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乡土文化风俗之民间工艺美术

2012-4-26 21: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048|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日用绣品

“湘绣”是长沙地区独有的工艺美术品,与苏绣、蜀绣、粤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长沙刺绣历史悠久,长沙楚墓中就出土有绣着龙凤和堆花的丝绢被,马王堆墓中出土了更多的绣衣绣料,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如一号墓中,用来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以烟色绢为底,用朱红、黑、烟三色丝绒,采用针脚整齐、绣线排列均匀的平针满绣针法绣成。图案为斜方格纹,内填红底烟色花纹,每单元长宽均为4.2厘米。这一绣锦,绣工纯熟,技艺高超,在我国丝织物中极为罕见。内棺中的绵衾,用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采用锁绣的针法,绣成叶瓣、云纹和带眼状的桃形花纹。这种图案,古人称之为“乘云绣”。还有呈穗状流云和圆点纹的“长寿绣”,呈梅花纹、茱萸纹等各种图案的绣绢,特别是被称为“信期绣”的图案纹样,线条细密,做工精巧,为刺绣中的上品。上述精美绣品,针法细腻流畅,粗细线条结合,明纹暗纹结合,花纹瑰丽奇特,显示了古长沙刺绣工艺的熟练技巧和高度的艺术想象力。

刺绣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一直流传下来。宋明时期,湘绣民间刺绣的针法日趋丰富,在图案的写实风格上,与现代的湘绣品基本一致。明代后期,上海顾绣驰名天下,而在顾绣诸名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即是湖南的韩希孟。她由于在家乡练就了娴熟的刺绣本领,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因而能很快掌握顾绣的精蕴,被誉为“天孙织绵手”。经过历代湖南民间刺绣艺人的长期探索和努力钻研,不仅使楚地刺绣艺术风格得以延续下来,而且技艺日臻完善。

到清代,长沙地区民间刺绣更为普及,嘉庆十五年(1810年)刊印的《长沙县志》载:“省工会之区,妇女工刺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的钿锦相侈尚。”可见这时的刺绣生产尚未商品化,只是作为一种自给性的副业生产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刺绣在长沙形成商品性专业生产始于咸同年间,长沙东乡袁家冲袁魏氏,公认为湘绣艺术的鼻祖。她自幼酷爱刺绣,天资聪颖,对传播刺绣工艺,发展刺绣生产建有殊功。她先在长沙东乡袁家坪、沙坪一带授徒100余人,以后又往来于西乡渔湾市、溁湾市、三汊矶一带授艺,刺绣遂成专门行业。“湘绣”一词在同治以后才见称于世。省城第一家绣坊招牌,当推湘阴人吴健生之妻胡莲仙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长沙天鹅塘挂出的“绣花吴寓”招牌;后迁尚德街,改挂“彩霞吴莲仙女红”的招牌。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胡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红牌楼开设了湖南第一家销售绣品的“吴彩霞绣纺”;次年,长沙袁家冲袁魏氏之子袁瑾荪在长沙八角亭开设锦云绣馆。随后,长沙城内相继开设了春红簃、梁玉霞、李协泰、天然、萃丰豫、万源、王义生、彤芳、李豫章、粹锦、湘绮楼等绣庄。这些绣庄拥有资本,采取店外加工、工商合一的经营方式。长沙县沙坪乡和霞凝乡(今属开福区)是这些绣庄的生产基地,多数农家妇女以刺绣为业,有“绣乡”之称。到清末,长沙绣庄已达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余件,价值80万银元。绣品以被面、枕套、绣衣、绣花鞋、挂帘、绣花荷包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绣庄有两种:一是经营粗绣的,一是经营细绣的。经营粗绣的绣庄,产品多属戏装、神袍、喜轿轿衣和普通生活用品,绣工一般较粗,材料多是布的;经营细绣的绣庄,主要是绣制高级日用品、装饰品或绣工比较细致的生活用品。环绕着绣庄的广大农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中散布着大量的刺绣手工劳动者。除部分粗绣庄有少数固定雇工外,所有粗、细绣庄的绣品,绝大部分都是发交城乡绣工加工代绣,即由绣庄发给原料,并画出图样,载明颜色,配好色线,绣成后按件计给工资。有些绣庄还在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沈阳等地设有分庄。从此,湘绣作为名贵手工艺品大批量投入市场,销路逐渐扩大,声誉与日俱增。

20世纪下半叶,日用绣品基本上退岀市场,代之以高档湘绣艺术品。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05:19 , Processed in 0.0989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