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

2010-6-7 16: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01|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遗保护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湘绣发源于资源丰富的长沙。俗称“星城”的长沙,素有“鱼米之乡”、“花炮之乡”、“湘绣之乡”、“陶器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自古商贸繁荣,历史上就为中国四大茶市、四大米市、五大陶都之一。富饶的物产也造就了厚重的人文资源。“潇湘洙泗,屈贾之乡”。屈贾留传的诗赋,汉墓出土的文物,张仲景的《伤寒论》、长沙窑的釉下彩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都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历史寄予长沙的希望。湘绣就在悠久的湖湘文化、神奇的伟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人杰地灵的区域环境之中发源成长。

    湘绣主要分布在我市所辖的长沙县、望城县、开福区等县、区的数十个乡镇。

    湖南刺绣的历史,可以从1958年在烈士公园工地出土的战国木廓墓中的两件绣花绢残片上追溯到,绢上用链环状针法(即辫绣)分别绣成龙凤纹样。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褐色菱纹信期绣”、“茱萸纹绣”、“黄绢地长寿纹绣”等40多件绣品残片,佐证湖南刺绣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末《骨董琐记》记述:“长沙金采兰,工针黹,绣墨雅提像,衣褶天成,慈容可掬。自为题赞:施比丘供养。”(见朱启钤编《女红传征略》一书),形象地说明了金采兰精湛的刺绣技艺。又据清嘉庆庚午(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这时期的刺绣在民间已相当普遍,但只是限于自绣自用、美化生活的实用品,如鞋面、茶褡、腰带、裙缘、枕头、手帕、帐帘等。

    1818年到1898年之间,为始称“湘绣”的发源之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田自秉教授在其1986年出版的著作《中国染织史》中指出:“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幼年学过诗书字画的名门绣女李仪徽(1854--1928)首先使用了掺针绣法,开辟刺绣名画“层次渐变”的先河,从技术上解决了物象复杂造型的难关。1898年胡莲仙(1832--1899)在长沙市司门口开设了第一家湘绣“吴彩霞绣庄”。袁魏氏(1842 - 1914)在长沙袁家冲和沙坪一带传教徒弟100余人,其子于1899年在长沙八角亭开设“锦云绣馆”,使湘绣产品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市场。清末民初,大批绣庄的出现,随着湘绣商品化的发展,及以杨世焯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绘画的参与,经对外展出和销售的交流,使湘绣驰名中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据当时国民政府对湘绣行业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发表在《中国实业史》湖南湘绣绣庄一览表中,在长沙城设立的绣庄共32家,资本数额77000元,年产值284800元,足见其繁荣程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沙“文夕大火”,湘绣业受到沉重打击,几乎所有绣庄绣品、画稿都被烧光,大部份绣庄歇业,少部份迁往衡阳、柳州、桂林。1946--1947年,再度短暂恢复繁荣,长沙市内绣庄增加到36家,绣工15000人左右,每年出品约3万件。解放战争爆发,湘绣从业人员有80%失业,老画师只剩下9人,城乡绣工1200多人,湘绣又一度处于萎缩时期。

    解放后,湘绣艺人地位提高,进行公私合营,在绣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地方国营红星湘绣厂,后来发展为湖南省湘绣厂(省湘绣研究所)、长沙市湘绣总厂、长沙县湘绣厂、望城县湘绣厂。这一时期,余振辉总结完善了湘绣独有的著名针法——鬅毛针法,使湘绣的狮、虎产品成为品牌,为湘绣的鼎盛辉煌时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湘绣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技艺程序、传承方式和独特的风格体系。

    湘绣品种多样,题材广泛。主要有生活实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两大类。生活实用品有绣衣、裙缘、茶褡、枕头、手帕、帐檐、桌围、椅垫、荷包、门帘、被面、绣花鞋帽和饰品盒袋等。纯艺术欣赏品有花鸟、山水、人物、走兽的挂、座屏等。

    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包。一般生活实用品多以折枝花、鸟等工笔白描为表现形式。纯欣赏艺术品,以中国画的写意或兼工代写的笔墨表现形式。将宣纸上创作的画稿再直接在缎面上绘画,这样要求画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同时要掌握好在缎面材料上表现笔墨功夫的技巧。

    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有专门的染线作坊,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执染。用线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以通常需要的多备。湘绣绣工选择色线,画工预先作交代指导,绣工们深通此理,大大发挥掺针参色的作用。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用于写实表现和装饰表现两大类近百种,以及后来不断完善的“鬅毛针绣法”、“交叉针绣法”、“隐针绣法”。

    一、写实针法:历代湘绣艺人应物施针,创造出各种针法的变化,传统针法5大类72种,平绣类32种。湘绣绣工创造性地运用掺针手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针法体系,约可归纳为15种主要针法:

    1、接掺针  湘绣主要针法。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表达出渐变和混合均匀的色阶。用第一号深色线刺绣后,接绣第二号深色线时,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色彩才能和谐。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这是湘绣与苏绣针法的基本区别之处。

    2、拗掺针  湘绣专绣树木花草的针法。绣线排列成斜纹,以叶筋为中心,向两沿分施,一边自外沿由深至浅,一边自外沿由浅至深,向叶筋处集中,绣成后再加绣叶筋。

    3、挖掺针  专绣圆形或曲线形凸体的针法,多用于刺绣重复花瓣和翎毛,着重色线的深浅阴阳表达出物象的真态。参色由深至浅,或以深色线打底填绣后按顺序接绣浅色。

    4、直掺针  直掺针是刺绣肖象人物的专用针法。绣线必须绝对垂直,不得稍有一针一线的歪斜。

    5、横掺针  绣成绝对水平线纹的针法,多用于刺绣风景或天空色彩。其施针方法与直掺针基本相同,但用满绣的机会很少,大都只是排列成一些稀疏长短不齐的水平线纹,刺绣时针脚不可过长。

    6、排掺针  又称排针或齐针,专绣透空花纹的针法。主要应使两边的针脚整齐排列,不可参差。这种针法有用深线衔接刺绣和不用衔接而以阴阳分开刺绣的不同区别。古代刺绣常用,湘绣广泛用于图案和部份静物方面。

    7、毛针  是参差不齐、高度灵活变化的一种针法,为湘绣掺色主要针法之一。这种针法能将色彩阴阳在毫无例规的情况之下,调和得十分绚烂美丽,自然和谐,使刺绣完成绘画所不能表达的色彩及形象。其针向无一定准则,不长不短,错综而有条理。湘绣刺绣各种罕见的奇禽异兽,每每用毛针发挥了其特性。

    8、隐针  隐针与接掺针绣法大略相同。须平整光洁,不得线上加绣,绝对避免稍现隆起。隐针多用于绣阴阳复杂的花草走兽。

    9、游针  游针是随物象的俯仰反侧顺势转折,以接掺针法转色,利用多种接掺针,并顺序相互连贯的一种针法。适用于刺绣走兽、翎毛、人物。接针时须平正,不可稍有偏斜,急转弯处,针线尤须掌正,针脚宜短。如走兽的毛路转折,颈项与腿弯相接处,若不以这一针法刺绣,易成交叉角度。用这一针法,绣前要审察形势,预留地步,尽量避免线路交叉,并考虑丝绒的反光影响与绣成后阴阳明暗的变动。如刺绣走兽的白色和其它浅色嫩毛,须盖在深色毛胎部位上方。绣线要细,针脚长短要安排适当,才疏松轻软,自然如生。

    10、盖针  盖针是依照绣稿物象的阴阳浓淡色彩施针。首次不将色彩绣足,只绣八成底色,然后层层加绣,托出阴阳浓淡。这种针法,针脚长短参差不齐,多用于绣制走兽翎毛和肖象、人物的须发,务使层层分明,极为平薄逼真。

    11、花针  又名打底针,线路铺底如打鞋底。先以线整齐稀疏而有一定比例地平铺开来,再层层加密,线面纹路却仍留有间隙。阴阳浓淡掺色与盖针相同,这一针法多用于走兽翎毛繁复及部位较宽的部份。

    12、打子针  以穿线之针,引出面料相当的距离,随即以针上的线绕针一周。左手将线捺紧于面料上,右手将针抽出,即成一细小的打子。打子用力须匀称,拉得过紧则打子太小,绕得过松则不成颗粒。刺绣打子时可用丝线亦可用绒线,表现桃、李、梅、杏一类花蕊,均用打子绣。菊花则先绣浓淡底色,然后再加打子绣。

    13、钩针  又名套针。钩针是以针引线,刺面料上面,再以针引线,刺面料下面,不使绣线全伸而浮着于面料,然后以针横刺线的中腰,使浮着的线两头凸起,而成连续不断的颗粒。钩针一般用较粗的线,专适宜刺绣鸡冠和鸡冠花,是湘绣特有的针法。

    14、铺针  基本上与直针相似,是用于配合其他针法绣较大物象的底层,而起衬托作用的一种针法。针脚可以较长,针路的方向要看物象的曲直来决定,但必须要求铺得平整紧密。

    15、松针  多用于刺绣花丝。绣时从花丝的尖端起针,至花蕊落针,然后用打子针绣上花蕊。花丝的长短参差不齐,稀密也要适中。

    “鬅毛绣针法”是在掺针绣法的基础上,交换施针方法,使针线聚散状地撑开,撑开的一头用线粗一点、疏一点,另一头则密一点、细一点,把线藏起来。这样,就使人感觉到这种线像真毛一样,一头似乎长进了肉里,一头就鬅了起来。用线上,也由原来粗线的每根4开,逐步分细,直到每根200开左右。该粗犷的地方,力求粗犷,使其有鬅毛蓬松之感;细腻的地方,又不厌其细,使人难以看出每根毛路的针脚。专用利于表现刺绣狮、虎及翎毛类动物。“交叉绣针法”(又称乱针绣法)七种,擅长于刺绣表现油画风景、摄影作品。

    二、装饰针法:织针15种、网针11种、扭针8种、结针6种以及垫绣、补绣、剪绒绣、十字绣(挑花)等针法。

    湘绣针、线使用及变化特点:

    湘绣用针:取其锋端尖锐而鼻底圆钝,不致伤手,也容易拈捻。一般绣工拈针,只用拇指与食指,两指犹如环形。绣面上下使针配合得当,用针使力的轻重徐疾,是一种很重要的技巧,看来容易做来难。绣品匀薄平整,全在能够适当运针中。

    湘绣劈丝分线:湘绣艺人在刺绣时,以手指劈丝分线,按刺绣所需粗细,把花线劈分成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直至二百开左右。使绣线在底料上更加细密精致。劈丝分线是绣工的特殊技能,湘绣劈丝分线可细于毛发,竟入微茫,因而使绣品工艺质量达到平、齐、密、净、短、活、光、亮。

    针法变化利用了丝线反射折光的特点:①直针线反射光强于固有线色;②横针线反射折光暗于固有线色;③斜针线反射光近于固有线色;④游针线反射折光游动变化;⑤交叉针线反射光均匀,表现丰富。

    湘绣的工具:绣绷、绣架、绣花剪、绣花针。

    湘绣的面料:贡缎(又称杭缎、库缎)、软缎、呢绒、棉麻、尼纶纱等。

    湘绣的绣线:①花线:花线为纯丝线制成,绞合极松,分粗、细两种。粗的俗称“大花线”,一根可劈成数十缕。细的俗称“小花线,不劈可用。②绒线:与花线性质相同,但纤维缺乏韧性,不易劈开,易断,粗细不匀,只可整用,以绣粗制品为宜。③丝线:以多数丝缕合而成,紧而牢韧,不易回松,用时不必劈分。细的俗称“小丝线”,粗的俗称“扣线”,有头扣、二扣之分。④织花线;织花线每一线染色由浅而深,如红线一根,自这一端到那一端深浅不同,绣成花瓣,自然分出浓淡,不必掺合,是1915年以后湘绣绣工的创造发明。⑤挑花线:为棉麻线绞成,专为挑花所用。⑥金银线:早期湘绣常用,后为保持湘绣的细腻清淡风格,逐渐少用。

湘绣精品工艺程序:①画师以中国画形式创稿;②画师在缎面上以摹描或直接绘画;③配线;④上绷;⑤刺绣;⑥整烫:⑦装饰;⑧进入市场。

    湘绣普通产品工艺程序:设计——刻版——裁料——印制——衬色配线——上绷——收发(刺绣)——整烫——装饰——进入市场。

(请接下页)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6 20:21 , Processed in 0.0927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