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百业生产风俗之运输业风俗

2012-4-26 20: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74|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畜力车风俗

中国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畜力车,其中又以车马为主。原始的车只是借助滚动减少物与地的磨擦而已。《周礼•考工记》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这是自原始时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轮子是车最重要的部件,是车的特征所在,察看时应从轮子开始。因此古车字的形体突出了两个轮子的形象。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道路称“驰道”。京城、省会或州城中亦称“官街”,由石板铺成,宽者可并驰九车或更多。显然,这种官道,不是后来意义上的马路。所谓马路,即为清代所筑的马车路,简称马路。跑运输的马车称轿车。但它不是今天的轿车,而是由轿子变种而来的车。这是一种必须喂草料的两匹骡马拉的“轿车”,是古代我国各地跑长短途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清乾隆年间长沙已有这种轿车。轿车一般用榆木、柳木制成,高级的用红木制成。车底木板上铺有棉垫;高级车底为棕绷或朱漆细藤绷,其上垫厚垫子,套裁绒套。车篷为花格木架,车顶为竹篾编的圆篷,上面糊上布,用桐油浸透,以防雨水渗漏。还有的在车篷之外套上车围子;围子两边及前帘上开窗;夏天窗上嵌纱,冬天嵌镶玻璃,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车轮是木制的,外加铁皮包裹。

城中的出租车则以驴车为主。驴车是一种以竹竿做篷的简易车,分成自备和雇佣两种。雇佣的又分“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有固定停车之处的称“站口儿”,专等雇主上门,谈好时间、地点、价钱,准时去雇主指定地点去接送;“跑趟子”的和今天的“的士”差不多,无固定地点,属于招手上车的那一种。

长沙役马始于楚。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浏城桥楚墓中,发现了马车。长沙楚墓出土的是轺车,是供人乘坐的轻便车。从这类交通文物可证实,战国时期的湖南道路交通已与中原无异。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楚辞》“驾予车于玄石(今华容县墨山),驾予马于洞庭”等诗句,也说明楚国后期南自苍梧之野,北至洞庭之原都已走马奔车。自汉起,湘境陆路驿运全用马,各驿站为传递军报、官书、转运贡物、承办皇差、护送过往官员均备用驿马。

自驿道开,所经各处即有行栈,以供商旅食宿、雇骡马代步或传输货物。其后便有商业性的马行或马厂。长沙今开福区政府附近有名为“马厂”的地名,南门外有“马厂巷”的街名,即可佐证。太平天国败亡后,湘军裁转时,携马以营马行的几遍各县,长沙一地即有八大马行,皆有马数十匹。马骡之迹不绝于途。

马行营业有“长帮”、“短帮”之分。长帮是长途运输的骡马帮,货物运至商旅所要求的目的地而止;短帮是短途运输,多为客人雇用代步。长沙骡马行运货居多,称为“驮运”。长沙等城市短途运客居多,马行、马厂均有人牵马带路,一般为一人一骑百里四银元,到目的地后付结。

长沙府安化县有一条著名的茶马古道,驮运货物为当地特产黑茶。清道光间两江总督陶澍的家乡小淹为安化古镇之一,亦为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陶澍在记述茶马古道时说:“小淹地当要冲,有市集,行旅往来与夫牵缆而上者赓续不绝,实为必问之途。自城墙崖上距淹市,计路四里有奇,险者夷,阻者通,其泥洼低陷之处,则甃之以石,俾坚固而平,所谓道如砥,直如矢者,洵足以当之。”

清朝、民国时期,民间设立路会,春冬农隙,砌塌陷,填砂砾,修整路面。通往市区要道铺设卵石或石板路面以及修建桥梁等巨额投资,则募捐公建。也有急公好义,私人举办的。据清同治《浏阳县志》载:县内石桥共432座,其中记有姓名独资捐建的达191座。各地民约中持“犯约者,罚修路”、“犯众怒则必受众役”之议者甚多。

自清末至民国初期废驿兴邮后,马业反而旺盛,长沙等地组织有马业公会,订有章程。1932年后,湘境公路渐兴,汽车多起来,长沙骡马业因业务转淡而收缩。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5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17:07 , Processed in 0.0953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