借辞托。

我意当不然,知君耽直谔。

朝来得君诗,洗我胸中恶。

余甘姓氏稀,顿令侯封廓。

茶芽如有神,开笼芳香擢。

一饼暂相酬,聊佐胡卢杓。

诗筒来往飞,知君烦吐握。

 

陶澍从政之余,稍有闲暇,最大的爱好就是“试泉”与“煮茶”,每次“试泉”与“煮茶”之后多以诗记之,因而有很多茶诗流传下来,仅列数首如下:

 

陈石士摹东坡石铫图作笺属赋即用坡老次周

曾从活火试新泉,一勺中涵百解宽。

忽化烟云来纸上,犹余苔藓带秋寒。

名香会客茶初点,古墨题诗字未干。

便合洛阳高索价,不须米贵问长安。

 

游慧山寺试第二泉

慧山山下慧山寺,寺里泉留第二名。

每怪唐人夸水递,只宜坡老拣茶烹。

濛濛雾向竹中出,淅淅涛从松外鸣。

不用风前张两腋,梅花一路看春生。

 

松顶煮茶

心泉只合夷齐饮,舌本曾闻陆羽尝。

何处车声煎不断?松花风里水初香。

 

煎茶坪

新验初尝试,煎茶此一坪。

溪回疑鸟坠,路仄避驴行。

隐隐前朝垒,荒荒落日程。

马前羌管发,吹作过山声。

 (请接下页)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6:04 , Processed in 0.1084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