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城民间剪纸

2010-6-7 15: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7|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遗保护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望城民间剪纸是我市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品牌,从现存的史料记载,其形成在一千多年前,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望城民间剪纸在国内外极具影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国民间剪纸,从总的方面区分,大致是北方的粗犷朴实,南方的纤细秀丽。而望城的民间剪纸与湖南湘中一带基本相似,处于一种粗细之间的过渡类型。但在全县范围内,湘江以东与湘江以西又略有区别:湘江以东的丁字、桥驿、东城、铜官一带多为采用不画稿折剪方法剪制的吉祥图形,而湘江以西的白箬、乌山、莲花一带,采用刻凿的方法刻制在祭祀用品上的剪纸较为发达,同时也有不画稿折剪的吉祥图案,而折剪的手法更加巧妙多样,作品也更富于变化。

    望城民间剪纸艺术,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同治十年(1871年)撰修的《长沙县志》(望城县系1951年由长沙县析置)上就有“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鳖山游绕里巷”和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的记载。近年,望城县文化馆在调查民间剪纸时,从莲花乡天龙村叶家老屋叶春秀处就收集到清朝末年夏杨氏前辈留传下来的《剪纸谱》,足见望城县境域民间剪纸艺术在清代以前即已广泛流传。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美术工作者、剪纸爱好者学习和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种脱胎于民间剪纸的现代剪纸由此产生。

    望城民间剪纸富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动态感强、生活情趣浓郁。具体的特点有:

    1、多样性:在剪纸类型上,全国各地有的望城大多数都有。从两种主要的制作手段来看,望城有剪纸也有刻纸;从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来看,望城有粗犷朴实的,也有纤细秀美的;从剪纸的题材来看,望城有表现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也有表现社会生活的;从用途来看,望城有大量用于喜庆的吉祥剪纸,也有用于人生礼仪各个阶段的剪纸。

    2、独特性:从品类看,望城的格子花,纸菩萨是全国各地少有的,或虽然有而望城的风格是独具的。从制作方法和手段看,望城有多种独特的:①剪绘结合的“描筋剪纸”,外地虽也有剪绘结合的作法,但线描与剪镂如此协调配合完美统一的极少,而望城文正钦、秦有德、文震坤将这一技艺已发展得十分成熟;②折剪技法,纵观全国各地的民间剪纸,折剪技法的运用非常普遍,但大多为团花型、对称型、符号型、独立纹饰型折剪,而望城的民间剪纸,由邹易氏、文震坤到秦石蛟已发展成一种综合型,这是全国非常独特的,独一无二的。

    3.活态性:很多民间剪纸是以民俗活动为载体,而不是以艺术品的形式独立存在,多种类型的剪纸都是有民俗活动存在就有这种剪纸,如果这种民俗活动不复存在,这种剪纸也就没有了。望城过去有些民俗活动如“光瓢儿姑姑”“插黄禾旗”等都有伴生的民间剪纸,这些剪纸因其民俗活动的活态性而独具特点。

    望城民间剪纸的基本内容是求吉避凶的吉祥图和被作为祭祀偶像的鬼神精怪、狐妖图形以及纸扎祭祀用品、民俗活动灯彩、牌坊上的装饰图案。

    望城民间剪纸有窗花、格子花、绣花样稿、纸菩萨和创作的现代剪纸几个大类:

    喜期窗花和礼花:望城的窗花,逢结婚办喜事才在新房窗子上张贴,一般称为喜期窗花。为寓吉祥、欢快、满堂红之意,窗花均用红纸剪成,它以双喜或双喜团花为中心,四角饰以蝴蝶、花卉、“福寿全”等内容的角花,双喜两旁配寿字烛、龙风烛或瓶花、盆花,双喜上下方帖“麒麟送子”“双凤朝阳”“石榴多子”等吉祥图案。办喜事时,男方新房窗子上贴窗花,女方嫁妆上则要放礼花。礼花因礼品的形状而剪成团花或其他适合形纹样。庆寿或小孩周岁也有贴窗花,送礼也有摆放礼花的,但远不及结婚时这样普遍。

    格子花:格子花有两类:一类是祭祀用的冥屋、莲台、主屋、牌位上的装饰附件,如苏楼门窗、走楼栏栅,伞柱雀体等都是刻凿精细的格子花;另一类是用于装饰宫灯、走马灯、风镜灯的灯笼格子和春节贴在门上的门笺格子。格子花以福、禄、寿、喜、四季花草和戏剧等为母题组织较为复杂的画面,并以L何纹样或吉祥纹样“铺锦地”,使之玲珑剔透,连结紧奏。格子花多为专业或半专业艺人采用刻刀刻凿。

    绣花样稿:望城农村妇女擅长于刺绣,过去刺绣一般是自用,其绣花样稿一部分(多为大件)是用毛笔描绘的,一部分(多为小件)是用纸剪制的。大多数是自剪自绣,也有请人剪样子刺绣的。解放以后,自用绣品大大减少,绣制出口产品增多,这些绣品的样稿是由工厂事先绘印好了的,不需要自己画样和剪样,因而作绣花样稿的剪纸已很少见。

    纸菩萨:纸菩萨剪的多为神话、传说、故事或戏剧人物,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牛头、马面、八仙、刘海、卖花娘子、招财童子等等,有的用于打醮祈雨,有的用于超度亡灵,有的用于巫术活动,有的用于庆贺祝福,有的用于孩童戏耍,用途各不相同,一般都与某一风俗习惯伴生。这一部分剪纸其内涵丰富,有较多的楚文化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研究材料。

    望城民间剪纸总的特色是构图充盈,形象硕大丰满,刀法流畅有力,黑白对比明显。主要代表制品有灯彩、冥屋、牌楼、禁门等。

    灯彩:灯彩是纸扎工艺中用于环境布置上的一个主要品种。纸扎的灯彩有宫灯、走马灯、风镜灯、八方灯、孝灯等。

    冥屋:冥屋是用纸扎制焚之以祭亡者的火化冥器。冥屋一般仿苏州建筑形制,其刻凿的苏楼格子,楼边,雀替是展现刻凿剪纸艺术的主要部分。在纸扎冥屋中还包括一些其他品种,如主屋、灵牌、莲台、门飘、幡子等。

    牌楼、禁门:这是配合大型祭祀活动、还傩愿、打醮等扎制在门前、神位前的门楼形装饰物,这些东西上面均以剪刻纸艺术,书画艺术进行装饰。

    望城民间剪纸古朴、厚重、稚拙的民间风格,衬色、嵌线、框线、描筋、打凿的特殊制作方法造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和艺术韵味,巧妙的综合性折剪产生的特殊“剪味”,形成了望城民间剪纸的特殊审美价值而受到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期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梅山地域文化的辐射,望城民间剪纸的文化底蕴丰厚,从更大的范围看,甚至还有湘西,贵州苗文化圈的影响。因此望城刻凿剪纸中的“隐点”、“隐线”就与苗族绣花样剪纸十分相似,而这一显著特点在全国各地似乎很难找到类似的例证,这点可能对研究古三苗的迁徙、演变起到一定的解读作用。望城民间剪纸不仅在剪纸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望城县文化部门对望城民间剪纸尽力保护,并积极推动其提高发展,但近年来因多元文化冲击,望城民间剪纸也开始出现危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期望城民间剪纸艺人约在4500人左右(其中长于刻凿的半专业纸扎艺人约400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下降到800人左右(其中纸扎艺人约120人),望城县文化馆通过各文化站摸底统计造册的已不足200人。近段时间,县文化馆还组织了一个专业班子对全县15名剪纸艺人进行逐人走访,通过这次调查走访,发现15人中因年老减员4人,占26%;基本不剪纸的4人,占26%;仍在剪纸或不经常剪纸的7人,占46%;有继承人的2人,占13%。从以上数字看到:属于1949年以前出生的剪纸艺人;基本只有逐年减员,1949年以后出生的3人中,只有2人在间歇进行,1人出外打工,不再剪纸了,剪纸的质量下降,很少有精品产生;作品集中在喜期窗花。绣花稿和纸菩萨现已消亡,无人能剪,只有秦石蛟剪纸世家尚能根据其收藏,复制出样品。能凿格子花的全县也屈指可数。

    2004年长沙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同意施行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明确要求搞好湘绣、湘菜、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2006年,由望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有关人员重点对以秦石蛟先生为突出代表的望城县民间剪纸艺术开始了收集、整理工作;秦石蛟先生还创办了“华夏剪纸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馆藏丰富独特,收集整理剪纸实物资料,以代代相传、永久收藏的方式抢救民间剪纸艺术遗产,馆藏作品16000件,免费向公众开放;2007年,望城民间剪纸被列为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08年,望城县财政投入经费8万元,用于望城民间剪纸的保护,目前望城民间剪纸的保护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一古老艺术有望得到良好抢救保护,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粮食。

2008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望城民间剪纸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图文录自二OO八年十一月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星城览珍——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荟萃》,刘新权主编。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21:25 , Processed in 0.0912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