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一晚清逸史

2014-4-4 0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21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黄遵宪力襄新政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次年出国,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在从事外交活动的十几年中,他亲自接触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改良主义政治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中国欲图强,必须变法维新。从此,确立了“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的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理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回国以后,他积极参加了以康、梁为首的维新运动,加入强学会,筹办《时务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翁同和看到了他所撰的《日本国志》,很欣赏他的才识,推荐他为湖南长宝盐法道。六月到任,抵达长沙,不久,补署湖南按察使。当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积极推行新政。他大力予以支持和协助。是年十月,他邀请梁启超到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席,为变法培养造就人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梁启超、谭嗣同等倡办的南学会在长沙成立,该会实兼学会与议会的规模,每周集会一次,巡抚、学政率领官吏都亲临到会。由梁启超、谭嗣同、皮锡瑞、黄遵宪等轮流宣讲中外大势、政治原理、行政学等,鼓吹变法。

    黄遵宪在长沙为时只有一年,却做了不少事。他首倡地方自治,公开宣称:“所求于诸君者,自治其身,自治其乡而已矣”,“由一府一县推之一省,由一省推之天下,可以追共和之郅治,臻大同之盛轨”。于是,仿外国警察例,设长沙保卫局,由“官绅合办”,并设迁善所、课吏馆,整顿刑狱,行之三月,颇见成效。他还参与了《湘学新报》、《湘报》的创办。赞助不缠足会,禁妇女缠足,并且大力推动商办矿务、机器垦殖、内河轮船等实业。举凡一切新政,“与陈公(宝箴)戮力殚精,朝设而夕施,纲举而目张”(梁启超语),使风气大变。因此,湖南成为推行新政最得力、最有成效的省份之一,外人甚至引日本萨摩长门诸藩以相比。但省内顽固守旧分子却抱怨说:“自黄公度观察来而有主张民权之说”,“我省民心顿时大变”(宾凤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翼教丛书》)。事后有人评论:“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先正撰《黄公度》)

    黄遵宪还曾写过《长沙吊贾谊宅》诗:

寒林日薄井波平,人去犹闻太息声。

楚庙欲呼天再问,湘流空吊水无情。

儒生首出通时务,年少群惊压老成。

百世为君一洒泪,奇才何况并时生。

    这首诗借凭吊贾谊故居,赞颂了贾谊革新政治的抱负和才识,表达了他对贾谊受到压抑排挤的同情。

    黄遵宪还手订了所撰的《日本杂事诗》,用木版自刊于长沙富文堂,此本为第九次刊印(《自跋》),可见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熊希龄被革职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县人。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l897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倡议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以培养维新人才,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长宝盐法道黄遵宪、学政江标等人的赞助。陈宝箴委熊希龄为时务学堂总理,主持学堂政务。

    入校青少年共200多人,同时又组织南学会,会友达1000余人,唐才常、谭嗣同、皮锡瑞等出任会长。熊希龄邀请谭嗣同主讲天文,黄遵宪主讲政教,皮锡瑞主讲学术,邹代钧主讲舆地,并议定每月宣讲4次。连学术巨匠王先谦亦亲往听讲,并称赞“用意甚善。”

    后来又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开拓民智。当时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之一,熊希龄的组织与推动的功劳,实不可抹杀。由此也引起上层统治者及其走狗的恐惧,并成为攻击的主要对象。有人写对联攻击说:

    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芽(暗合熊字,影射熊希龄)

    一耳偏听,晓得什么东西?芽(暗合陈字,影射陈宝箴)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害,熊希龄遭到弹劾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他只好回芷江旧居韬晦不出,整整4年。时年29岁。

后经湖南巡抚端方的推荐,出任赴外国考察宪政五大臣参赞,继任奉天(今辽宁)盐运使。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临时政府财政总长、热河都统。1913年与梁启超、张謇组阁,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上海沦陷后,熊氏偕夫人毛彦文于1937年12月16日乘船去香港,18日抵港,25日病逝于香港。终年67岁。

 

陈宝箴死于维新

    光绪戊戌年间,陈宝箴推行新政,开拓风气,至今犹为湘人所称道。

    陈宝箴(183l—1900),字右铭,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以举人出仕,先任湖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秋,升任湖南巡抚,到职即察劾府县以下昏酷不称职之官吏20余人,因得抗直之声。

    后在其子三立、学政江标与徐仁铸、按察使黄遵宪以及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推动下,倾向变法维新,举办一系列新政,如设矿务局、铸钱局,举办电信、轮船、铁路、兵工厂、电灯厂,成立时务学堂,设南学会,办《湘报》等等。虽受到保守派不断攻击,陈氏父子气不为夺。在“百日维新”期间,陈向光绪帝保荐杨锐、刘光第等人,提出练兵等项具体建议,并针对朝中旧派攻讦,为康有为辩护,称康“于古今治乱之源,中西政教之大,类能苦心探讨,阐发详尽,是一时奇士。”为此,当时湖南人士,对陈评价很高,如唐才常认为“环观中外,可与共保岁寒者绝少,惟我义宁中丞,识力兼优,名实克副。”在整个变法期间,他是全国所有督抚大员中唯一支持新政的人。光绪曾下诏褒嘉,勖其“持定见,毋为浮言所动。”湖南成为彼时最富朝气省份。

    变法失败后,陈因曾保荐杨锐、刘光第及支持湖南新政,受到革职、永不启用之处分。

    陈罢官后回江西,在南昌西山下(今新建县境)筑“靖庐”以栖身,生活淡漠凄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宝箴突然死去。其死因《清史稿》不书,其子三立《巡抚府君行状》亦讳不言,“突死”之谜,久不得解。近报载清末戴远传《普之文录》记载:“光绪廿六年六月廿六日,先严千总公?穴戴宏炯?雪率兵从江西巡抚松寿驰往西山靖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匐伏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据此,革新人物陈宝箴亦始终未能逃脱那拉氏之魔掌,不亦悲乎?

    陈宝箴之子三立(1852—1937),字散原,光绪进士,吏部主事。在湘佐父办维新诸政。湘中时拟为“三公子”之首。政变后,三立与乃翁同受革职永不启用之谴。辛亥以后,作海上寓公,与诸遗老诗酒唱和。三立诗格清高,为“同光体”主要作家,诗界奉为坛主。溥仪充伪满洲国皇帝,征之不赴。

    陈三立子衡恪、寅恪兄弟,皆有佳誉。陈寅恪(1890—1969),出生于长沙泰安里蜕园,后成著名学者,享誉学界。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又有槐堂、朽道人、朽者、朽人诸别名。少时在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学专科毕业。回国后,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书画篆刻,造诣极深,被誉为近代著名国画家。后拜吴昌硕门下。文学、艺术理论、美学教育,皆卓有成就。当时在北京,人以为名不在齐白石、姚茫父之下。惜染痢疾,竟不永年,卒时仅48岁。梁启超称其死是中国文化界之大地震,吴昌硕也题“朽者不朽”4字,可见对他的重视。

    陈衡恪与湖南人的关系很深。其继配黄国巽,是清末湖南第一批留日女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文史馆馆员。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9 22:21 , Processed in 0.1736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