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一湾 船行一半好歇脚

2014-11-24 10: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90|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建于1869年的盛家老屋中随处可见的木雕。
  在浏阳河江背镇桃树湾渡口,水草肥美的流域,一只土羊正在吃野草。


  长沙文史书丛《浏阳河九道湾》明确,浏阳河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江背镇,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转,形成下游第一道大湾,古称“小埠港”。

  十九日,本报“美丽乡愁——浏阳河九道湾大探访”活动深入第一道湾所在的浏阳市镇头镇和长沙县江背镇,趟水过河、走村串户,触摸街镇,在抚今追昔中为大家呈现多彩浏阳河第一湾。

  湾之述

  镇头镇

  老街曾如“清明上河图”一角

  从镇头老街往浏阳河边走,但见两岸绿树掩映,河面水流平缓,一群鸭子在河中戏水,一切安详而宁静。

  “这里以前叫镇头市呢!”镇头镇副镇长许征指着河畔码头说,时光如果倒转数十年,这里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帆樯林立,船只穿梭。据浏阳县志等记载,作为湘江在长沙境内最大的支流,浏阳河昔日曾是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历代历年缴纳的漕粮,都是由水路经长沙运到岳阳。解放后经过河道整治,水运愈加繁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

  “以前从浏阳县城去省城的水路,到镇头刚好是一半。”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说,顺水而下全程要两天时间,船到镇头一般要靠岸歇息,“所以镇头实际上是省城和县城之间的一个中转和歇息的码头。”而从镇头以下直到长沙,浏阳河边就没有更大的集市了。     

  年过七旬的李伯阳在镇头老街土生土长,在他的记忆中,1941年镇头老街被日本鬼子一把火烧光了,现有老街是那之后陆续建的。以前,浏阳河的航运非常发达,“乌缸子”(即乌篷船)首尾相连,篙子撑着船,从浏阳河和涧水鱼贯而过。从浏阳河上游运来的磷矿,都会在老街码头中转,装上大船,运至长沙、湘潭,甚至江西等外省地。老街原来是麻石铺路,两边店铺林立,来往的商人、挑担的脚夫、叫卖的小贩,人来人往,老街热闹非凡,犹如“清明上河图”一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公路发展及河坝阻断航道,浏阳河水运渐趋沉寂。如今,老街水码头的航运繁华旧梦已远,但浏阳河和涧水交融带来的水文化得以延续。随着集镇快速发展,与老街紧邻的滨河新街规划建设现已拉开序幕,未来修复后的老街与新街一道,将成为浏阳河“第一湾”标志性景观。

  渔业社

  浏阳河里有乡愁

  “毛家的河,潘家的鱼。我们这几个都放过鸬鹚。”在镇头镇浏阳河北侧镇头大桥下,三五艘略显破旧的木质乌篷船安静随意地停在岸边。64岁的潘水清在岸边散步,这个不起眼的码头曾是浏阳最大的渔业社所在地,潘水清也曾在此打渔40多年。附近几位闻讯而来的打渔者赶了过来,提及曾经在浏阳河上放鸬鹚的岁月,大家都有很多话说。

  上世纪50年代,湘淮渔业社成立,82户专业渔民全部入社。因九成以上渔民为潘姓,这里由宗族关系和集体经济关系两个纽带连接,一度形成稳定的群体。最高峰时曾有300多名渔民在此聚集。在潘水清的记忆里,每日从此出发,渔民们驾船向东逆行至源头,向西出入湘江流域,归来时一船的新鲜鱼类裸露在船上,夕阳之下发出银色的磷光。渔社渔民和别家渔民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少人饲养了鸬鹚做助手。在晨曦中,乌篷船在金色的河水里前行,鸬鹚在船舷边巡逻,构成了这里河湾特有的风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水系生态遭到破坏后,浏阳河各种鱼类锐减。逐渐富裕起来的浏阳河沿岸乡镇开始恢复河道内的生态,修建电站、清理河道、建坝蓄水、投放鱼苗,但是本地渔业资源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渐渐地,渔民们的收成难以维持生计,这个在浏阳河上流动的社会组织开始逐渐瓦解。近年来,大部分渔民选择了洗脚上岸,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渔社在河岸边建起了居民点,组成了新的村民小组,融入甘棠村的船帮。

  但是少数不忍放下手中渔具的渔民则常年驻扎在了  梨、东山等地,在浏阳河下游至湘江一带继续渔民的生活。他们每年各种传统节日总是提着大包小包乘车赶回集镇,和家里的亲友一同分享久违的湘江河鱼和乡愁的味道。

  湾之趣

  百步滩

  浏阳河中的“橘子洲”

  从谷歌卫星地图上看,由数道小湾构成的第一道湾像极一副文艺范的眼镜。如此,百步滩正处在上游第一块“镜片”的外侧,距上游镇头大桥大约四五里水路。

  百步滩是一个狭长的江心洲,其自然形成历史已不可考。当地人对这一名字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有说“百铺滩”,意为镇头老街曾经店铺林立,多达百余,亦有说“白布滩”,因滩头砂石十分洁净,最适合漂洗晾晒白布。

  “这个名字更可能和它的大小有关系,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不过几百步。”百步滩所在地甘棠村村民陈平会说,其实百步滩也叫百步洲,面积160亩左右,长约600米,最宽处约200米。

  百步滩四面环水,南面河道狭窄,有可载车辆之渡船供出入洲上。洲北是主河道,历为舟楫过往之道,现建有发电、蓄水拦河坝,坝下水流形成一定落差,故有“百步听涛”之说,目前正在竞逐“浏阳新八景”。

  如今,百步滩已成为陈平会事业的一部分。1994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此后有村民承包进行开发,栽植柑橘。后来,陈平会和另五个股东一起接手成为这个小洲岛的“岛主”,洲上现在有近百亩椪柑,几十亩花卉苗木,还有蔬菜。

  初冬时候,正是椪柑成熟的季节,黄澄澄的累累硕果把枝头都压弯了。陈平会说,大约能收获10万斤橘子,不过他并不打算全部采摘出去卖,而是准备筹划一个椪柑节,吸引长沙、株洲及浏阳市区消费者来体验、游玩。

  “除了摘橘子,还可以露营、烧烤、吃土菜。”陈平会笑言,将来想结合镇上的总体规划,把这里打造成“浏阳河中的橘子洲”。

  湾之考

  南阳城遗址

  地下有个属于“城”的故事

  在江背镇的湘阴港村湾塘组,眼前连片的花卉苗木,生长茂盛,一派典型的田园风光。谁曾料到,这个叫“南阳城古城遗址”的地方,埋藏着属于浏阳河第一湾沧桑岁月的老故事。

  专家介绍,作为元朝时期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集镇,南阳城因其大大小小的瓦窑而声名远扬,成为当时三湘大地上的制瓦中心之一。紧邻浏阳河畔,发达的水运促进了它的繁荣。为了方便装卸货物,一条千余米长的人工运河直通南阳城中心。河内船只穿梭来往,买卖兴旺。 

  沧海桑田,昔日的运河如今早已不见踪影,此处已是成片的花卉基地。伫立村头,远

  眺这片如泼墨般的山水,一阵微风拂过,树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也吹来遥远年代的记忆:数百年前,浏阳河码头上万陶竞发,商贾云集,从水路将烧好的青瓦源源不断运往各地,也将南阳城的历史记忆不断传了出去。

  作为南阳城古城遗址的新生代,村民陈国平对古城多了几分感性认识,4年前,当他家的土砖房拆了改建,一锄下去,一面有“延祐丁巳”字样的古青砖挖了出来。延祐丁巳年也就是1317年,与南阳古城遗址的考证正好吻合。近700年的穿越,面世的古青砖与埋藏在地下的南阳古城终于有了直白的对话。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记载,经文物专家实地考证,南阳城遗址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盛家老屋

  清朝时河边就有大户人家

  浏阳河第一湾顺水而下,江背镇桃树湾渡口不出百米远,是有名的盛家老屋。

  沿着水泥马路往里,绕过池塘,盛家老屋就藏身在掩映的树丛中,这是一处四合院式老屋。老屋前立着“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碑,碑文显示,盛家老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1869年,至今已有140多年。

  线条流畅的飞檐,斑驳的青瓦白墙,带着裂纹的雕梁立柱,早已褪色的朱漆木门,纹饰讲究的窗花……眼前的盛家老屋苍老下透着奢华。跨进大门,天井下,四面是房屋,脱落的墙体可以看出部分是竹墙。四周房屋内,堆满了不少已成为记忆的家具和农具。从两侧再往里走,房屋一排接着一排,数不清有多少间,从房屋的摆设可以看出,部分房屋仍在住人。

  “夏天不用空调,雨天不怕淋湿脚!”作为老屋的集体所有者之一,盛新明颇以老屋自豪:这里一带全是姓盛,老屋是清朝时的祖上建成,是当地响当当的大户人家,房屋大小有好几十间。在盛新明的记忆里,老屋充满了他们儿时的欢乐,捉迷藏,祭祀祖宗,多时,20多户人家住在一起,热闹而融洽。不过老屋也曾遭遇水淹,1954年浏阳河涨大水,老屋进水受淹,可依旧完好无损。土改时,老屋被分到几十户,至今为共有。

  前些年,随着生活改善,老屋的住户相继在附近建新居,住户不断减少,至今只有几户仍住老屋。今天,老屋的住户越来越少,而前来老屋的游客却越来越多。

  湾之变

  镇头镇

  建风光带留住码头记忆

  浏阳河镇头段,投资400万元的生态河堤治理工程正在进行中,一条600米长的风光带已现雏形,草皮青青,栈道整洁,石榴、橘子等40多种树木生机勃勃。“建风光带这里清出了一百多车垃圾!”镇头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说,这一块原来一度成为生活垃圾堆放的场所。未来将继续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3公里长的浏阳河风光带。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当年镇头四大码头(镇头市、鸡首洲、百步滩、回水湾)之一的“镇头市码头”正在复原中,再现当年码头繁华景象的雕像将放置在此处。

  镇头镇位于浏阳市西南部,总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口5.8万。该镇油茶种植面积达8.7万亩,花卉苗木4.2万亩,素有“油茶之乡”和“花木之乡”的美誉。继2012年跻身长沙市中心镇之后,今年7月,镇头又获批为全国重点镇,这也是浏阳除大瑶、永安之外的第三个全国重点镇。

  “经过多年的发展,镇头形成了造船、花卉苗木、油茶种植等多元化产业格局。”镇头镇镇长孙谦说,该镇将抓住全国重点镇、长沙市中心镇的发展机遇,加速集镇提质改造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浏河明珠 绿色镇头”。

  江背镇

  建设现代江南小镇

  作为湖南省首批小城镇示范镇,背靠浏阳河湾区,有6万人口的江背镇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平衡?

  “江背镇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和黄江经济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背镇党委书记高新良介绍,以东西走向的黄江公路为界,江背镇形成了北工南农的发展格局。在北部工业小区,规模企业已经有17家,其中亿元产值企业有8家。而落户于江背的梅花客车,其校车已经占到湖南校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前景广阔。在南部是浏阳河水域的生态建设区。这里处在长沙县花卉苗木发展走廊,苗木种植面积超过2000公顷,苗农已经成为新型农民。

  “建设出显山、露水、透绿的现代江南小镇。”高新良告诉记者,目前江背镇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本版撰文 记者 周和平 颜开云 胡益虎

  本版摄影 记者 石祯专 制图/王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6 16:05 , Processed in 0.0953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