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

2010-6-7 15: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88|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遗保护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的形成源远流长。《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至唐代,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就十分成熟。从长沙铜官窑遗址和其它古窑出土文物和积淀深厚的陶瓷碎片考究,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已创造性地表现在造型、成型、烧成、装饰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全方位的陶瓷手工制作体系。2000年,德国人蒂尔曼·沃特发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载有9世纪中晚唐陶瓷产品的沉船“黑石号”,其中长沙铜官窑的精美瓷器达6万余件,这些产品充分展示了铜官陶瓷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巨大魅力。迄今为止,已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伊拉克、坦桑尼亚、肯尼亚、伊朗等17个国家发现了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文物,这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国的产品,已在全球形成了“唐瓷效应”。专家认为“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是属唐代遗存。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反映了先民们的创新精神,传承至今,堪称绝技。其内容包涵了陶瓷制作的各道工序,各项技艺也凸显了陶瓷制作的整体风貌。l、釉下多彩。铜官窑首创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艺是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拓展陶瓷新市场的潜意识下形成的。先民们凭着智慧才能和实践探索在当时发现了能显色的几种基料:孔雀石、洞庭潮泥、山坡黄泥、铜粉、柴灰、石灰,用这些基料相互搭配,浓淡适宜,产生青、黄、蓝、绿、褐、黑、铜红等多彩釉色。釉下多彩的形成打破了当时中国陶瓷长期保持“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后世陶瓷装饰艺术之先河。2、拉坯成型。是在一个旋转的圆盘中心,放上一团柔软而又可塑的泥团,用双手操纵向上挪动,按照人们的意志拉扯出各种圆形壶、瓶、碗、碟等日用品。昔时,没有电动马达,没有金属机械,陶工们用一个篾织的转盘装在一个有公母栓的木套上,再用一根搅车棍拨动转盘,利用转盘的离心力在一定的时间将坯拉成。成型的坯件十分规整圆范,厚薄均匀,大小高矮一致,是一种很有观赏性、新奇性、科学性的高难操作手工技术。一般需幼时开始操练,才能炉火纯青。3、捏坯成型。此法萌于晚唐,成熟于宋、元,广泛应用于缸类产品的成型。先按缸类的不同规格做好缸底,然后将泥土搓揉成一根直径约5-8公分,长约40-50公的泥条挽在右手臂上,两手合压,右手捏泥条在内侧,左手压泥条在外侧,从左向右,一步一步后移,逆时针方向将压扁的泥条均匀地向上堆接,直至缸体形成为止。熟练的陶工捏成的坯体直径高矮基本符合规格,这种手工捏坯成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4、雕塑成型。这是一种纯粹的手工艺术,先民们凭着聪明才智和艺术根底,将一团陶泥在手中搓、揉、捻、塑、雕,变成技术含量高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创造了长沙窑铜官陶瓷无与伦比的手工造型技艺,为后世的雕塑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贴花装饰。通过刻有花纹的印模印制和带有花纹图案的泥生粘贴到陶坯上进行装饰。这种用手工装饰的图案类似浮雕,立体感强,艺术效果好,有升华器物档次的作用。6、画花装饰。用毛笔蘸上彩釉涂画在陶坯器壁上,或山水景观,或虫鱼花鸟,或人物戏曲,或亭榭楼台,烧成之后,坯釉结合牢靠,在陶瓷产品上展现出一幅幅画图,美伦美奂。用毛笔蘸上黑釉在坯体上书写诗词、警语也是长沙窑铜官陶瓷装饰技艺的一种创造,别具一格。7、堆花装饰。是一种用泥土向坯体上堆砌花纹的手法。技工应有一定美术设计水平。大多用在建筑屋脊的花草栏杆,或缸体上,显得雍容华贵。后世的陶瓷壁画即源于此种技艺。8、烧成法则。陶瓷的烧成是一个关键。形容为“炉中取宝”,温度如何掌握到位是一种技艺,一门本土学问。唐时,没有仪器仪表,没有火锤,而是全凭经验和视觉,先民们定名为“看火”。即当窑内温度达到一定火候时,则停止投柴,将一根小柴火棍投入窑膛,立即燃烧,亮光映在炙热的产品上显示出亮度。如果发亮则釉面熔解附在了产品上,加之色泽泛白,则温度到位。这一法则,流传千百年,形成了一种绝技。9、刮花装饰。先在陶坯体壁上糊上一层化装土,称为“吊杆”,然后用一片竹蔑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刮掸化装土上的某部分,显露的底色成了装饰图形。这一技巧一般用在花缸绣墩上,刮的图案或“八仙”或“山水”或梅兰竹菊,具备此技能者,必先有一定绘画功底,才能得心应手。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纯属民间手工技艺,相关的器具和制品不是很多,也不起主导作用,但它们在陶瓷制作工艺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1、拉坯土车。此器具结构简单,原理不凡。由转盘和公母栓组成,利用恒定的圆心以不同半径向四周扩展形成的无形圆周去对应产生所需的圆形器物。以及利用转盘转动时的离心力保持拉坯时需转动的时间。土车材料为木材、竹蔑以及棕丝、泥土,难以永久保存,加之使用过程的磨损和毁坏,故唐代的拉坯车具早已无存,但陶质母栓,在铜官窑遗址尚有出土,现民间有所保存。随着拉坯技艺的传承,拉坯土车在不少陶家仍有保存。有的尚在使用。2、其它成型及装饰的器具:捏坯工具。辅助手工光洁、装饰的有篾折、母布、括板、榔头、眼手,摆放和移动坯件的有板盘、绳索;贴花印模。唐代是用泥土制作置于龙窑尾部经600 0C左右低温烧结,保持一定的吸水率,以利脱模;画花毛笔。一般用狼毫、羊毫。泥塑雕刻工具。篾制突嘴雕具、金属刀片、尖针、篾片等。刮花小竹片。烧成小型工具。唐代烧成的设备龙窑,其操作工具是进柴的火叉,化炭灰的燥棍等。以上器具及制品只在技艺的传承中有新旧替代,制作也不难,但保存的并不多。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的基本特征是“久、纯、广、活、美”。1、历史悠久。唐代传承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先民们的智慧才能和创新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不泯,为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振兴作出了贡献。2、纯属手工。技艺的形成不借助外力,全由劳动的双手表现艺术效果,这是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独具特色的根本所在。3、内容广泛。基本内容包括了从成型到烧成到装饰的全部过程,通过手工技艺将一团陶瓷泥变成日用器具和艺术品。4、应用灵活。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不是机械的模式,只要掌握了它的要领和法则,即可灵活使用。拉坯技艺掌握之后,不但可以拉唐代的壶、碗器型,也可拉现代的花瓶碗盘;捏坯技术成熟后,不但可以捏制规格不等的缸类产品,还可捏制酒坛花钵等。可谓熟能生巧,一通百通。这也是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传承不泯的原因。5、艺术之美。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集艺术性、观赏性、新奇性、科学性于一体。其中手工艺术是主导因素,能体现操作时的动态美,坯体形成时的线条美,产品成器时的装饰美,群体排列时的场景美。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从多方面表现了它的价值:1、世界认同的艺术价值。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这种将彩绘遮盖于釉下,使其永不褪色的创新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我国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收获》一书中高度评价“长沙铜官窑是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对以后陶瓷有极大影响……为天下第一,毫不过分。”2、影响深远的历史价值。铜官在唐代曾是我国三大陶瓷出口基地之一,铜官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诸多国家,名声远播,影响深远,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3、传承不泯的科学价值。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自唐代传承至今,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是本身具备的科学价值,釉下多彩的形成,拉坯技艺的产生,雕塑工艺的发展,烧成原理的掌握,都蕴含着不同的科学知识,现代《陶瓷工艺》一书已上升成了理论。4、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是把自然界缺少生命活力的物质通过劳动的双手变成有生活气息的器物,展现出各种美的形象,巧夺天工,叹为观止。5、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直接推动和发展了铜官陶瓷产业,迄今铜官镇区2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年产值过亿元,年创汇1000万美元,年实现利税2000万元,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的传承有家传、师传两道谱系。家传为继承祖业;师传呈自愿特征,一般三年为期,出师后帮师一至三年,再独立门户。所学技艺,开始以成型的单项专业为主,逐步兼学烧成,直至各工序操作都应知应会。一般程序掌握者出师后还要参师;精良者可独立经营,称“全跨子”师傅。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至民国时期,师承、家承脉络十分清晰、繁茂。1、拉坯传人。主要应用于炊具、壶类成型,民国时约3000人;延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尚有2000人。至今因产品结构改变,机械化生产的替代,能操作者约300人,其中技艺精良者有熊赛王、张正斌、黄丙祥、谭志忠、冯耀云、胡武强、胡明、胡英等人。其中胡武强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他并将技艺传给了儿子胡明、女儿胡英。胡英是铜官陶瓷技艺拉坯的女传人之一。传承人中年轻者有黄金练、冯靓及刘正文等。2、捏坯传人。主要应用于缸类产品成型,民国时约3500人;延续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有2500人。至今产品结构改变,机械化生产替代,基本不在缸体上使用,但缸弦因有方圆之别,仍采用捏坯技术完成。技艺成熟者尚有400余人。3、雕塑传人。民国时期有“窑状元”胡树生、“泥人刘”刘子振。刘子振(1906-1992)师从“窑状元”胡树生,解放后刘子振相传给儿子刘四泽、孙子刘坤庭。至今“泥人刘”的第三代传人刘坤庭的作品“雄鹰”浮雕陈设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中国姑娘”壁画镶嵌在郴州女排训练基地。“铜官陶瓷工艺流程”浮雕收藏在深圳博物馆。2006年刘坤庭被评为湖南省民间文化十大杰出传承人之一。4、画花、贴花传人。至今得到广泛应用,技艺熟练者约200人,曾到突尼斯、柬博寨等国传艺的专家、省工艺美术大师雍起林是众多传人中的佼佼者。5、烧成“看火”传人。由于先进的窑炉设备替代了龙窑,不再使用“看火”之法,但至今掌握其技能者有600余人。陶瓷六厂的外兴窑现保存下来还在继续烧制陶瓷,故“看火”法则仍得到使用。有周克强、蔡建新、雍正凯等优秀传人在担纲。6、“釉下彩”传人。铜官窑彩釉基料至今仍得到应用,并在现代化工知识的使用中,将传统的色彩进一步升华,更使釉下多彩艳丽多姿,但釉下显彩的技艺未离其宗。至今铜官古镇陶瓷产业中造诣颇深的釉料技术人员不乏其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不断传承的局面。

2008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图文录自二OO八年十一月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星城览珍——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荟萃》,刘新权主编。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22:52 , Processed in 0.1006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