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粮、油、盐、茶业老商号之湖南粮、油、盐、茶业概述

2012-4-29 2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042| 评论: 0|原作者: 欧阳晓东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一、湖南米粮业

    湖南盛产稻米,历年远销南北各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滨湖各县向被誉为“鱼米之乡”。据1936年《长沙经济调查报告》引国民政府生计处估计,湖南之稻作面积为1650万亩,其常年收获量为1000780万担。又载:“湖南每年出口谷米,除因歉年政府禁止或限制出口外,每年约在二三百万担之间。长沙因系一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自清末起,粮食贸易日益兴盛,与九江、芜湖、无锡合称中国“四大米市”。据同上资料引海关册载:1924年,长沙谷米出口量达230多万石,最旺年份谷米交易额在八九百万石以上。

    湖南经营米粮的行业,过去统称米业,包括碾米(碓坊、米厂)、粮栈(仓库、堆栈)、粮行(花粮牙行)、米店(零售米店)等4个部份。它们相互依存,而又各自独立。

    1.碓坊米厂

    粮食加工经历碓坊与机器碾米两个时期。约当17世纪末期即清朝康熙以前,长沙尚无碓坊。那时城市食米是由小商贩从易俗河、靖港等地运来供应,或由富裕农民肩挑车运进城出售;有些住在城里的地主家庭则自备碓具,由长工或佃户舂成精米,除自用外,馀均出售。康熙初年,湖广(湖南与湖北)分治,长沙定为湖南省会,食米需要量随人口增加而相应增长,有些富裕农民将舂米工具搬进城来开设碓坊。这种独立劳动的手工业小作坊,一面加工零售食米,一面利用碎糠养猪。到19世纪末叶(光绪末年)全城的碓坊发展到500余家,大都分布于南起碧湘街北至草潮门的沿江一带,尤以潮宗街最多,人称“米街”。这时,较大的碓坊有五六套碓舂和其他相应的设备,操作多雇用工人,其中主要是流入城市的农民。这种碓坊已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外销。随着碓坊的发展,牛碾坊(习称磨坊)也陆续出现。因为它的生产工具粗笨,牲畜放牧又需水草,所以大都设在城郊。

    碓坊、牛碾坊用以加工的原料,一是收购商贩由河道运来城的稻谷,二是承存居住城市的小地主租谷,三是承接官仓(清称“皇仓”),义仓每年换储的积谷;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来源,是官僚地主的租谷。这些大地主拥有大量田产,各在城内建立大规模的仓廒,每年秋后,将租谷运到城河,双车(农民秋收时已用风车吹筛一次,地主收租时要再车一次)进仓。如长沙贡院街曾国藩家,府后街曾国荃家、司马里左宗棠家、营盘街杨载福家、柑子园李星沅家、潮宗街瞿鸿禨家、小东街刘权之家、文星桥娄永庆家、西园陶澍家、通泰街周慕莲堂和胡五福堂、太平街朱云谷堂,以及叶德辉家等等,他们的仓廒都能容二三千石至四五千石不等。据说藩府坪官僚大地主唐鲁英家的仓廒可储谷一万余石。这些地主仓廒总容量约为3040万石。各碓坊主夤缘自通,或经粮行介绍,向其成批购进。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官僚家族逐渐没落,有的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但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地主仓廒租谷仍为碾米业原料来源之一。

    20世纪初期,湖南米粮业的碓坊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逐渐向机器工业发展。1918年,本帮商人袁久安从上海购来卧式打米机和电动机各一部,开设茂丰米厂,日出白米百石左右,一时轰动全省。继袁之后,本帮巨商饶菊生、张达聪等在潮宗街开设义丰粮栈兼营电机米厂,浙帮陈德载在马家巷开设兴记机器米厂,又在靖港开设一家机器米厂。兴记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神仙龙骨”机具,设备规模胜过别家。不久,又有浙帮陈楚材在长沙西长街开设永丰机器米厂,规模较兴记尤大。约在1919年,一部分米厂采用了德商西门子洋行运来的小型马达及稻谷加工机件。

    在外来新式生产工具的影响下,茂丰米厂袁久安与王植记铁铺老板王植庭签订合同,仿制碾米机器。王到汉口参观碾米机后,仿造出两部米车和几部铁推子,为茂丰改进、扩充了生产设备,王植记也发展成为制造厂。其后,市内又出现汉德制造厂,承制各种机械米车和推子。长沙本地能制造部分打米机器,促进了碾米业的发展。

    这时,许多碓坊、牛碾坊也纷纷改营或合伙转营机器米厂。先是李佑荪将李永盛碓坊改为米厂,营业大振,同业竞相仿效。如周石麟在皇仓街改营乾裕米厂、王伯卿在鸡公坡碓坊原址改营王春和米厂,谢子咸在北正街改营咸和米厂等。但因电力供应不足,常有停车现象。1920年,光华电灯公司开始发电,电力负荷增大,各米厂的生产逐渐转入正常。此后十数年间,新开米厂日多,外业或外省商人投资办厂的也不少,如春茂钱庄傅南轩开设祥丰机米厂,德茂钱庄曾文元开设大成机米厂,新化陈留馀堂开设兆丰机米厂,长沙木商喻某开设楚丰机米厂,江浙帮徐祖鑫开设祥丰机米厂,李子铭开设阜丰机米厂,上海厚德杂粮号派来代理人陈生开设厚德机米厂等等。到1934年,长沙机米厂发展到96家,碓坊则减为150余家。

    机米厂所用稻谷的来源,中小户主是要通过粮行买进,大户则直接向产区收购。其加工生产的米主要是供本身销售,包括运销出口、门市零售和由粮行居间成批出售,其次也代客户碾米,赚取加工费。米厂一般只从事稻谷加工;但也有极少数厂搞其他品种加工的,如李永盛米厂加工糯米、油粘米,具有特色。该厂对十字糯、万载糯、浏阳糯、红粘、稻生粘、纯油粘的碾制,讲求质量,任客挑选,能满足本市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尤其受到糕点作坊和甜酒、汤圆等小食店的欢迎,并有一定数量运销沪、汉等地。

    湖南粮食加工业开始形成行会,是在18世纪中叶的乾隆初年。当时,根据长沙一府两县的区域划分(大致以现五一路分界,路北属长沙县,路南属善化县),两县碓坊都有庙会。长沙碓坊设立雷祖殿(在今通泰街),善化碓坊设立神农殿(在今织机街)。这种“殿”实际是行会组织。它的活动,包括检校量器(斛桶、升子),解决某些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并于每年三月十五日分别举行一次庙会,长沙祀雷祖,善化祀神农。凡两县所在的碓坊及后来的粮栈,经两家同业介绍,得申请入会,并按资金多少,规模大小,缴纳一定数目的会金和年费。光绪年间,碓坊被规定要向官厅领取营业执照,可以世代承袭。雷祖、神农两殿也从这时起制发牌照。依照惯例,善化的碓坊不得在长沙辖境营业,长沙的碓坊也不得在善化辖境营业。加入行会者可以分享皇仓、义仓积谷的赊销权利。辛亥革命以后,皇仓改名储备仓,为官方积谷备荒的仓库;义仓又名社仓,为地方公益事业的积谷仓库。每届农历五月,估计当年无粮荒不需作赈济之用,即由官府或慈善单位将积谷交由行会经手,赊销入会各户,至新谷登场时,按本息归还。未入会者或零售米贩不得享此权利。清末民初,雷祖殿选出总管谢子咸(北正街咸和碓坊),值年谢三和(北正街三和碓坊);神农殿选出总管李佑荪(金家码头李永盛碓坊)、值年周石麟(在鳌山庙开设碓坊),王伯卿(在鸡公坡开设碓坊)。1926年左右,两个行会合并,改为米业同业公会,由李佑荪、周石麟、谢子咸先后任公会主席。1944年改制,由谢绍秋任理事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早期的碓坊在加工原料上依附封建地主经济。其实,米粮业后来的一些大户,如傅南轩、聂云台、伍芷青、李文玉、陈留馀堂等,也都是资本家兼大地主或官僚地主。他们所收租谷有的多达十多万石,如聂云台(曾国藩女婿聂缉椝之子)单在滨湖种福院,即年收租谷约6万石,棉花约15000石。而且,一般粮商致富后,也多将很大一部份利润购置田产。据碾米业公会不完全统计,该业资方200多人中兼地主的达59人,占田15000多石,收押金3万余元。长沙米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后来始终没有较多的资金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也很少以其所增殖的资本大量投资于其他工商企业,上述情况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商号》欧阳晓东、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00:55 , Processed in 0.0956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