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传统节日风俗之传统大节风俗

2012-4-26 16: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45|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三秋恰半”,故称“中秋”,是夜月色比平时更明亮清澈,称“月夕”。中秋月圆象征人间团圆,素有亲人团聚的习俗。是日,亲友互赠月饼、糖果,家家团聚,吃牛肉炒茭瓜、鸭子、鲜藕、月饼等食品。有的农村中秋食芋头,谓剥芋头皮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妇女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故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中秋节风俗多与月亮有关。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夜,明月下,全家团圆赏月,分食月饼,人月共圆。未婚少女摆鲜果拜月,冀求日后获得佳婿。渔民观中秋月色明暗预卜渔业前景,月明渔业兴盛,月晦则多雨,捕鱼养鱼不利。宁乡之俗却以为“中秋无月则鱼多”。清嘉庆《长沙县志》载:“中秋,率以西瓜、月饼相馈遗,家各设酒赏月。占候者以是夕月之明晦定来岁元宵阴睛。”清嘉庆《浏阳县志》也载:“中秋,是夜设月饼、酒果,于庭赏月。”

中秋节之名始于唐代。据记载,中秋节的来历与唐明皇有关。传说鄂州道人罗公远,有法术,常随侍唐玄宗。一年八月十五,他们在宫中祭月,玄宗表示想去月宫游玩,罗公远说这不难,便默念咒语随即将手中的拐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作一座银色的桥。罗公远请玄宗一同登桥,走了一阵,面前出现了一座城阙,门口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桂花树,旁边还有一只小白兔在捣药。门楼的匾额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告诉玄宗说,这就是月宫了。一走进去,到处都是奇花异草和玉宇琼楼的建筑。他们受到嫦娥的热情接待,还观看了数百个仙女在悠扬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跳着优美的舞蹈。玄宗从月宫中回来后,即命人整理暗自记下来的仙女舞曲,并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欣定每年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他还命人仿制在月宫中吃的仙饼,因这种饼系月中之饼,且形如圆月,所以人们称之为“月饼”。

另说,中秋月饼传说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元朝末年,统治者不准民间用铁制的武器,规定10家合用一把菜刀,10家供养一个兵丁。这些兵丁往往胡作非为。张于中秋前晚利用赠饼机会,将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一齐动手”的纸条藏于月饼之中,约集各地反元义军于中秋夜晚举事,据说这是月饼后面贴小方块纸的来由。从此,中秋吃月饼即成民俗。

实际上,上面的说法都不可信,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已很难考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可见吃月饼的习俗大约起自宋朝。大约自明代起,长沙各食品店于中秋之前即有月饼上市。民国时长沙以九如斋和朱稻香村做的月饼最为有名。长沙本式月饼配方极为讲究,具有皮酥、馅香、色黄、油润、层酥相叠的特点。馅心多以果仁、果料为主,配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重油而不腻,重糖而爽口。

长沙体面人家中秋吃月饼有一吃法,即为“卜状元”。把月饼切割成大、中、小3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取名为状元;中等的放中间,取名为榜眼;最小的放上面,取名为探花。然后,全家人扔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各取月饼,颇为有趣。

长沙城乡有拜节习俗,由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娘家则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之谚。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

长沙还有中秋之夜偷南瓜或冬瓜送子之俗。即将所偷之瓜置久婚不育夫妇床上,取瓜内多子之义;有的谓偷食的南瓜“可治腰痛”。被偷的人家不会咒骂,据说骂得越凶,对偷吃南瓜的人越有好处。有的人家故意摆一个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点油盐,用以点缀节日气氛,大家分吃,皆大欢喜。清同治《宁乡县志》载:“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艰嗣者入园探南瓜,曰摸秋,取南音同男,及瓜瓞绵绵意。或以彩覆瓜,儿童捧之。张灯鼓吹送入人家卧寝,以兆生男,曰 送瓜,又曰 送秋,取秋实之义。” 嘉庆《长沙县志》载:“中秋,妇女祈嗣者,戏至园圃探瓜为验。好事者以南瓜并花红鼓乐于更初送至人家,谓之摸秋,亦谓之送瓜。” 清嘉庆《浏阳县志》也载:“中秋,妇女祈嗣者至园圃探瓜,或用鼓吹送瓜以为宜男之庆。”

在善化、宁乡、湘潭等地,中秋节时还有 “游宝塔”和“烧宝塔”的习俗。在长沙城南门外(古属善化)今书院路东侧有一座宝塔山,山上有一座七层宝塔。中秋之日,宝塔山上到处张灯结彩,塔旁搭有戏台演戏,玩龙灯、耍狮子、打地花鼓、踩高跷者聚集于此。男女老幼倾城而出,去游宝塔;虽至贫衣衫褴褛者,亦前去一游。故当地留下了“一身如鸟啄,还有闲心游宝塔”的谚语。中秋之夜,小孩们捡来碎瓦片和木材,再向大人要一些煤油、茶油之类,于空地上用碎瓦片砌成一座下大上尖、外圆内空的宝塔,将木材塞入塔中,点燃将瓦片烧红,再浇以油,使之燃烧更旺。如果宝塔烧不红,便认为一境将不会安宁,所以大人往往都会向小孩供给木材和油料。宝塔烧红后,孩子们一边唱着“八月十五烧宝塔,保佑癞子生头发”等歌谣,一边用乱砖将宝塔打倒以取乐。清同治《宁乡县志》也载:“小儿聚瓦砾垒宝塔二三尺,焚其中,以红透为吉兆。东门外奎光阁上燃灯,江水星月,掩映碧天,玉潭桥游人夜半不息。”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56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4 09:36 , Processed in 0.0955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