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29褐斑贴花舞蹈纹壶

2013-7-5 11: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4| 评论: 0|原作者: 张湘涛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张湘涛主编,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褐斑贴花舞蹈纹壶

类别:陶瓷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唐代后期

规格:口径5.8厘米  高16.4 厘米

来源:1973年衡阳市司前街水井出土

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褐斑贴花舞蹈纹壶系盛水器,质地介于陶与瓷之间,为唐代长沙铜官窑的典型产品之一。壶上有双系,又有鋬流,说明既可作执壶,又可系绳携带。模印贴花是长沙窑釉彩之外的另一重要装饰特征,这件贴花壶是其中精美者。壶小口卷唇,鼓腹。肩部两侧各有一双轮系,前有多棱短流。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3块模印贴花,流下为一西域女子袒胸披纱,扭动身体,站在蒲团上婆娑起舞,左为方形塔建筑,右为一立狮。

当时长沙窑产品大量销往中亚和西南亚地区,这件贴花壶正是西域文化融入中土的见证。唐朝随着中西交往的频繁,西域金银器上的锤鍱、压印和掐丝工艺不仅影响唐代的金银制作业,同时也影响到陶瓷业。长沙窑陶瓷上的模印贴花、印花工艺也是从金银器的锤鍱和压印移植过来的,并成为长沙窑的装饰特色,常出现于3个部位:一是贴于喇叭口壶的流下部,佛教题材较多,有飞鸟、奔龙、花卉、童子坐莲等;二是洗、罐等的系耳,以模印而制;三是壶、罐的腹部,这种类型最为常见,往往在流、双系下饰三处贴花,题材多取于中亚、西南亚地区,有坐狮、人物、植物等。贴花纹处除施青釉外,还多涂一层褐斑,使其更为醒目。人物多为胡人,或吹奏,或持兵器,或舞蹈,一人一模,植物也是西亚南亚常见的菩提树、桫椤树、椰枣纹等。这种类型的纹饰具有浓郁的西域文化因素,被认为是为外销而烧制的。

该壶的3个贴花中,舞蹈人物处于中心地位。这种舞蹈与中国传统的“长袖折腰”舞明显不同。舞蹈人物丰腴长颈,胳膊袒露,下着紧身短裤,上挂披巾,轻柔透明,纹褶飘逸流动,站在蒲团上,扭动身躯,婆娑起舞。图案人物衣着开放袒胸露肩,舞蹈表达方式直接通过人体的曲线和肌肉的不断变化给人以美感。这种舞被称为“胡旋舞”。在长沙博物馆、石家庄市博物馆等处也藏有唐代长沙窑生产的这种贴花胡旋舞壶。

胡旋舞是一种什么舞呢?《乐府杂录•俳优》云:“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总不离于毯子上,其妙如此也。”瓷壶上模印舞者图与上文所述毫无二致,甚至小圆毯也保存了原貌。唐诗人白居易曾写有《胡旋女》一诗,诗中对其舞有如下具体描写: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有意思的是,胡人安禄山是一位跳胡旋舞的高手。陈寅恪笺白居易《胡旋女》诗云:“安禄山能胡旋舞事,见于史传中。”又复引史传:“(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陈寅恪断言:白诗“或不尽出于诗才之想象也”。

这种舞蹈,隋唐时由西域传入内地,也传到了长沙,亦或称之为“杯枝舞”。唐诗人殷光藩在《潭州陈帝上赠舞杯枝妓》诗中曰:

姑苏太守青娥子,流落长沙舞杯枝。

生满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

杯枝舞是从中亚传来的民间舞,由舞女传来长沙后,逐渐融入长沙民间舞蹈之中。这种舞动作极为优美,白居易曾为其赋诗:“连击三声画鼓催,”“紫罗衫动杯枝来”,刘禹锡更是描写得绘声绘色:“鼓摧残拍腰声软,汗透罗衣雨点花?”“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长沙窑贴花壶上的舞蹈人物为唐诗作了极好的注脚。

(陈先枢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14:20 , Processed in 2.1409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