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86蚂蚁山佛道经书

2013-7-5 10: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1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佛道经书

类别:经书

时代:明代

规格:长17.3—17.6厘米  宽8.2—8.4厘米

来源:2005年蚂蚁山明墓出土

今藏: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麓山之南,靳江河北,有一座突起的山包,相传从前,有很多很多的人聚集在山包之上,他们不停的忙碌着,劳动着,远远望去,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如千万只蚂蚁在山上游移,后来,人们便称此山为蚂蚁山,数百年来,一直袭用至今。

今天的人们,知道蚂蚁山的来历,却并不知晓为什么曾有那么多人在山上劳动?这个谜始终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2005年,蚂蚁山明墓的发现,终于使谜底大白于天下。曾经的人声鼎沸,原来是在建造着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室券顶墓葬。

蚂蚁山明墓位于山包正中,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景色宜人。北望美丽的湘东名山——岳麓山,南傍湘中群山中蜿蜒而出的靳江河,东瞰湘水之波缓缓北去。坡下绿草萋萋,河柳飘摇,山上树木葱葱,鸟语喧哗。

4月18日,文物部门组织的考古发掘队伍正式进场,发掘蚂蚁山明墓。在墓道中部发现了一座完整的伞顶圆柱形石砌建筑。石砌建筑里面藏着一件精美的石质佛塔,塔表面光亮如新。

佛塔里面又藏着什么宝贝呢?

佛塔高156厘米,由塔顶、相轮、覆钵、底座四部分组成。其中相轮的底部与覆钵顶部大小一致,吻合在一起。考古人员轻轻转动相轮,小心翼翼的取下来。此时,眼前的一切使人目瞪口呆,覆钵已袒露无遗,它的内部是空的,盛满了一钵水,水中赫然一件方形的黑漆木函,保存完好,色泽如新,高34.5厘米,漆函顶部为正方形,边长21.2厘米。四角紧紧的卡在覆钵的内壁刻槽上。现场人员顿时欢雀起来,漆函内无疑保存着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佛塔的发掘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后,引起了长沙市民的纷纷议论和猜测。政法频道索性在电视上玩起了有奖竞猜,让观众投票猜测漆函内的文物,同时根据我们的猜想给出了3个可能的答案:舍利、法器、法经,供观众选择。一时间,市民纷纷向电视台打电话、发短信。

漆函运回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后,需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可先得确定里面文物的类别。怎么确定呢?漆函严严实实,上面挂着一把锈蚀斑斑的铁锁。这时,有人想到了医学上的CT扫描,大家认为这可能是眼下最适合的办法。于是,有人主动通过熟人联系了长沙市第一医院的CT扫描室,考古人员及保卫人员连夜押送漆函往医院赶。在扫描台上,医生仔细观察屏幕,只见一根根均匀的线条。大家心里渐渐明白,漆函里装的应是经书。

从后来发掘的墓志铭可知,墓主系明代早期长沙谷王乳母张妙寿。经书的出土,是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

经书出土后,一直保存在4—5℃的恒温箱内。经书共数十卷,分两摞由下至上装于经箱内,每一摞又由数包累叠。每包经书用两层绢包裹,第一层绢长43.8厘米,宽18.3厘米;第二层绢长42.2厘米,宽16.8厘米。包裹内按顺序由上至下放置着从一至若干卷不等的同一种经书。

经书册页尺寸基本整齐,长17.3—17.6厘米,宽8.2—8.4厘米。

经书字体均为正楷,竖行,每行一般约20余字,由右至左阅读。每行的上下两端平齐,上端距册页上边缘1.3厘米,下端距册页底边0.7厘米处各有1毫米粗的一道横杠,内容均抄写于上下横杠之内。

经书内容有道家经典:1、《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共三卷;2、《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共3卷。同时还有佛教经典: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2、《大佛顶首楞言经》共10卷;3、《大乘妙法莲华经》共10卷。

用经书陪葬,反映了当时宗教之风的盛行。同时这种道家和佛教经典共藏的现象也正是明初佛道合流思想的生动例证。明代中晚期,在宗教建筑和文艺作品中,佛、道混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但明代早期就有如此明显和典型的佛、道经书共藏现象却是十分鲜见,说明当时的宗教信仰已趋于多元化。蚂蚁山明墓出土的佛道经书,为我们研究古代思想发展史提供了极为珍贵而难得的资料。

(黄朴华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23:24 , Processed in 0.0991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