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一个人 千条龙舟万家欢

2014-12-18 15: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9|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黄正兴师傅正在木房矫正龙舟的龙头。
  龙喜文化馆里摆放着刻有俯字的石雕。
  百里长廊万顷花,九湾浏水绕东霞。说的是九曲浏阳河流经长沙县黄兴镇呈现出的壮美景观,30多公里浏河水,日夜奔流,在黄兴镇划出一道大湾。在《浏阳 河九道湾》一书中,浏阳河流至长沙县黄兴镇早禾村后,往西南弯回至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再折返西北至长沙县黄兴镇仙人市境,为第四道湾(古称“螽斯 港”)。12日,本报“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大型探访活动走进长沙县黄兴镇,感受昔日浏阳河湾端午龙舟赛的擂擂鼓声,还原传颂百年的龙舟精神,品读 河湾岁月沧桑的滋味。

  湾之奇

  造龙舟没有图纸

  形状尺寸全装在脑袋里

  冬日的黄兴镇东山码头,草木凋零,浏阳河水静静地流淌而过,不时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在河堤百米外的光达村塘湾子组,一处石棉瓦作坊简陋却格外引人注目:就在这不起眼的作坊里,手工做出的龙舟不仅遍布浏阳河,更是走向全国,划进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场。

   微风抖落岁月的尘埃,寒风中的作坊里,61岁的主人黄正兴正在整理着成型的龙舟。“咯一带古来就做龙舟,我13岁就跟着二哥学做龙舟,边做边学。”说起 光达村造龙舟的历史,黄正兴也说不出究竟来,只晓得二哥的手艺是从附近仙人市学来的。3年前,二哥黄树华去世,他成为浏阳河手工做龙舟的传人。

   “杉木轻巧,樟树韧性好,口条木要硬度大。”黄正兴说制作龙舟用材很讲究,龙舟的外壳选材一般用杉木,船舱的横梁选樟木,两侧船舷的木材选用的是进口杉 柏利木料。选好木材,备好船桨和龙头,龙舟的制作才开始。作坊内并没有什么高精尖的工具和设备,能看到的是墨线盒、拉锯、铅笔、角尺、锤头以及木刨等传统 工具。黄正兴告诉记者,传统龙舟的建造没有图纸,所有的形状、尺寸全都装在一代又一代龙舟师傅的脑袋里。

   造龙舟是个繁杂的精细活,不算最初的选料、开料以及最后的抛光和进水,单是造船工序就有龙骨、龙底、船舷、坐板和龙头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 讲究。“造龙舟就好像建房子一样,由底造起,用木头一层一层往上盖。每条龙舟都先经过师傅精心设计,各个部位的尺寸都经过精密计算,丝毫偏差都会影响到龙 舟的性能。”黄正兴快言快语,过去纯手工制作,一条龙舟要60多个工日。如今实现了半机械化,还得要30多个工日。

   每年3月份开始,黄正兴便忙不过来,忙得没时间吃饭。那时,他从村里请来伙计帮忙,一直忙到下半年。如今,在他的作坊里,两条半成品龙舟已基本成型,这 一批龙舟是别人早已定制好的,他必须按时交货。在他的记忆里,做过的龙舟多为17.8米长,供22人划。22.6米的也做过,36米长的龙舟最长,需要 60个人一起划。

  时过境迁。如今,龙舟的 工艺日趋实用化,龙舟制作实现半机械化后,工人数量大大减少。黄正兴介绍,过去做龙舟,将每颗铁钉锤进船身,用螺丝将木料铆紧,再用桐油给船防腐。如今通 过凹凸槽木料咬合,涂上一层树脂胶,船体就会变得质量更可靠,防水性更强,整条龙舟也更轻,浮力更大;而平底构造的船底,后来成了括弧形,现在的龙舟底部 演变成了内凹流线型,划起来更快。

  俏龙舟

  客户遍访国内各地

  硬是找到了浏阳河边

  黄兴镇的手工龙舟,凭借着传统“脑袋”技艺走俏四方。

   “如今浏阳河里划的龙舟都是出自我的手,湘江、沩水河、捞刀河里也有,远的销到了广州。”言语间,黄正兴一脸兴奋。一条龙舟做完后,客户要用大卡车拖 走,而在浏阳河、沩水、捞刀河等地,客户可直接从东山码头把船划回去。黄正兴说,龙舟按米计价,做一条龙舟的利润并不高。今年他已做了8条龙舟,算少的, 一年做40多条的也有,40多年下来,已经做了千条龙舟。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国女子龙舟队需定制29条龙舟。当时,该采购业务由一个浙江商家落实。浙江商家遍访国内各地选购龙舟。那个老板来湖南后,看过汨罗江一带龙舟,最后硬是找到了黄正兴,一口气定制了29条龙舟。

  日夜赶工,29条龙舟完工后,一排大卡车开到黄正兴的作坊,把“浏阳河造”龙舟运到了广州的国际赛场。在亚运会的比赛中,中国女子龙舟队在500米赛制中,凭借1分41秒的成绩,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

  赛后,黄正兴还被特邀赴广州,参加中国女子龙舟队庆功会。“咯一世人,就那一次最出风头啦!”黄正兴至今引以为豪。

  赛龙舟

  同舟共济成黄兴人骨子里的龙舟精神

   龙狮队、秧歌队、腰鼓队……每年端午前后,黄兴镇东山码头、鹿芝岭一带锣鼓喧天,狮舞云霞。在东山码头,两岸观看龙舟赛的村民更是成千上万。在这里,各 龙舟队与外乡队,或村与村、组与组比试一番。听得号令一声,浏阳河上擂鼓震天,龙舟射浪,楫棹吞波,河面翻腾着竞相追逐的浪花,托起劲头十足的龙舟勇往直 前。“同舟共济、在船言船、不畏强悍、拼争一流”已是黄兴人骨子里的龙舟精神。

   而在光达村,最有名的是“老凤”、“二凤”、“三凤”等6支龙舟队。60岁的李大华原是二凤龙舟队队员。他和队员每次没过节就下浏阳河划船,“就是图个 好玩,也健身。”李大华回忆,村民端午节期间就聚集在浏阳河边,河边头人山人海,草都被踩死一大片。李大华打趣地说,他划过最远的地方足足有10多里路, 直到“手起泡、屁股痛、晚上回来睡不着”。李大华16岁就下河划龙舟,他清楚地记得,村民每年自发以村或组为单位,凑份子钱买龙舟比赛,每年都不间断。

  “今后,光达村将在浏阳河上筹建一个用来存放龙舟的龙王庙,以提高村民保护龙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光达村委会组织委员谢虎军说,同时对村民自发组建的龙舟队进行训练,举办村民运动会,引导村民开展健康高雅的文体活动。

  湾之忆

  百年前黄兴卖田舍筹革命活动经费

   浏阳河三面环抱黄兴镇,从南向北形成一个30公里长的巨型河湾,将整个乡镇拥抱在怀里。使得黄兴镇这个以革命先贤命名的地方,天然形成了刚柔相济、通达 开放的性格。100多年前,长沙城东约15公里的长沙县杨托乡(今黄兴镇)凉塘,一所泥砖青瓦平房的民居里,走出一位文武兼修的青年,他跨出浏阳河湾,出 入湖广,游历东瀛,打破了一个旧世界,成为一代革命先贤,并让他的家乡以他的名字命名——黄兴镇。

  如今,风云际会的

   历史已经远去,而故乡的那边白墙青瓦依然俊朗,浓郁江南风格的农家大院里弥漫着浓厚的书卷气,迎来送往着四面八方前来怀古的客人。黄兴故居右滨浏阳河, 前朝鹿芝岭,四望平畴,阡陌纵横。1903年后,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黄兴先后将故居连田产卖掉,随后几易其主。新中国成立后,故居房屋收归政府,分配给 7户农民居住。1980年,成立黄兴故居纪念馆。而在故居右侧,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已经竣工,正在向海内外征集文物藏 品。

  黄兴镇自古留下了众多浓墨重彩的历史 文化印记,这里不仅流传着仙人市仙人弈棋,而且镇政府所在地接驾岭的地名也印证着大明正德皇帝、清朝乾隆皇帝游龙喜古县城的壮观场景,连接江西的古驿道印 证着千年古镇的历史沧桑。4600年前的鹿芝岭月亮山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铲、石锛、红陶、灰陶等70余件石器陶器,紧邻该遗址的 龙喜古县城遗址系古龙喜县治所在地,1050年前的唐末宋初,龙喜县城即建造于此,曾由护城河、老街、驿道等形成古城格局。据清光绪《湖南通志》湖南古城 考注:“按府城东四十里六子岭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庙,城隍坪诸遗迹。相传有古城址,亦在府城东,疑即汉龙喜,宋常丰二县故城。”而今,古城已经只留下一个 两米高、刻有“佳城”的石柱和若干残破石碑断面,和月亮山博物馆里的石器和陶器一道构成千年的文化碎片。

  湾之变

  未来将成高铁新城核心区域

  鹿芝岭村,这座位于浏阳河畔的小村落,“九曲”浏阳河在这里弯了“一曲”,不仅让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还留下一个“满山跑麋鹿,遍地长灵芝”的传说,小村因此得名鹿芝岭。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兴镇成为亚洲最大的硫酸生产基地,化工厂也进驻到鹿芝岭村。人们忙于赚钱时,这些化工企业也给乡村的空气、水源、土壤带来了严重破 坏。随后长沙县提出把黄兴镇建成“省会城市后花园、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生态农业样板点”的新发展思路,黄兴镇13家化工厂被全部关停。

   10年多过去,浏阳河不但恢复了生态,倚靠在河湾旁的鹿芝岭、仙人市等乡村也已经成为长沙百里花木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鹿芝岭村,富起来的村民回报乡 亲的方式就是建公园。 如今,步入村庄,路在林中穿,人打林荫过,散落的农舍,外表不显富丽,到处都是开放式花园与苗圃,与柏油路和太阳能路灯一起构成新 农村建设的理想画卷。

  48岁的村民黄春茂 有了自己的苗木工程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面积近600亩的杨梅湖公园。黄春茂在自家门前建的小公园完全开放,数十棵古桩紫薇、原生红枫、 “桂花之王”丹桂等树木和广场砖铺就的道路,与防腐木构成的露台一起组成精致的农家公园。“为了四季不衰,我们在公园一年要换三次鲜花。”黄春茂80岁的 老父亲黄培其骄傲地告诉记者。

  黄兴镇依托 靠近长沙城区的优势开辟会展经济区,发展会展、物流等服务业。光达村的龙舟造船人周正兴的家距离浏阳河岸只有三百米远。走上他家屋后的小坡向西看去,浏阳 河对岸的京广高铁长沙南站里,白色的列车不停穿梭;向东望,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巨大的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地铁2号线在地下穿行到达光达站。周围新建筑不 断拔起,天际线一天天长高,不久的将来,浏阳河畔的这块土地将成为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和城市融为一体。

  本版撰文 记者 周和平 胡益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6 04:58 , Processed in 0.1017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