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餐饮业老啇号之湘潭祥华斋

2012-4-29 22: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2| 评论: 0|原作者: 欧阳晓东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祥华斋”位于湘潭十二总正街河岸唐家码头下首,店堂不大,但很雅致,门前两边竖立“酒席堂菜”、 “名点洋面”直牌;门首横挂“老祥华斋”招牌,堂内悬挂“本店只此一家,并无分店在外”的小牌,均以退光生漆、黑底金字制成。其实真正名震一时的还是它的“脑髓卷”。“脑髓卷”是该店的一种创新产品,具有色白、细软、香、甜、咸、辣、落口消溶的特色。早在清光绪年间,王闿运编纂的《湘潭县志》“货殖”卷中就已把“祥华斋”的“脑髓卷”列为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手工食品,由此足可证明祥华斋历史之悠久。王闿运编纂的《湘潭县志》时在湘潭居住了两年多,每天的早餐都是由“祥华斋”的伙计送脑髓卷8个和椒汤1碗上门,故王有顺口溜:“润如油,落口消,甜不腻,佐以椒,赏真美,乐无涯。”王诗中也有“谢弦杨笛祥华卷”之句。

    据“祥华斋”老工人张忠仁说,“祥华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一阵有趣的故事:“祥华斋”原系石姓创始,不知传至几代,至光绪十三年(1887)时,乃由一个名叫石七娭毑的寡妇掌管,雇工数人,业务颇为兴旺。光绪十五年(1889),石七娭毑的弟弟张福庭来店学徒,由于张福庭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不几年,油、白两案的功夫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脑髓卷”的制作尤为出众。张福庭自恃工技到家,遂起争夺之心,乃于民国7(1918)离店,在“祥华斋”下首另设铺面,独资经营,挂牌“样华斋”,经营项目,店堂陈设,均仿“祥华斋”式样,企图鱼目混珠,与“祥华斋”争夺市场。两块招牌只一字之差,近看是“样”,远看是“祥”,顾客很难识别,常把“样华斋”误为“祥华斋”。“祥华斋”的业务不免受到影响,由此,姊弟矛盾剧增,直至感情破裂,涉讼县衙。石、张两姓均找了后台撑腰,县官难以结断,乃上报省府,经省府断定:“自各招牌不同,其姊开得‘祥华斋’,其弟也就可开‘样华斋’。”后虽各安其业,但“祥华斋”终未敌过对手,遂于民国十年(1921)被挤停业。“样华斋”于是佃迁“祥华斋”旧址,沿用老店招牌继续经营。

    民国20(1931),张福庭去世,其子张宗德继承,他善于经营,注重产品质量,继续保持和发扬了湘潭“祥华斋”的“脑髓卷”声誉。1956年公私合营,与洞庭春酒家合并。

脑髓卷制作原料简单,由肥肉、白糖、面粉3种主要原料组成。配料适当,以一作为例,肥肉9斤,白糖3斤,面粉l5(内含酵面l),食盐少许。每作可产400坨,每坨重8钱。制作讲究,先将肥肉剁成肉酱(或用绞肉机绞碎),拌以白糖和匀待用,将面粉置于案上,掺入适量的水,调匀揉熟,用杆棍打成极薄的面皮,再将肉、糖铺平于面皮上,卷成筒子,压成6分宽、2分厚的条子,用刀切成3寸长的小块,然后放入蒸笼内,约蒸l0分钟(大火)视其外表呈米汤皮状即可。因出笼的脑髓卷面皮上形成自然的皱纹,状似脑髓,故而得名。

    1956年“祥华斋”公私合营,与洞庭春酒家合并,至今不衰。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商号》欧阳晓东、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05:56 , Processed in 5.0001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