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24大塘文化褐彩双耳陶罐

2013-7-5 11: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大塘文化褐彩双耳陶罐

类别:陶器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新石器时代

残高:9.2厘米

来源:1986年长沙县南圫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7000年前便出现一个文化繁荣的聚落遗址——长沙县暮云镇大塘遗址。原始宗教、彩陶、刻画符号是她的独特文化属性。7000年前的长沙先民们在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上拓荒耕耘,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

大塘遗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陶器与石器,其中陶器数量众多,并且有较多的可修复器,但最为特殊的是一件出土自灰沟中的一件褐彩双耳陶罐残件,这件陶罐仅剩部分口沿,但其尺寸依然较大,残高9.2厘米,如若是个完整器,其通高至少有30厘米。陶罐的口至颈部装饰有褐彩绘三角水波类似舞蹈人物形态的格纹,系部彩绘变形叶状纹饰,肩部以下绘对称的高冠凤鸟,凤鸟以大叶脉纹相隔,鸟衔树枝,后部尾翼飘逸,线条极其流畅轻盈,可以说,这件陶罐是中国南方出土的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陶器上刻画了“太阳”、“向着太阳、口含着禾苗的鸟”、“南方干栏式房屋”、“流水纹”、“花瓣纹”、“草绳纹”、“农田纹”等象形符号,明显地表现了太阳与农作物的关系。这一组颇具系统性的刻画符号,可视为长沙先民农耕文化在艺术上的表现,并说明其时已开始种植水稻。也反映出长沙先民对太阳和神鸟的崇拜。特别是其中有些符号,与后世的甲骨文颇为相似,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的母形。陶片上还有一圈“干栏”式高阁建筑图纹,表明7000年前的长沙先民已能建筑干栏式高阁建筑。干栏式建筑为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种原始形式的民居。《北史•蛮僚传》载:西南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干栏式建筑结构的特点在于,以木为主要构架,一般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通风透光,饲养牲畜或放置杂物。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畜的兴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也日渐扩展。

“大塘文化”是湘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是在1985年年底的长沙市文物普查工作中所发现。1986年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遗址区域文化堆积最厚处为1.5米。出土文物共分为两大类,即石器与陶器。其中石器以石英岩质砾石为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均有,绝大部分为磨制石器,计有斧、锛、凿、刀、镰、磨棒、砾石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与灰陶为主,还要少量的黑陶与白陶,器型主要有釜及碗,还有少量罐、盆、甑,这些器物多处可见刻画图案及彩绘图案。

这件褐彩双耳陶罐,虽为残片,但弥足珍贵,它见证了远古时期长沙先民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水平。

 

(李梦璋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18:26 , Processed in 0.1051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