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姜梦周墓 姜梦周墓位于宁乡县五里堆乡竹坪村杨家塘,1936 年3 月由长沙归葬于此。墓系花岗石结构,三合土结顶,竖青石碑刻,左右各植青松一株,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一长方形土堆。正中墓碑横书“俎豆千秋”, 刻“姜公梦周大人之墓”,左刻“生殁详谱,辰山戌向有志”, 右刻“民国二十五年丙子楚禹振业敬立”。1986 年春,中共宁乡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墓地竖碑一通,并撰刻碑文,刊载姜梦周生平事略。1992年重修,新建砖墙墓门,门口立陶瓷麒麟一对,墓门联云: 大义秉春秋,光辉长悬日月; 感灵存宇宙,正气永壮山河。 1989 年,姜梦周墓公布为宁乡县文物保护单位。 “真正的共产党”姜梦周 姜梦周(1883—1929),原名瑞姬,号春崖,长沙府宁乡县人。宁乡驻省中学毕业,曾参加清末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加入学生军,后受聘任宁乡云山高等小学堂校长。五四运动后,参加反对军阀张敬尧斗争,创办宁乡文化书院。1922年加入共产党,任湘江学校教员。1927 年夏,任湖南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益阳县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10 月被捕,于次年3 月牺牲。 ◆图: 1926年姜梦周(中立者)与何叔衡、谢觉哉、王凌波在长沙合影,合称“宁乡四髯”。 “族中之雄” 姜梦周,宁乡县五里堆罩鼓冲人,与宁乡籍的著名革命家何叔衡、王凌波、谢觉哉三人一起,被尊称为“宁乡四髯”。姜梦周有兄弟四人,他最小。父亲姜邺隽,以教私塾为业。他12 岁始随父读书,18 岁时,又去秀才李藕苏执教的小金陀馆私塾就读。他读书非常用功,夜读倦了,靠桌子打盹;夏夜,饱受蛟虫叮咬;冬夜,手足冻得僵木。豆大的灯火,直到天明。他做功课,非常认真,书摊满一桌,这翻那翻,然后静坐构思,胸有成竹才下笔,人家一天交卷,他要两天,但内容则常高人一筹。 在小金陀馆苦读三年后,姜梦周辍学回家。光绪三十年(1904 年),正值县里选拔生员应试,父母兄弟都劝他去科场夺魁,但他不感兴趣,未去参加考试。是年冬,姜梦周与何叔衡、谢觉哉、王凌波、何梓林、夏果雅等人结为盟兄弟,以见义勇为相勉。当时,宁乡有个叫姜洪辉的农民被一岳姓豪绅骗去四亩土地的契约,又被诬为偷牛贼,将其毒打致死,埋尸荒野。姜梦周闻讯,极为愤怒,与几位盟兄弟商量后,串连一千多族人,挖出姜洪辉的尸体,抬进岳家。岳家向县衙告他“纵贼惑众,闹匪暴于乡里”;而他则告岳家“杀人夺产,为族人所不容”。这场官司由县打到省,一直打了两年,最后由官府关押岳家3个家丁收场。姜梦周打赢了这场官司后,被姜氏族人夸为“族中之雄”。 执教云山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秋,姜梦周来到长沙,考入望麓园宁乡驻省中学。姜梦周在学校以豪侠知名,同学都叫他“梦周挺子”。是说他遇事敢挺身而出之意。1910 年4 月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他第一个在校内剪掉辫子,拿根铁棒,带头参加捣毁米店的斗争。 毕业后姜梦周回到家乡, 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任国文、历史教师。他和何叔衡、谢觉哉等教员一道,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教学改革。1914 年, 他担任校长,按照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规定, 改学堂为学校,禁止尊孔读经,还毁掉学校前身云山书院留下来的“孝悌忠信”匾额,代之以“务勤从朴,尽忠尚公”的校训。在教学上, 他侧重讲授应用文、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要求教员除课堂教学外,还要注意个别辅导。 他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改革,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到云山后,他马上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率领师生分赴横市、黄材、五里堆、双凫铺、老粮仓等地,进行反帝爱国的宣传。宁乡县知事甘鹏展附和督军汤芗铭导演“尊孔”、“祭孔”丑剧,他率领全校师生,拆掉当年云山书院宣奉圣谕的“仰极台”,填平台下的“泮池”。一个学生特写了一副对联将甘鹏展与姜梦周的所为进行对比,联曰: 甘知事修庙忠袁贼; 姜校长拆台为民国。 ◆图: 姜梦周就学过的望麓园宁乡驻省中学(今无) ◆图: 姜梦周执教过的云山学校 在湘江中校 1922 年5 月,姜梦周来到长沙,经何叔衡介绍到湖南自修大学学习,不久又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 年11 月自修大学被封闭后,姜梦周被派到湘江中学当管理员,实际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湘江学校于 为办好这所学校,姜梦周殚精竭力。他增设了近代国耻史的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爱国反帝活动;安排有关农民问题的教学问题,使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他还开办农民师范部,为农村教育培养教师, 其中有些学生后来成了农民运动的干部。当时的长沙《大公报》和《湖南民报》,曾报道湘江中学的师生, 在长沙各项政治运动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是“湖南革命的先锋”。而培养干部之举,实为湖南教育界“破天荒之第一举”。 ◆图: 姜梦周就学过的湖南自修大学 当时,湘江中学既无校舍,也无固定经费,经常教薪无着,膳费难支,有时因付不出电费,常被“电灯公司剪火,全室暗然”。1925年暑假,学校负债高达六千余银元。为此,学校三次迁校、两任校长相继离职。姜梦周呕心沥血,四处奔波,甚至卖掉家里的六分水田,换回30 担谷,为学生解决“无隔夜之粮”的问题。由于他的苦心支撑,大部分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 使这所学校克服了许多困难,为党的事业培养了新生力量,推动了全省工农运动的发展。 “无条件的好人” 1927 年5 月“马日事变”发生后,姜梦周回到家乡,后又改名换姓,在益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姜梦周牺牲后,他的塾师李藕 ◆图: 称姜梦周为“真正的共产党”的何键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4:53 , Processed in 0.1026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