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百业生产风俗之农事风俗

2012-4-26 16: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28|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稻作文化风俗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迄今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址是湖南道县玉蟾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稻壳实物已逾万年;洞庭湖畔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稻壳,时代距今也有9000年,比一向认为是稻作农业起源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还要早1000年左右。长沙位于澧县与道县之间,相距都不远,属同一经济流域,至少在9000年前当也进入了稻作农业时代。长沙县南圫大塘1985年挖掘出的距今约7000 年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遗址与澧县彭头山遗址应属同一源流。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芒等众多稻谷品种,也形成了种种稻作文化风俗。

浸种时间,一般都按“清明下种”和“谷雨下泥”的民谚进行。还有“穷人莫信富人哄,桐树开花才下种”的农谚。种谷下泥后,扎草人立于秧田边,或用竹杆系上红布条,用以驱赶鸟兽。插秧为农家大事,称为“栽米树”,有 “大人望插田,细人(小孩)望过年”的民谣。浏阳旧习,禾种下泥时,取猪尾巴祭“秧田神”,以    祈求秧壮如猪尾。浸种育秧,不准妇女翻晒种谷,严禁孕妇和经期妇女进入浸种场地。

旧时插秧时节多在每年芒种前后,民间称为“青节”。农家选择在一个吉日插秧。插秧之前,要举行一种“开秧门”的仪式。插秧前,农夫敲锣打鼓来到田头,燃放鞭炮,焚香燃烛,祭拜秧田神和土地神,然后公推一位最有经验的老农下田去扯第一把秧,分掷到田中各处,此即“开秧门”。然后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家长到水田中插下第一棵秧苗,晚辈子孙便接着插。随后男女对唱插秧歌并开始插秧,年轻人还撩起秧田的泥水相互泼洒,越是被泼得浑身淋漓透湿,以为越是吉利。在插秧即将完成的最后一天,还要举行“关秧门”的仪式。此俗有预祝丰收的吉庆诉求。

插秧有相互换工的习惯,也有请人帮工的。插田师傅进门时必说:“恭喜府上今日栽米树。”主家必答:“有劳先生高手。”对这些插田客,一日三餐都要盛情款待。大多数农家都留存腊肉以备插秧之需。主人对插田师傅热情款待,中间休息时,还要将谷芽粑粑、盐蛋、茶酒送到田头,叫做“吃牙酒”。宁乡叫打“腰餐”。午餐盛备酒肉,收工后,还赠盐蛋、腊肉。浏阳插秧之日,黎明时分鸣爆、放铳,敬“秧田菩萨”,开始扯秧。众人齐贺主人“插米树”。

插秧时由厢头撒至厢尾,不逆返,取“一帆风顺”之意。且不与人交谈,也不四顾,更不中途停顿,以为这样可防鸟兽啄食和践踏。有 还举行插秧竞赛,插秧能手们手腕缠上红布,表示自己是插秧快手,优胜者称为“大刀手”;败者被两边的人超过时,称为“坐轿子”。为了显示自己过硬的插秧本领,大刀手们还要表演插“挨青过”,即两位大刀手同时从田的两端对着插过去,衔接时,两人插的禾苗一定要不偏不倚、正好接上。浏阳插秧竞赛时,以酒点置对面田塍,先插到者抢而食之。上、下午歇憩,飨以糍粑或甜酒,每人分发皮蛋或盐蛋一个。插完秧后,“关秧田门”,复鸣铳爆祭神。晚餐酒宴尤丰,但不食鸡肉,忌讳  “饥”。酒肴须食尽,说如此田里才不会长稗子。雇人颇重技术,以抢先栽完为吉兆,亦最有气派。

此外,还有 “敬秧神”的习俗,三月插秧时,人们常剪红纸**形,夹于一竹竿顶端,插在田中以惊飞鸟啄食,称为“秧神”,并摆“牙盘”、焚钱纸香烛于田埂上祭之,以祈秧苗茁壮。

踩田(中耕)时,爱唱山歌助兴,有“踩田不打歌,禾少稗子多”的 农谚。

浏阳东乡等地有早稻间作晚稻之习。早稻尚未成熟时,在田内插以晚稻,叫撑禾,长沙称挨禾。晚稻(俗名番子)收割后,低岸田泡水,叫冬水田,有淹死虫卵作用。高岸田种油菜、麦子、肥田萝卜或草子,或耕后翻晒。

为灌溉稻田,宋代已推广龙骨水车。长沙山乡沿河两岸横江累坝,架筒车汲灌。并有手摇、脚踏或牛拖水车。为灌高岸田,有时用几条、十几条水车从河中搞车水“接力”,俗名“打河车”:青壮劳力轮番下河,点香为信,吆喝喧天,高潮迭起,场面壮观。但纵然齐心协力车一天,也不过荫几亩、十几亩田。遇大旱,河水断流干涸,便祈求神明,敬神许愿抬菩萨游乡,但只能看着禾苗干枯。

对于虫害,农家传统的防治方法有:插草烟茎杆;放闹洋花、辣蓼叶、黄藤等;用号筒杆、水莽藤、苦楝煮水浇洗;置诱蛾灯;用桐油人尿浇叶,等等,但效果有限。于是有人打醮敬神,许愿唱戏,在田中浇神水,插神旗,也无异于竹篮打水。

长沙地区农村旧时有一种特殊的稻田驱虫习俗,名为“舞禾灯”,又称“舞火龙”、“舞秧灯”、“耍禾灯”。每当稻谷初熟之时,农村以村为单位,于夜间让小孩持火龙舞之于田间,以祈驱除虫害和求得丰收。火龙用竹木和稻草扎就,上插香火,每节之间以草绳连接,有七至十一节不等,前有一草扎的龙头,每人手持一节。舞火龙时,由一小孩单独持一上插香火的火把在前面奔走,火龙随之奔驰;还配以锣鼓,前面用点灯插烛的木架牌灯开路,灯上书有“农夫之乐,田祖有神”、“四出远游,五谷丰登”、“人人歌盛世,个个庆年丰”等语。

鸟害是传统稻作农业最大的灾害之一,从播种到收获,都给农作物造成极大的损害,故民间想出了许多方法防止鸟害,最为常见的是在田土中扎稻草人。此外,还有一些祈祷祭祀的活动对其加以禳除。有的山区,在二月初二日有一种“粘鸟嘴”的风俗。这天,人们将糯米放在石臼中舂捣,做成黏性很强的糯米糍粑,名为“()仔粑”,粘在枯树枝或竹竿梢上,遍插田间或菜园内,据说可以粘住鸟嘴,使其不能啄食谷种菜籽,毁伤禾苗菜秧。有的则用三根线香串上三个粑粑、三页纸钱插在田塍上,祈求“杨大伯公”驱除秧雀。

靖港、新康地区在早稻抽穗时,由各围垸首士主持,集合民众,用四人轿抬出太白真人、洪山王爷、杨泗将军、关公老爷四尊神像,周游各围垸,谓之“请老爷看禾”,求保年岁丰收。早稻初熟时,多备酒菜,煮新米饭,先敬祖而后食之,谓之“试新”。秋收时,晒谷场表面糊牛粪,避免谷粒沾泥砂。

农事繁忙季节,民间有兑换人工、牛工和借用农具等习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早、晚稻收割时,对长工、短工款待颇周,俗称“栽禾师傅扮禾客”。唯早餐不食肉,忌禾镰割手。收割结束时洗扮桶,众人齐以泥水浇 “掌作长工”,尽欢方休。然后由东家办 “洗桶酒”,肴馔更盛。

稻穗 “勾头”时宣布关鸡鸭,  “起桶”(开始扮禾)3日才能放出。绿肥种田,插标为记,禁止下田寻“猪菜”或嬉耍践踏。违者公议处罚,毫不含糊。

随着农作物的收获,人们又有许多必须忙碌的事情,例如怎样才能将有限的收获物保存妥当,以便能够食用到来年秋收。各地的农家在秋收时都必须先修整谷仓,以备屯装新粮。整仓时多进行“扫仓”活动。农家“扫仓”时,请一位木匠或擅长此艺之老者,以稻草为扫帚,遍扫仓内四角边壁,再以牛粪和成浆状糊于仓内四壁,干燥后,仓内光洁如新,能使虫鼠不生,并保持干燥清洁。在修整时,还要供奉酒果,焚烧纸钱,念念有词。据说如此便可避除鼠害。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14:06 , Processed in 0.0959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