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湘文库·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言

2010-6-15 14: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27|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来自: 名城长沙网

(请接上页)

       湖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就已开始。虽然那个时候在我们的词典和生活中,还没有“非物质文化”这个概念。

       湖南比较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和记录。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们就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了记录调查,先后出版了《古老话》、《梯玛歌》、《摆手歌》、《苗族情歌》、《土家族土司史录》、《盘王大歌》、《苗族婚姻礼词》、《苗族装饰艺术》、《侗款》、《侗垒》、《侗耶》、《土家族仪式歌》、《苗族民间故事》、《土家族风情集锦》、《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哭嫁歌》、《沅湘傩辞汇览》、《板塘苗歌选》、《琵琶歌》、《永明女书》、《湘西苗族婚俗》、《城步苗族风俗歌集》、《芷江民族风情》、《苗汉、汉苗辞典》、《平地瑶歌选》、《桑植傩戏演本》、《桑植民歌》、《瑶人经书》、《土家族卫所史料》、《土家族摆手活动史料辑》等大量属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记录了大量行将消逝的民间历史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文化厅、省民委、省文联等部门参与了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发起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十大集成”的编辑出版。它们分别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中国曲艺志》(湖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上、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上、下,《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上、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中国谚语集成》(湖南卷),《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上、下。在“十大集成”之外,同时期湖南还出版了《湖南地方戏曲剧种志》(五卷)。这些大型史料性著作的编辑出版,有力地保护了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评审工作提供了资料和理论依据。

       2005326,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不久,湖南省就建立了以省政府副秘书长牵头,文化、发改委、财政、教育、民委、文联、文物7个部门组成的省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接着,“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由30余位各门类专家组成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全省14个市州和71个县相继成立了保护工作机构和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不少县(区)乃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至2009年初,全省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职人员已有117人。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短短数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以往陌生而拗口的概念,已成为社会认知度极高的词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于是,“申遗”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国涌动。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湖南省进入国家公布的第一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70项,国家级传承人55人;省级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1项,至20098月,省级传承人共有88人。“湘西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通过文化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并上报文化部等待公布。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首批国家级项目开始申报时,文化部的相关部门曾把名录项目归纳为以下18大类项:民族语言(包括方言);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传统音乐,如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传统舞蹈,如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传统戏剧,如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曲艺,如说书(徒口讲说、说唱相间、韵诵表演)、唱曲(板腔体、曲牌体、板牌混合体)、谐谑(相声类、快板类、谐戏类)等;民间杂技,如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民间美术,如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传统手工技艺,如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等;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商贸等习俗;消费习俗,包括服饰习俗、饮食习俗与禁忌、居住习俗与信仰、交通习俗;人生礼仪,包括妊娠习俗、分娩习俗、诞生和命名习俗、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成年礼、婚礼、离婚习俗、寿诞礼、葬礼习俗禁忌等;岁时节令,包括节气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民间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庙会、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业信仰、精灵信仰等;民间知识,包括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民间游戏、杂耍(艺)、竞技等;传统医药,包括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等;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等。

但到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时,上述的18大类项已归类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10大类。前一种分类,让我们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内容;后一种归类,更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细看本书辑录的221个项目,对照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我们就知道湖南还有许多珍贵的项目并没有列入本书。咎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存可申报的项目特别丰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公共财政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虽然已经拿出了上千万元资金扶持,但对于全省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然只是杯水车薪。

然而,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保护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我们深信,保护工作并没有停止,更没有结束,因此,我们不会愧对我们的先人。

       2006年,湖南启动《湖湘文库》编纂工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记录和研究,是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我们计划编写一套介绍湖南省已经进入了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读物,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这个选题很快就被确定为《湖湘文库》项目,书名就称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书基本上是依据各项目申报单位所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而整理、编写的。其具体分工是:孙文辉撰写了前言,担任民间文学以及部分传统戏剧、曲艺和民俗项目的编写;徐美辉担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部分民俗项目的编写;邹世毅担任传统戏剧、曲艺以及部分传统医药项目的编写;田顺新担任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以及部分传统医药、民俗项目的编写工作(以项目顺序排序)。参加编写的这几位专家,均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也曾经多次参与、指导过大部分《申报书》的制作。在整理、编写过程中,本书对有多个保护主体的项目(如传统戏剧中有多个保护主体的同一个剧种)进行了综合,以避免内容的重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申报、评审、公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专业性极强。同样,编写一部介绍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读物,也是一项新的工作,编写者除需要具有较高的学识、学术水平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由于编写者水平局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纰漏和谬误,我们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孙文辉)20098

附本书目录(请接下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9 18:12 , Processed in 0.0920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