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常德老街

2012-7-2 06: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01|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丹砂井

丹砂井位于常德市今武陵区中心、聚北巷内。晋葛洪《抱朴子》载,此井水色赤红,在其左右掘得丹砂数十斛。明嘉靖《常德府志•古迹》已收录此井名,沿用至今。今井深58米,内径05米,圆形。井水清冽,夏凉冬温,色泽与常井无别。为城区古井之一。

有关丹砂井的记载,最早出自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余亡祖鸿胪少卿曾为临沅令,云此县有廖氏家,世世寿考,或出百岁,或八九十,后徙去,子孙转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复如旧,后累世寿考。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而不知其何故,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葛洪的先祖在三国时吴国为宫,“曾为临沅令”。临沅,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一带。葛洪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对自己这位曾任临沅令的先祖恐怕没什么印象。关于丹砂井的传说,很可能是葛洪从他学习练丹的师傅郑隐那里听来的。郑隐是葛洪的先祖葛玄的弟子。丹砂,是一种矿物名,它的化学名称叫硫化汞,是提炼汞最主要的原料,朱红色、半透明,中医用于安神和定惊

 

丝瓜井巷

丝瓜井在常德市今武陵区北部、丝瓜井巷末端,巷以井名。清嘉庆《常德府志》载:“丝瓜井,天庆观后,县学秀水斗门前。”民间相传,井内有两条丝瓜,俯身井上,清晰可辨;取井水,器中现丝瓜影,故名。湖南地方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其故事发生在此井附近。清代于此地建“蟾泉寺”。1939年,寺毁,井废。街坊好事者迁刘海塑像于土地祠,另掘一井于祠侧,沿用“丝瓜井”名。井今存,刘海像已毁。

《刘海砍樵》中刘海的唱词有:“家住常德武陵县,丝瓜井边我家门,爹爹有名刘千总,母亲佘氏老安人,上无兄来下无弟,单身刘海一个人。家不幸我爹娘早年丧命,丢下我小刘海苦守贫穷。别的生理我不干,每日山林砍樵营生。”几种唱本都提到“常德武陵丝瓜井”。据康熙《常德府志》记载:“丝瓜井,在县学秀水斗门之前。传刘海所戏之蟾于井中,每夜有白气一道,直冲云汉间。人不知其异,独刘海望而知之,取其蟾而仙去。人称‘刘海戏蟾’即此物也。又曰刘海即蟾之精,刘海之为蟾,如张果之为白蝙蝠也。今井尚存。”考明嘉靖《常德府志》载:“玉带河,府西北一里,自火星池流至西水关,出城外。宋端平间,太守龚颖尝篆‘秀水斗门’四字。仙人海蟾翁曰:‘此秀水河乃武陵一条玉带也,他年必应。’后待制张颉为章惇条划平辰蛮事,充东南发运使,畀以玉带,果符其讖。”“丹砂井,府北一百步,泉赤如绛。抱朴子云:‘余祖鸿胪为临沅令,云此县有民家世寿考后徒去,子孙多夭,他人居其故宅,复奕世寿考。由是疑其宅井水殊赤,乃试掘,得所埋丹砂数十斛,去其井数尺,皆丹砂汗,因泉入井。双曰海澹翁炼丹处,有仙人黄泰尝以丹砂置井中,病者取水服之辄愈,于井旁立耆春坊,今入为府第。’”这里提到的刘海蟾,号海蟾子,后梁陕西人。从正阳子于终南山隐修成仙,元诏赠明悟弘道真君,道家以刘海蟾为南宗之祖。刘海是传说中人物,他的戏蟾成仙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刘海并非刘海蟾。“秀水斗门”为“武陵八景”之一。明嘉靖《常德府志》载有明陈洪谟描写“八景”的一组诗歌,其中题为《秀水斗门》诗中的“海翁”便是刘海蟾,诗云:

 

郡治开江西,清流引池中。

匝城二三里,凝秀今古同。

    高扁书贤守,嘉祥讶海翁。

    平蛮何足筭,文运此方隆。

 

四眼井巷

四眼井在常德市今武陵区城西北部、四眼井巷内,巷以井名。明嘉靖《常德府志》载,“四眼井,府西四百余步”。井口覆以石板,有四汲水孔,形似“田”字,故名。井深7米,内空14平方米,水清澈,味甘淳,民家喜饮用,惜今已污染。

   

笔架城

    笔架城位于武陵路的起点,即原西堤西段麻阳街。在今武陵阁旁,耸立着一堵笔架城垛,巍然屹立在沅水之滨,与武陵阁交相辉映,游人登城极目眺望,沅水从脚下流过,令人心旷神怡。笔架城因其状如笔架而得名。由五垛并列的长三角形构成,中间一垛最高,为375米,两侧稍低,为275米,两侧又低,为2135米,壁厚037米,底部总长906米,皆用青砖砌成。笔架,为中国书写毛笔字架笔的文具,文房四宝之附属物。

笔架城曾多次修缮,有史可查者有7次。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崇祯十二年(1638),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竣工.拆旧易新.极其壮固。”据载,杨嗣昌任职期间,曾上书皇上倡言富户纳捐加修武陵城(即常德城),三年而成,“上不费国,下不病民”。至今常德犹有 “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所谓“城加三尺”即现在的笔架城。

 

津市大码头

大码头系常德市代管的津市市的澧水码头,古称兰津渡,亦为沿河老街名。

兰津古渡,正处澧水9条干支流汇合之处。溯澧水主流而上。木帆船可直达石门、慈利、大庸、桑植,经支流溇水、渫水、道水、涔水可分别深入慈利、鹤峰、石门、临澧、澧县腹地,沿澧水而下,船可通洞庭,与湘、资、沅水连成网络,出松滋、虎渡河北入长江,通江达海。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兰津古渡遂成为九澧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兰津古渡逐渐形成千户之聚的港口集市。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 1874),则“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与湘潭、衡阳、益阳、常德、洪江并称为“湘省商人营业辐辏之区”。因而各地会馆也云集大码头,最有名的是昭武会馆,系江西商贾住所,清末民初楹联家吴恭亨有题昭武会馆联2副,其一云:

 

果园群木绿浮几;

津市繁灯红到门。

 

其二云:

  

广义称澧公园,亚士熙熙见欧俗;

合群壁衣带火,洞庭浩浩接鄱阳。

 

昭武馆内有朝阳阁,供吕仙。朝阳阁下有白龙井。清澧县秀才何龙光题朝阳阁联云:

 

跨八百里洞庭,占此湖山,巍然阁对白龙井;

聚万千家烟火,成慈廛市,忆否笛吹黄鹤楼。

 

津市夹街

夹街位于由常德市代管的津市市,旧为市中心的一条麻石路面小街。抗日战争时期因商业繁华而闻名一时。

抗日战争中期,沙()()沦陷后,敌我对峙,战争胶着,津市偏居一隅。暂时得以苟安,豫、鄂、皖和部分川人均群居津市,一时人口猛增;且当时水路交通断绝,津市成为后方物资交流的转运、集散市场,商业鼎盛,有“小汉口”之称。这时,夹街商业应时兴起,在西起水府庙、东迄太子庙,长不及一里、宽仅3米的一段,酒楼、茶肆、小吃店鳞次栉比,著名的有企园、盟华园、刘聋子牛肉粉馆、王盛锦卤味店、春乐园、津津小吃店等。娱乐场所有众乐剧院和滨湖剧院,出演京剧和汉剧,有时也放电影,当时武汉一些著名汉剧演员,经常来此演出。旅社有福明旅社和长春商号。

街上的酒楼、小吃馆都各有风味,独具特色,湘菜、川菜、湖北菜等,顾客各取所需,以满足顾客不同的口味。企园酒席选料上乘,一丝不苟,原辅材料都有定规,不搞代用品,口感纯正.始终如一,深受颐客青睐,口碑极佳。企园附设的芝兰斋面馆,以精面粉拌和鸡蛋手工杆制,下锅不糊汤,面条清爽,滑润可人,盖码如炸酱、酱汁、三鲜、虾仁、鸡杂等均临时下锅,保持鲜嫩。春乐园专营金钩饺饵,皮薄肉嫩,馅内无虾皮、碎骨,汤味鲜美。王盛锦更是一绝,店主王盛锦极重视卤菜质量,毫不含糊,亲自掌握卤锅。他卤制的多为市上很少见面的野味,如樟鸡、斑鸠、鹩鹑等,佐料齐全,险酱油、陈醋外,还有大蒜汁,红辣油,小麻油,这些佐料放入卤菜内,味美无比。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8 16:52 , Processed in 0.0951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