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百业生产风俗之农事风俗

2012-4-26 16: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57|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渔业风俗

湖湘先民早在远古就以渔猎为生,已发现距今70009000年前的石镞和渔网坠。长沙附近还出土了不少商代铜箭簇、铜鱼钩等渔猎工具。长沙湘江两岸渔家有“涨水鱼,退水虾,不涨不退捕毛花”和“七上、八下九归窝”之谚,即七月以前捕上水鱼,八月以后捕下水鱼,有的还结伙去洞庭湖捕捞。唐齐己《游橘洲》就有“渔家好生计,檐底系扁舟”之句。据长沙《陈氏家谱》记载,元末陈友谅即为长沙渔民,他家住长沙石门坎,12岁打鱼到湖北,落籍沔阳。

长沙渔民世代“清明系缆,谷雨下捞”。意即清明时分,渔家即在坪塘、三汊矶、新康、乔口等回水湾扎竹木排,系缆绳张麻布网箱,至谷雨后,捕捞鱼子。原来中国的特产——青、草、鳙、鲢四大家鱼只能在少数几块水域才产卵繁殖。湘江上游的道州是我国著名的家鱼产卵场地之一。每年入春后,成群结队的家鱼成鱼(称亲鱼)溯江而上,清明时到达道州一带,遇强雷雨(发水)时即产卵。鱼卵随江流而下,至衡阳时接近脱膜,至长沙已成为健壮鱼苗。故渔民有谚曰:“道州发水慢悠悠,七天七夜到潭州。”此时长沙的港埠渔会便挂红灯通报鱼汛,傍晚至夜半捞取鱼苗。然后用板筛选、葫芦吸、太阳晒等办法除去杂鱼,分辨青、草、鳙、鲢。分辨口诀是:“鲢子眼顺八字,鳙鱼反八字,草鱼短促垂直游,青鱼筋,尾到头。”邻省、县贩鱼苗的此时纷纷来到。贩鱼苗虽得利颇丰,但挑着不易,弄不好损失很多,谚云:“伸起颈,弯起腰,好吃懒做挑鱼苗。”正因为各地池塘都要买苗养殖青、草、鳙、鲢等鱼,故称之为家鱼,而鲫鱼、鲤鱼等在任何水域都能繁殖,无需人工放养,故称之为野鱼。

渔业又有百行,各有其趣。最令人注目者,当推渔船上的鱼鹰叼鱼了。鱼鹰即鸬鹚,亦名水老鸭,体羽黑色,显紫色金属光泽,善潜水捕鱼,见鱼即扎入水中,小的吞食,叼到稍大的,即浮出水面,伸长脖子,摇摆着嘴中的食物,示意主人用鱼篓接住(因渔民在它的颈脖上套了一个小圆圈,它欲吞不能)。主人取下大鱼,必奖给鸬鹚一些小鱼。渔民借重这种特殊劳动力,转游江河,一船满载,二水中分,乐坐船头看逝波。每年十一月初一,鸬鹚船开始下河捕鱼。但长沙操此业者,限于潘、江二姓,有“潘家鱼,江家水”之说。如有外姓或外地鸬鹚捕鱼户擅自到长沙地区水域捕鱼,多引起械斗。旧志载:“潘姓鸬鸟渔舟莫知其所始。”鸬鹚船主每年十月二十八日赶至西乡龙潭白沙庙(潘姓家神庙)集合,逾期到达者由董事者令人砸破其船头,当众示儆。到齐后,一律斋戒沐浴,至十一月初一祭神“开潭”后方可吃荤。是日宰羊一、猪一祀江神后,设酒席共饮宴,尽欢始散。从初一至初四各船捕纳“官鱼”共400斤,外缴光洋28元。然后各船自由捕捞,至次年九月初一日“禁潭”。

每当夏秋之夜,多只渔船相聚一起在水上围成一个大圆圈,船上灯火齐明,每只船各驱数只鸬鹚潜入水中,渔民们齐声呼喊:“啊嗬——嘿嘿嘿!”还不时敲响竹筒以惊动鱼群,俗称“鸬鹚闹潭”。鸬鹚捕到鱼后马上钻出水面,飞到各自主人的渔船上,渔人取下鸬鹚叼着的鱼,再奖给它几条小鱼吃,它又接着下水捕鱼。由于鸬鹚是渔民捕鱼的帮手,有功于人,当其死后,渔民要将其用木匣装殓深埋入土,称为“礼葬鸬鹚”。相传此俗源自宋代,农民起义首领杨幺率军驻扎在洞庭湖滨,一天深夜,宋军前来偷袭,一声鸬鹚的叫声惊醒了农民军,使之未遭重创,杨幺由此下令,此后鸬鹚死了必须礼葬。

俗话说:“吃鱼没有捉鱼味。”长沙为鱼米之乡,除专业渔民外,迷恋于鱼道的男女颇多,投钓、扮罾、撒网、装篆,五花八门。每当春雷滚动时,便有人冒雨出动,抢占有利地段,设网下钓。当户外蛙声一片时,“照鱼”的灯火便闪耀不停。春来到,放“钻子”的更普遍。“钻子”即小型鱼篆,为篾制锥形捕捞器。夏秋枯水季节,一些人便在河中下拦网,上下游各一条,相向而拖,合围至有利地段时再收网逮之。在浏阳河、捞刀河等支流,民国时常见装“溜网”的一一在河滩流水处设“八”字形墙坝,中流急水处装一略向上倾斜的竹篾溜网,鱼儿游出急水口,即脱离水体而进入溜网中。发水时溜网中的鱼儿总是蹦跳不已,银光闪烁,有时日夜可取鱼数百公斤。

河鱼俗称“活水鱼”,肉嫩味鲜。捕河鱼有撒网、围网、卡钓等方式,其中围网、卡钓素有地域之分,渔民遵守传统习俗,互不越界。

清明前后,雌鱼常在河溪沿岸产卵,俗称“撒子鱼”,肉味不佳。旧俗以为雌鱼到河岸边产卵,要蹦跳上岸翻腾昏睡,很是可怜,故不提倡捕捉撒子鱼,谓有恶报。

浏阳旧时民规民约严禁毁坝毒鱼。渔户拦河撒网捕鱼时,其他人可跟踪捕捞漏网的鱼。每年初春,雷雨大作时,浏阳河沿岸居民纷纷折柳枝置河边,让鱼产卵其上,在此时期停止捕捞,保护鱼类繁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或刮大风下大雨之际,用稻谷或大米撒向池塘四周,以镇风雨,保护鱼类。民国时期电已广泛使用,但长沙地区未见“电鱼”的报道。

除捕鱼外,长沙郊县有养鱼的传统,池塘养鱼多为鲢、鳙、草、鲤等类。其中鲤鱼最为名贵,结婚必用金色(红色)鲤鱼“取亲 ”。小孩满月及周岁,要喂以鲤鱼,取其“鲤鱼跳龙门”之意。长沙县谷塘鲤鱼肉味鲜美,明代曾选为贡品,享有“谷塘鲤鱼青一色”的盛誉,为长沙风物特产之一。

鲇、鳅、鳝、才鱼等为    “无鳞鱼”,婚、丧、寿庆不上席,病人不食用,不作祭品。多谓才鱼含高蛋白质,可滋补病后体弱者,尤适宜外科手术后病人食用,用以愈合创口。

望城渔业十分发达。每年农历四月间,当雷雨兼至、河水上涨时,民间称“发鱼子水”,境内河段,鱼卵孵化成苗,成为捞鱼苗得天独厚的场所。届时,有些港埠渔会挂红灯通报鱼汛。自立夏至夏至,沿江渔民以竹木扎排,张麻布网箱,设在河边水流处,傍晚至夜半,捞取鱼苗。并以茶叶煮盐鸭蛋,取蛋黄为粉饲养。是时有江西及省内宁乡、安化、衡阳、邵阳等地鱼苗贩来此买鱼苗。所剩鱼苗,由渔民自己放池塘养殖,卖“春花”或“冬片”。新康捞鱼苗的有百余人,每年在捞苗时节渔民聚会敬奉“唐公菩萨”。

至于龟鳖,昔日长沙郊县随处可见。有人在河边砍柴,一次曾拾一篓乌龟。当时人们拾到龟后多放于天井,让其洗阴沟。鳖,长沙叫脚鱼、团鱼,除用猪肝设钓外,还有捕擒饲养世家。浏阳坪上村李启明、李卓洲、李威洲父子,常带长把渔叉行走于浅水滩,鱼见叉即钻沙,他们手到鳖擒,十拿九稳。在深水区。先在岸上击掌3下,鳖闻声而动,动则冒水花,他们一猛子扎入水泡涌动处,很少空手上岸。父子数人有时一天可逮鳖数十公斤,养在红石砌成的缸中,客人来了,随时享用。

长沙湘江沿岸,以捕捞为业者甚多。民国时期,成立有渔会。专业渔民多在农历二月至三月和八月至年底,结伙往洞庭湖区作业,所捕的鱼在当地出售。副业渔民多于农闲时在境内河段上下作业,所捕的鱼多在本地出售。渔民习俗与水上运输船民基本相同。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8 14:40 , Processed in 0.1011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