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浏阳河金洲村河段“五里六筒车”景观延续数百年

2014-12-2 14: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77|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一河两渡三上岸,四洲五里六筒车。”这是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流传至今引以为豪的民谣。在当地,一条浏阳河,与另一小河在此交汇形成两个渡口,有三个地方渡河上岸。民谣下半句指河中有四个沙洲,五华里路河段中有六部筒车。

   11月29日,本报“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大探访”活动深入浏阳河第二道湾所在的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和湘阴港村。冬雨刚过,眼前的浏阳河,烟雨苍 茫,树影婆娑,河水斗折蛇行,从掩藏在河边的座座废弃筒车基座和延续至今的热闹集市,记者与专家们一起探寻与追思古筒车和赶集带给这里村落的农耕文明与农 家欢乐,品读几许沧桑的滋味。

  湾之忆

  一部筒车灌溉五六百亩农田

  “转呀转呀转呀,筒车子打水日出又日落;转呀转呀转呀转,古老的筒车唱起轻悠悠的歌,圆圆的筒车转不停……”一曲《筒车谣》,勾起的是金洲村村民罗云辉对古老筒车剪不断的回忆。

  今年71岁的罗云辉,家住金洲村罗家洲渡口岸边,从小伴随着悠转的筒车而长大。“我们这边的筒车,听祖上说清朝时就有了,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吧。”筒车在金洲村的起始,罗云辉只知道古老而悠久,也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

  在罗云辉记忆中,他们渡口的那部筒车,在没有水泥的年代,水坝和筒车巷都是麻石砌成,筒车基座和筒车大架则全为木制作。1979年,作为村民组长,在他的主持下,渡口边的古筒车得以重修,

  水坝、筒车巷和筒车基座全改为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村上数十个劳动力一起劳作,从当年开建,到第二年春耕前才得以完工;筒车大架则由木匠和篾匠合作,耗时两个月制成;筒车的轴用的是粗大且结实的栗木。

  新的筒车修建成后,大架直径达12米,筒车上60个竹筒环环相扣拴在大架上。筒车大架装上,河水通过水坝时,沿着筒车巷冲刷而过,冲刷篾折子带动笨重筒车,从此不分昼夜悠转,将浏阳河水一筒筒舀上,然后翻上12米高的河堤,灌溉着成片的田地。

  “筒车上的竹筒子2.2米深,一筒水舀上,就超过了我们日常的一桶水。源源不断,日夜不歇,你看水流有多大,我们这个地方五六百亩农田,就靠这部筒车浇灌。”在罗云辉心目中,岸边村民生活与筒车的密切,就如鱼离不开水一样。

  每年秋收完成,进入冬季,悠转的筒车会被村民拆下来保管,同时做维护和保养,直到第二年春耕才架上。“篾折子容易坏,每年都会换新的。”罗云辉说。

  湾之今

  岁月悠悠,筒车基座至今立河边

  岁月沧桑,世事轮回。随着抽水机、电排的兴起,古老的筒车在现代文明的更替中,沉重的吱呦声逐渐远去,相继淡出了浏阳河,只有那低调的水坝,以及含着钢筋混凝土的筒车巷和筒车基座,仍然静立在金洲村的浏阳河边。

   小车沿着金洲村里的一条蜿蜒小路一路前行,记者一行很快就到了罗家洲三汊河渡口,这里一条小河一头扎入浏阳河,形成金洲村“一河两渡三上岸”的景观。在 一旁的柳树下,披满着岁月刻痕的高大筒车基座,静守在浏阳河边,基座下的筒车巷内,浏阳河水依旧冲刷而下,只是水位远不及以前。筒车基座上,被岁月侵蚀的 筒车轴,仍然稳稳地扎在梯形架上。

  伫立岸 边,远眺浏阳河两岸如泼墨般的景象,一阵微风拂过,吹来空濛的烟雨,也吹来遥远年代的记忆:数百年前,每当春暖花开,金洲村浏阳河岸边筒车悠转,不舍昼 夜,任劳任怨,发出阵阵吱呦声,清澈的河水顺着筒车翻越河堤,流向成片的沃田。田间地头,归燕啄新泥,耕田的吆喝声,加上孩童们的嬉闹声,将金洲村涂抹出 一派欢乐的农忙景象。

  “五里六筒车。我们 这一带,就有6部筒车,其中,有对河浏阳柏加镇的3部。2008年前,其余筒车都停转了,只有我们渡口的筒车一直在转。那年,河坝彻底垮了,筒车就再也没 转了。”筒车沉重的吱呦声突然消失,让与之朝夕相处的金洲村村民罗发兴至今觉得生活失去了点什么。

  罗发兴介绍,筒车废弃后,紧接着在一旁修建了电排站。每年春耕,打开电闸,电排抽水从此替代了悠转的筒车。

  湾之盛

  渡口赶集,湾边的“民间契约”

   11月29日,湘阴港村的乡道上还留着先一天晚上下雨残留的湿气,但是早上7时多,小小的村级集市就已经被赶集的摊贩占满,这个浏阳河第二湾不远的村级 集市已经有14年的历史了。定期赶集,是多年来渡船文化中自发形成的“民间契约”。对于本地年长的村民,外面世界的网购、“双十一”这些名称离他们很远, 赶集,不只是上街做买卖购物,更是他们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活动。

   76岁的阿婆章贵枝很早就从几里外的家赶来,购买了一些自己没有种植的家常小菜,这个集市不大,只有数十个本地人为主的商贩为周边400多名村民服务。 有菜摊、日用杂货摊、服装鞋帽摊甚至还有现烤糕点面包摊,可以满足村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浏阳河北岸的江背从五美村、湘阴港村到金洲村在地图上品字形排 列,三个村集市日期相互交错,且距离适宜,村民间赶集走动频繁,像章贵枝这样的本地村民有时既是赶集者也是临时的商贩,两天前她曾带着自己种的两把韭菜和 一大塑料袋干紫苏步行两个小时赶到五美村集市练摊,同时带回了她一直想要的萝卜种子和蚕豆种子。五美村的村民王阳则早上6时多就来到湘阴港集市,和儿子一 同拾掇好自家的水果摊,香蕉、柚子、柑橘……种类丰富、品相俱佳。而金洲村的李玉英则将自己在山坡上采下的香芋根拿到各个集市上卖。

   浏阳河对岸就是浏阳的柏加,两地以河道为天然屏障形成了行政地域上的区分。但是河湾并没有阻隔两岸村民生活上的联系。两岸的村民多年来到对方的集市赶 集。家住浏阳河对岸的商贩陈书明在湘阴港集市上占了个不错的位置,他的身影常常出没在浏阳和长沙县江背镇的集市上。“今天天气不大好,才成交了一笔。”陈 书明有些担忧。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集市人流量大,一天约摸有个百来元的收入。而当天阴雨绵绵,生意稍显冷清。“这条打底袜多少钱?”一位身穿红衣的中年女 士拿起一条肉色连裤袜。原本发愁的陈书明眉头立刻舒展开来,迎了上去:“55块,你看看这质量,绝对不起球。”“40块,卖不卖?”红衣女士砍价直截了 当。来回几番讨价,精明的陈书明思忖一会,拿起塑料袋,嘴里念念有词:“没赚你钱哪!”

  湾之变

  筒车有望重新悠转

  再现“活水生活”

  筒车远去,在金洲村村支书周月乔眼中,远去的也是金洲村人的“活水生活”。

  “农忙季节,筒车翻滚而来的水灌溉的是成片农田;农闲时节,筒车的水可流进池塘,水塘有了浏阳河的活水,养出的鱼,吃起来味道都要鲜美不少呢!”周月乔深有体会。

   周月乔说,筒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典型的绿色环保动力。为了确保筒车转动木滚轴发热不被烧坏,古人在筒车大架上安装了一个倒筒,倒筒收集的水,源源不 断地倒向滚轴,让滚轴降温,并起到润滑作用。曾经,有城里人来金洲村,望着不停悠转的筒车,好奇中试着数大架上的竹筒,可竹筒一个接一个翻滚过来,怎么也 数不清。殊不知,如果从倒筒处开始,就能数出个门道。

   随着筒车沉重的吱呦声越来越远,如今,在金洲村任职多年的周月乔对恢复筒车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现在,我们正在争取各方支持,尽早恢复村上的筒车,何况 筒车的基座等设施还在。”周月乔透露,现在即使有电排,但电排得耗电,尤其要人管理,每当浏阳河涨水,还得将电机移上岸,否则会被水淹掉损坏,很麻烦,而 筒车不存在这些,成本也会低不少,更何况带来的是流水潺潺的“活水生活”。

  高架桥上的文明

  与河湾里小农生态相映

   离河湾最近的金洲村有一条汇入浏阳河的十里人工河三汊河,河水顺着8级石阶跃入浏阳河,三汊河渡口就在石阶边。记者来到渡口边时,67岁的船工陈吉军正 驾两米来宽的铁板渡船将一名从柏加镇楠洲村过来的赶集村民和一辆摩托车渡到河岸这边,浏阳村民骑上摩托车加油,直接从渡船骑上了坡度不陡的渡口岸边,消失 在雾气中。

  陈吉军在这里摆渡已经近20 年,上世纪90年代,这个渡口和上游的湘阴港渡口、桃树湾渡口等曾是浏阳河第一、二湾区间主要过河交通点,一度人流不断,是两岸村民过河的主要途径,渡船 一日来回浏阳河两岸10多趟,船舷旁总站满了人。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下游的黄柏大桥和上游的镇头大桥的相继通车,渡口昔日人车熙攘的景象已 经渐行渐远。但船仍然是河岸附近几个村民小组最便捷的渡河工具。

   村民陈恭森住在金洲村浏阳河湾口,河湾里水流缓慢,河床因此前多年挖砂而更显深邃。常会有河鱼闯入陈恭森家停在河边木船的笼网中。除了自家食用,有时鱼 多的时候,他就会摇着船直接把鱼拖到河对岸柏加的集市上去。陈恭森平时坐在家里就能看到从九龙岭和河湾上的高架桥里呼啸而过的白色沪昆高铁列车。动与静, 高架桥上的现代文明与河湾里的小农生态在这里交叉,保持着各自的节奏。

  相关新闻

  本报浏阳河九道湾探访

  引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关注 

  本报讯(记者 周和平)随着本报“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大型探访活动的深入,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也因此聚焦,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是其中的代表。

  该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主任蒋勇说,长沙晚报“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大型探访活动的开展,是发现和保护浏阳河的一大公益举措,该基金会将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专家智库支持。

  本版撰文 记者 周和平 胡益虎 实习生 罗雅琴

  本版摄影 记者 邹麟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6 15:50 , Processed in 0.1029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