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乡土文化风俗之民间歌舞

2012-4-26 21: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46|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间舞蹈

长沙地区的民间舞蹈,产生形成于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屈原《九歌•东皇太乙》中,就记录着沅湘地区的人们为了祭祀鬼神而翩翩起舞。宗教祭祀活动产生了沅湘大地上的民间巫舞。巫舞进入宫廷演变成宫廷舞。长沙黄土岭战国墓中出士的绘彩漆奁器上记载着专职舞女向舞妓讲授舞技的场面。汉高祖刘邦的宠纪戚夫人善长“楚舞”,楚舞就是由巫舞发展演变成的,深为刘邦喜爱。史载,刘邦在欣赏了戚夫人的楚舞后,十分高兴,他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巫舞存于民间,自然就进入劳动人民的生活。首先,他们载歌载舞,以祭祀鬼神,求得鬼神对生产和生活的佑护。接着,他们在歌舞中扮装鬼神,借鬼神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巫舞开始成为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民间歌舞,开始包含乡土风情,成为劳动人民的娱乐喜庆生活。

到唐代,长沙舞蹈艺术更为盛行,唐诗人殷光藩在《潭州陈帝上赠舞杯校妓》诗中曰:“姑苏太守青娥子,流落长沙舞杯枝,生满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杯枝舞》是从中亚传来的民间舞,由舞女传来长沙后,逐渐融入长沙民间舞蹈之中。这种舞动作极为优美,自居易曾为其赋诗:“连击三声画鼓催,”“紫罗衫动杯枝来”,刘禹锡更是描写得绘声绘色:“鼓摧残拍腰声软,汗透罗衣雨点花?”“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唐代长沙还流行著名的《绿腰舞》,湘籍诗人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南。翩翩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这应当属于形式典雅的宫庭舞蹈。但它们传入长沙后,与楚舞相融合,也就成了带地域特色的长沙宫庭舞蹈,并逐渐走出宫庭,进入民间。元、明以后,长沙地区的民间舞蹈一方面被吸收到地方戏曲艺术中,一方面仍然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在民间不断发展。这些民间舞蹈既反映出长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性,也表现了长沙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

长沙民间歌舞的表演活动一般是在两种环境下进行。一是在传统的节日中表演,尤其以春节为甚,是民间歌舞活动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时候。乡间的习惯多为正月初一至初五玩龙舞狮“送财神”,初五至初十“打春”,初十至十五玩“狮子”、“龙灯”、“竹马”、“蚌壳”、“地花鼓”等。这些活动多为自发,自娱自乐。舞蹈时音乐伴奏,鞭炮齐鸣,场面热烈,同时还以“包封”礼品相赠。二是在祭祀仪式上或宗教法事中表演。如道士做“道场”、师公子“冲傩”等。“道场”是为死人超渡灵魂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有过“奈何桥”、“招魂”等节目,多队型变化。“冲傩”是为病人驱鬼镇妖的一种仪式活动,这类节目由巫师单独或双人、多人表演。巫舞的动作手式,场面调度都比较复杂,根据不同法事执剑刀、牛角、法棍、牌带等道具进行表演,有的还有乐队伴奏。

长沙民间舞蹈的表演程式,大多有一基本规律,每种舞蹈一般都有一套程序化的动作,如狮舞的“拜五方”,地花鼓的“扯四角”,龙舞的“跑圆场”等。

在音乐与舞蹈表演的关系上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动作受音乐的严格控制,每个舞蹈动作都必须符合节奏规范,两者完全融为一体。如地花鼓的对舞,戏蚌中的开蚌、合蚌、夹渔翁;龙舞中的变形,狮舞中的拜五方等,打击乐、伴奏音乐与舞蹈表演者要求十分默契,在节奏中展示舞蹈所表现的艺术内容。另一种是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要求合拍,动作自由发挥,音乐只起渲染和烘托、过场作用,这种处理多见于“采莲船”、灯舞等形式。几种民间舞蹈分述如下:

1.龙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的长沙人民,心目中自然享有龙的崇高威望。长沙的龙舞,一般出现在重大节日、庆典和求雨的活动之中。《龙舞》中龙的形象千姿百态,是长沙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的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具体说来有用布扎的“架子龙”,有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青草龙”,还有一条龙身,3只龙头的“三头喜龙”,还有“火龙”、“摆龙”、“乞弓龙”、“草龙”等等,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来历和艺术特色。长沙《龙舞》的舞步多为喜鹊步、扭丝、绕圆场、跑跳步等。《龙舞》的节目动作丰富,有“孔明推车”、“枫树盘根”、“麒麟送子”、“猛虎跳涧”等几十种。

2.狮舞

和龙舞一样,虽没有故事情节,但都具有健美、轻快、活泼和富有特色的舞姿和音乐,反映了长沙人民的某种生活情绪。狮舞的质料上有“毛狮”、“布狮”等。从所表演的内容上看,可主要分为“灵狮”、“耍狮”、“赞狮”3类。“灵狮”的表演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象征着权威与神灵。它的舞蹈动作潇洒豪放,但没有翻爬滚打之类的动作,一般只在堂屋正厅表演,且需香烛果品设置,气氛肃穆、庄严。“耍狮”,又叫竹马狮、文武狮,它的表演则自由活泼,纯属娱人之舞。动作趣味性强,幽默诙谐,逗人喜爱。 “赞狮”则把舞蹈和叙事结合起来,舞狮时有一人在旁伴唱,舞狮者随唱词内容而变换动作。唱词内容多为表现民间传说或反映劳动生活情趣的故事,通常表演的动作有“骆驼恋沙”、“黄龙出洞”、“檐老鼠追蚊子”等。

3.地花鼓

地花鼓是在长沙民歌和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地道的长沙民间舞蹈。它有双花鼓与单花鼓之分。双花鼓为二旦一丑表演;单花鼓为一旦一丑表演。长沙的地花鼓以单花鼓为多,表演为两人,一男一女,男扮小花脸,手执折扇;女穿彩衣,手拿帕子和扇子。最初,它只是伴随着劳动动作有节奏的说唱游戏,后形成风俗,变为一种离开具体劳动场景,在节庆假日中相取娱乐的舞蹈。地花鼓表演时,多以手巾、扇子为道具,场地一般多放在堂屋或禾场中。其代表节目约有近百个,如“洗菜心”、“比古”、“望郎歌”、“十杯酒”等。其曲调大都成为花鼓戏常用的基本曲调,舞蹈部分也为花鼓戏所吸收。

4.蚌舞

蚌舞的主要节目为“渔翁戏蚌”,内容为歌颂渔翁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舞时,一人身背用竹、纸做成的大蚌壳,扮成蚌壳姑娘,一人扮成渔夫,手持鱼网,表演鱼翁捉蚌的故事。蚌舞中蚌壳的制作多用竹蔑扎成,再用绸布或皮纸糊裱,绘上蚌纹。

5.江西车子

江西车子是根据长沙东乡民间传说:明朝朱洪武血洗湖南,湖南渺无人烟,后来从江西那边过来一土车,车上坐着一少女,后面一青年男子推车,他们来到长沙东乡定居,繁衍后代。为歌颂纪念这对青年男女,民间就编演了江西车子这一特定的习俗舞。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21:34 , Processed in 0.0987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