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社会世像风俗之丧葬风俗

2012-4-26 20: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52|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殡葬服务旧俗

旧时殡葬服务是一个规模大且利润颇丰的行业,俗称“弹四郎”,诸如立孝堂、出殡一类的事均可由其全程负责。

立孝堂可由“弹四郎”操办。堂上挂白布帐帷,中间摆方桌,桌上置死者遗像及香炉、烛台、供果等,遗像两旁挂孝子挽联。挽联之风源于古之“旌铭”,按死者生前身份、称谓,用白粉书写在黑色旗幡上,用同样长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为死者歌功颂德。清末民初改用祭幛,写4个字以旌死者,歌功颂德,以示生荣死哀。吹鼓手轻奏民乐,迎接吊丧亲友。讲排场的于门外隙地高搭芦席棚,请儒、释、道三家轮番值班。儒教俗称“喊礼”,释教称“做佛事”,道教称“做道场”。

出殡有专业的扙行。出殡是丧葬中比家奠更为隆重的礼仪,俗称“出门”。出殡多选择早晨某一吉时,先天向仪杖行业租借龙头杠,将灵柩捆绑妥贴。先由主丧孝子跪在灵柩前将一瓦盆摔碎,俗称“摔老盆”、“摔尸盆”,亦称“摔丧”。瓦盆原是放在灵前烧纸用的,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瓦盆一摔,犹如一声号令,扛枢者大声吆喝,迅速起杠,鞭炮、三眼铳响声大作,鼓乐齐鸣,哀号哭声迭起。出殡行列大致次序:执招魂幡者领先,有官阶者前列为持枪军警,每人腰系白毛巾。一般老百姓则由铳手及锣鼓班子领先。

正式仪仗队伍前有纸扎的貔貅及仙鹤童子,紧跟两尊一丈高的纸扎神人,传说为《封神榜》中能捉鬼的方弼、方相兄弟俩,俗称“开路神”。其后是四人抬的“铭旌亭”,上书亡人官阶、享寿多少,请名人先天题写,后跟有名望的士绅及执事人等。民初还有“肃静”、“回避”等虎头牌,以示官箴。其次是吹鼓手一班约68人,均置身于木制船型亭内,俗称“锣鼓亭子”。和尚9l3人,均着红色袈裟,方丈领先敲大木鱼,其他僧人双手合十诵经;彩棚一堂计8人,前4人分别抬盘香,提香炉或肩扛碗口粗、丈余长的大香,称“朝天香”,烟雾缭绕;后4人抬绿呢官轿,叫“神轿”,内坐一少儿双手捧死者神主牌位。轿夫一律蓝布大褂,系青布围裙镶白边,白布袜,快靴,类式清代衙役打扮;神轿左右各一人手提写有姓氏的灯笼,右手持篾尺劈啪作响,俗称“响尺”,为维护秩序之用。神轿至十字路口或有亲友临街路祭时,轿夫要走秧歌式步伐,或兜圈,或倒退,步履与锣鼓点子合拍,神轿高低晃荡,俗称“打轿”,以博得围观者赞赏,丧家感到光彩,即赏轿夫红包。死者如系妇女,常伴一尼姑,木鱼铜罄,叮当作响。另有道士一班,丝竹轻弹,箫笛雅奏,道士一齐吟诵道歌,余音不绝;儒教一堂8人,礼宾先生戴平顶冠穿青色白领白袖斜领长衫,领先者2人分别持功布、云霎,随后的礼生敲小锣小钹,齐声朗读《朱熹诰示》。其后为祭幛、挽联、花圈等,用竹竿高挑,请人肩负,招摇过市。最后即为灵柩。枢前有两块“亚”字牌引导,牌后系白布数丈牵引,白布尾端扣在灵柩的龙头杠上,形成一条白色甬道,死者亲属均穿丧服,在甬道内鱼贯缓行,扶老携幼,啼哭哀号。抬柩的至少16人,多至120人不等。步履整齐似蜈蚣爬行,灵柩左右拐弯时,领班要吆喝呼道,后面随声附和。最后是乘坐青布轿的老年亲属及勤杂人等,或肩挑鞭炮茶水,或为三眼铳灌火药,或丢买路纸钱。有的出殡队伍不走捷径,故意绕道繁华街市,以此炫耀。

民国时关于婚丧典礼各种营业主要有:

1.仪仗行

专供人家婚丧喜庆事故临时租用,故名仪仗行。丧礼可由此业全程代理。该行旗伞执事灯彩绣赞之类,一概俱全,应有尽有。民国时举行婚丧典札者,莫不仪仗煊赫,踵事增华以为美观。1936年长沙营此业者,共有7家,行名分别为:吉庆堂(尚德街)、鸿庆堂(鱼塘街)、荣华堂(万庆街)、端福堂《史家巷)、双庆堂(北正街)、湘庆堂(清泰街)、广福堂(樊西巷)

茶担一业,亦供婚丧喜庆之用,但除少数私有茶担外,鲜有独立营业者,故营仪杖业者亦兼营茶担业,故统名之为仪仗茶担业。

2.国乐社

做道场多请国乐,国乐社还备有专唱夜歌的歌手。国乐即中国传统音乐,如笙、箫、鼓、瑟、胡琴之类。长沙旧有清音堂,以往为妓女学习堂唱或出堂度曲而设,因有古时鼓坊之遗音,遂名清音社。自国乐营业以来,又分为兼善及七柱两部。七柱者,即清季时,在抚、藩、臬、学及首府两县各衙门供应吹鼓者而言,当时谓吹“供差”,盖含有强迫性质。辛亥后,业已废止。民国时所存者惟兼善一部。此业以兼善名者,盖有慈善之意义,至民国中期此项营业极为发达。惟用国乐之家,须就国乐社之范围内雇用不可,若舍近求远雇请。则事后所得工资,须由受雇营业之本人按一定比例分给其工资与同业,而雇主亦不免暗受高价之损失。全市营此生者,有码头地段的限制。

3.西乐社 

西乐业之起源,大抵发源于军乐,而军队用之,继而民间仿效之。于是西乐一项,成为普通适用之音乐,20世纪30年代婚丧嫁娶,有用西乐者,亦有兼用国乐者,惟新式婚礼或商店开张以及举行一切纪念游行。皆雇用西乐队,以动人视听,故营此业者,极为发达,共有20余家。资本最多者约2000元,至少五六百元方能组织成立,西乐社员以8人为一队,大者三队,小者仅一队。其营业时期以二、三、四、九、十、十一等月为最佳。收入之工资每人至多可均分二三十元,至少月可均分15元,盖以所入之多寡,按照社员人数均摊,或每月一次摊发,或每次随时摊分均可,至其余月份,收入淡薄,每人仅敷零用伙食而已。1936年长沙西乐社有:湘南西乐社(尚德街)、文华西乐社(湘春街)、新雅西乐社(尚德街)、远扬西乐社(南正街) 中央西乐社(青石桥)、集雅西乐社(白果园)、文艺西乐社(社坛街)、振声西乐社(柑子园)、华中西乐挂(湘春路>、正俗西乐社(柑子园)、太平洋乐社(登隆街)

4.寿服店

原设于箭道巷一带,规模甚小,所售各品,亦仅有靴鞋拂尘之类,兼卖纸屋。嗣以湘人对于治丧多事铺张,且备办各物手续既繁,制备不易。故有李元度者有见及此,遂创设长生乐寿服店于鱼塘街,凡关系丧事应用各品,无不应有尽有。1936年营此业而较著名者有4家:长生乐(新街口)、长寿乐(鱼塘街)、永记长生乐(鱼塘街)、永年(鱼塘街)

5.扛行

为丧事故替人雇夫运送棺柩的营业机构,谓之扛行。1936年长沙扛行著名者有两家,一为文公扛行,在西长街水来庙;一为兼善扛行,在仓后街。文公扛行全系营业性质,扛夫资力,本有定价,但兼善扛行,于营业之中含有慈善性质。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18:23 , Processed in 0.0973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