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听到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他跑到山上哭

2014-10-30 19: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42| 评论: 0|来自: 潇湘晨报

  1964年,秋天。一批年轻人来到湘南边陲江永,带着忐忑和冀望。

  他们是知青,一种特殊的身份标签,写在他们的履历表里,也刻在心灵。

  “我的思想看来一辈子与江永也分不开了。”1970年,24岁的何清华写信给友人。1965年,何清华来到江永。后来成为山河智能董事长的他,多次提到那段岁月对他的影响。

  1964年,长沙知青开始大规模到江永下乡,距今已经50周年。江永是湖南省接收安置知识青年最早的县城之一,其后形成的江永模式,是“文革”前的知青样板,周总理称“省省要有江永”。

  灿烂年华,何清华们给了江永,他们称江永为“第二故乡”。

  更多知青给了更多乡土中国。本报今起推出知青报道,纪念“那些花儿”的曾经与过往。

  “文革”前,长沙去江永的知青,4000多人,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都被认为“家庭成分”不好,到农村寻找新的认同。

  希望他决心吃三年苦,重新获得社会认同

  今年72岁的长沙知青谭四维,留在了江永。

  他当过多年农民,后来当了江永县财政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谭四维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委会的少将专员。知青宫行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家庭被认为“成分不好”。

  1964年10月下乡前,宫行高中毕业,但没机会上大学,到民办学校教书。上山下乡的命令来了,民办学校辞退了她,次年她离开长沙下乡江永。

  1965年9月,谭四维下乡,街道办告诉他,“去了就成农属,与军属同等光荣。”到江永的国营农场,可以享受公费医疗。谭四维动心了,他决心吃三年苦,回长沙找工作,重新获得认同。

  知青程保罗说,何清华曾经告诉他,“下乡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要么高兴去读书,我要么高兴下乡。”

  去江永的知青,是应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已毕业的社会青年、犯错误的人。江永知青的文化水平较高。

  当时的动员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但也有人应该下乡但拼死不去。宫行回忆,她有个同事,家庭是右派,街道办的人用绳子把她捆到火车站,她还是挣脱跑了,就留在城里代课,后来政策放开,她成了正式老师。

  程保罗说,街道有任务指标,采用车轮战术动员知青下乡。有知青死活不去,是钉子户,他白天在外,晚上九十点钟回家,后来被举报,街道干部晚上来敲门,说“总算见到你了”。父亲给他下跪,他才去当了知青。

  虽然有“被自愿”的成分,宫行说,当时知青下乡也有理想主义的驱使,希望借此洗清自己“成分”上的弱势,重新获得社会认同。

  改造靠劳动挣工分,办小农场求“共同富裕”

  程保罗说,下乡时,18岁的他就像被丢到大海里的船。

  去江永需要两天,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冷水滩,第二天坐汽车,过渡口,在盘山公路里颠簸,过了道县,方至江永。

  长沙知青“八都湾人”记得江永的天“瓦蓝瓦蓝的”,街市冷清而又破旧,一条主街和几条侧巷构建起一座小城。

  虽是偏远小城,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却有着另类繁荣:有便宜的甘蔗、凉薯、板栗、红枣等食品,连在长沙需要烟票才能买到的好烟,这里能轻易买到。

  那时江永全县17万人,地广人少。几年内长沙、衡阳等地的八千多名知青来到这里,食物紧缺。江永知青一部分下到农场,一部分插队,生活较苦。

  到江永时,知青靠劳力挣工分。头三年,谭四维基本处于封闭的状态,不为工分争名争利。“文革”时,挨斗的越来越多,谭四维学会养猪养牛,“和畜牲打交道,无口舌是非”。

  谭四维回忆,下乡头三年,知青多带有一些理想主义,劳动之余努力读书。到“文革”时,读书无用论盛行,偷鸡摸狗的知青也多了起来。不过宫行未放下课本,她所在的大队重教育,让她继续教书,她一天收入8毛钱,解决了生存问题。

  何清华在江永实践他的理想,办乌托邦小农场,劳动成果采用新型分配,“共同富裕”。

  经历了诸多磨难,知青们心心念念的是,江永淳朴的乡亲。当时知青拜师学农活。“师傅”们很认真,说他们是城里来的客人。知青张健夫说,他师傅经常说“小张啊,肚子饿吧,拿个红薯给你,拿个芋头给你”,遇到危险时还保护他们。

  梦想听到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他跑到山上哭

  1970年,何清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这里生活极其单调,厂里一心想的就是利润。政治学习很少或就是个形式而已。看来厂里也不想我们久在这里。我们也不想久呆在这里。摩擦常常有。”

  何清华的苦恼在知青中具有代表性。程保罗说,知青们提了一些劳动建议,农民们根本不听,“还是老一套”。

  知青们在最有学习能力的时候来到了乡下。程保罗说,有个知青,1964年听到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他在山上哭,说“为什么我不能为造原子弹贡献我的知识”。

  下乡让知青们知道了基层的苦。知青郭晓鸣总结称,知青这代人付出最多代价,承担了两次中国社会变革的成本,一次是“文革”,一次是下岗。而这代人又因为接触了社会最底层,磨练了意志,有着吃苦耐劳、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回报社会的知青精神。

  “最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谭四维这样总结。

  相关新闻

  “江永记忆”老照片书画文物展今日开幕

  “江永记忆”——老照片书画文物展于10月30日-11月3日在湖南图书馆与广大市民见面。展出期间,长沙市民可以看到近400幅知青插队务农老照片和当年的实物。

  展览总策划程保罗在江永插队10年,“从1000多张图片中挑选出的这些图片,涉及22个公社(农林场),这是我们挥洒青春的地方。很快我就 70岁了,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交代,也是我们对后来人的交代”。他希望对参展的部分“知青书画”进行拍卖,所得资金用于帮扶生活比较困难的知青。

  数据

  据1995年版的《江永县志》,1963-1978年8月,江永县共接收长沙市知青4173人,衡阳市知青142人,零陵地区知青1921人,本县知青2591人,共计8827人。

  其中分散插队落户或投亲靠友的有3071人,安置在国营农、林、渔场的4767人,安置在12个知青场(点)的989人。

  潇湘晨报记者  刘洁 马金辉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8 13:24 , Processed in 0.1164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