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纺织品业老商号之邵阳瑞丰绸庄

2012-4-29 14: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5| 评论: 0|原作者: 欧阳晓东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瑞丰绸庄原名大兴祥绸庄、志成昌绸庄,创始人为湘乡李氏兄弟。清末,李昇如、跃彩兄弟等5人,随其父母由湘乡(其岀生地今属双丰)迁居来邵,开设水酒作坊于城内东直街,招牌名“永大星”,专卖水酒与水粉,兼营香烛等杂货。不雇请外人,纯系家庭成员操作,属生产销售型的作坊形式。初以劳动收入为主,大家庭中俭朴成风。到了20年代,其第二代人李湘初、义初、麟瑞、献瑞相继成长,除继续经营槽坊杂货外,开辟了新的业务,收买、兑换“烂板”、“杂板”银元及银元、铜元互相交易,从中赚取 “烂板”、“杂板”银元与“光洋”之间的差价。他们将收到的很难再在市面流通使用的“烂板”银元卖给银楼作为打制首饰原料,这样就使“永大星”成了邵城唯一经营杂牌银元的专业户。由于他们认真钻研这项业务,竟成为市面上鉴别真假银元、评定银元成色的权威。

    20世纪 30年代初期,湘乡鸦片巨商张省斋,欲在邵阳雇一“跑街先生”,为其在邵旧窥测市场情况,以沟通其与长、汉、云、贵各地的业务信息。当时由万丰祥绸庄股友王辛癸推荐李湘初于张氏,并由王辛癸牵头,于1934年春组建大兴祥绸庄于城内东直街。由张省斋充当东家,以李湘初为经理。大兴祥当时集银洋1万元(张省斋占4000元,万丰祥占3000元,永大星占3000),业务以零售为差。李献瑞初当学徒,旋任会计。

    李湘初对绸布生意本是外行,开业两年,因经营不善, 未有进展。1937年以后因抗日军兴,市场波动较大,投机活动增多,店子才有盈利。李氏兄弟利用时机,常将大兴祥的资金供永大星运用,做“省票”交易,大赚“汇水”。所谓“省票”交易,在当时公路未遂、银行未设的情况下是代替银行钱庄的一种汇兑业务。当时邵阳各大商店都在长沙、汉口、湘潭设有常驻专庄,从事采购,常需从邵阳解款长、潭等处进货。邵阳土特产商人,将土纸、竹木、毛板船、山货等商品运往汉口、长沙售得的货款,又需解回邵阳,这就产生了汇兑业务。在邵阳交款时,只交原额的百分之九十几,而将百分之几作为“汇水”扣除,也就是说在邵阳交款时要打折扣,即所谓“省票贴水”。这种折扣的多少,视两地市场情况的变化而起落。如邵款多而庄客需款者少,折扣就大,反之,折扣就小,或不“贴水”。商人常窥测市场变化而判断这种汇兑贴水的升降。当时,邵城绸布商店在长、潭进货,有“买现”与“买期”两种付款方式。“买现”是在开票交货后半个月才付款给批发商,“买期”则要一个半月才付款(实际是赊销)。绸布商店将每日销售所得现金,每隔几日即买“省票”或“汉票”(即汇票)付给庄客,存入当地钱庄获取利息,然后到期拨交批发商。或者因进货过多,销货款不足以如期付偿,则在邵阳“空买”省票付下(实际是赊买),这就要在扣折上让步,或者加汇水。因此,这种“省票”交易,也就带有投机性质。李湘初善于从各种渠道猎取信息,测度省内市场情况,在这种省票交易中被称为能手。他利用“大兴祥”的资金为“永大星”做“省票”交易,从中捞到不少好处。而“大兴祥”因有张省斋这样的硬股东,李湘初又为该店的“做手老板”,商人们和他打交道也觉放心,使李在交易中颇能得心应手。

    1938年秋,“大兴祥”因张省斋抽回资金而停业。拆移后,其铺面器物由李氏兄弟顶用,作独资设店的筹划,由李湘初运筹于内,李献瑞奔驰于外。时国民政府的货币已开始贬值,其经营宗旨乃以囤积为主。李氏又利用过去信誉,大量吸收游资存款。由于货币贬值,商人计算盈亏,乃以商品损益为标准,存货而不存钱,年终决算,库存实物增盈,算是赚钱,账面货币数字增长则是虚盈现象。李氏精于“赚货”的策略,对所吸收的游资存款,虽然付出利息不少,却从中得到了“赚货”的实惠。他的这种经营手法,使资金积累很快。到1939年底,他购买了旧电灯公司营业所在东直街的大型铺院,并将“永大星”结束,集中流动资金估计有银洋2万元,创设“志成昌”新店。志成昌绸庄从开业至1944年是李氏事业顺利发展时期,营业规模则不断扩大,除主营绸布业务外,还参与黑电粉、棉纱等大宗硬商品的投机交易。李献瑞虽有雄心壮志,却因职工中的骨干力量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其资金的优势。但至l944年初“志成昌”已为邵阳绸布行业之冠,并已开始向外投资,如与陈当仁兄弟合伙在高沙镇开设和平染坊,为当时高沙最大的染坊之一。至此,李氏已挤入邵城殷实富商的行列。

    1944年春末夏初,日本侵略军深入湘境,渐逼邵阳,“志成昌”人员货物全部疏散到安江。因侨居异地,不便于零售经营,且绸布货源断绝,李由经营棉纱(安江纱)、颜料(黑电粉)并转而收买黄金。邵阳光复后,“志成昌”由安江迁回时,其流动资金几乎都换成了黄金,实际多少,因无外人为其会计,难以估测,但成为绸布行业中资金未受损失并有增长的唯一大户,则无疑义。

    1945年冬“志成昌”迁回邵阳,改牌“瑞丰绸庄”复业,李献瑞认为和平时期到来,可以大展宏图了。于是,将铺面改建牌楼,使之壮丽大观,并厚礼请长沙名书法家周介裪先生写四尺见方的“瑞丰绸庄”四字作为招牌,以壮观瞻而增气势。一面借战后邵阳绸布商店重新组合之际,广延人材,如杜开浦、朱务本、蔡宝源等富有经验的采购人员都先后受聘为店员。他们携带黄金,远赴申、汉等地采购各种布匹绸缎,并先后派员在申、汉、长3地长驻设庄。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并遵照“货不停留利自生”的原则,批发则实行薄利多销,现款交易,而不赊账,零售则实行明码实价,讲究信誉。特别注意服务态度,热情接待顾客。吃饭时间,店员为接待顾客而误餐时,不管生意成否,李献瑞必命厨房为店员添莱。业务蒸蒸日上,销售额之大,为同行之冠。

    在此期间,“瑞丰”的资金也开始分散。一面购买果园田产,修建家属住宅;一面继续向外投资。其投资单位,计有建成毛巾厂(经理李焯卿)、和丰斋南货店(经理朱求七、李义初)、大新绸布店(经理王辛癸),同丰金号(经理黄某) 。到l948年,瑞丰的发展已到了鼎盛期,“献满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但“瑞丰”的资产实数,即使是最信任店员,甚至如李义初、李麟瑞兄弟辈也无法知其确数。因为李献瑞牢牢掌握企业大权,财物实数,从不公开,公开者只是应付税务部门的假账而已。

    1949年秋邵城解放,李献瑞作为邵阳知名的资本家,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与企业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究竟有无前途,是献瑞最关心的问题。在各种会议上听市内首长的讲话中,他意识到花纱布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其批发业务将会让位于国营花纱布公司,“瑞丰”用于经营批发业务的资金,只有投入工业生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将“瑞丰转入工业才有前途。为了企业的前途,决定创办电机织布工厂。1950年春节前后,开始筹备,派员前往长沙、汉口,聘请工程师,购买织机, 施以技术培训,不到半年,即开工试制产品。有关领导到厂讲话,给予鼓励。并指出瑞丰转业的路子是对的。至此,邵阳出现了第一家动力织布厂,结束了邵阳千百年来手工织布的局面。1956年公私合营,合并全巿织、染两行业,成立地方国营邵阳织染厂。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商号》欧阳晓东、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名城长沙网

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 09:41 , Processed in 0.0982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