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黄兴墓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1917 年4 月15日黄兴国葬于此。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 高 墓园四周立有石碑十多块,镌刻各省督军、省长所撰纪念塔铭。塔形碑柱下方四面以紫铜嵌刻墓志铭和挽词四块,其中章太炎撰墓志铭曰: 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合开不常。 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神奸犹狂。元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兴,宠赂犹章。怒血,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以承炎黄。 其下有黄兴墓庐,占地约 血染黄花,魂归岳麓; 名垂青史,首建中华。 内辟《 一代勋名昭国史; 千秋浩气壮名山。 1984 年,又建成了占地30 余亩的黄兴墓庐景区,内筑曲池亭台、假山、游廊、水榭,以黄兴手迹“无我”、“笃实”作亭额,以当代名家题书作楹联, 融英雄史诗于秀山丽水之中, 使游者在游山揽胜之余受到教化和熏陶。无我亭联: 同心齐卫国; 奋翩共摩天。 笃实亭联: 江山浩气英雄墓; 云水清晖景烈亭。 六方主亭联: 岳麓峰高,水榭云林自在; 黄公庐近,流风余韵长存。 1988 年,黄兴墓与长沙县黄兴故居一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 黄兴墓纪念塔铭 ◆图: 黄兴墓墓庐 附:黄曾甫《黄兴国葬盛况》 黄兴国葬盛况 宫崎写道:“……十五日早晨,雨过天青,碧空如洗,都认为是不冷不热的理想天气了。上午9 时,灵柩如时起运,按军乐队、军队、警察、学生、各机关团体代表的顺序出发……大家在狭窄的街道中缓缓行走,拥挤不堪,迟迟不能前进,距河岸不足 ◆图: 省城各界人士迎接黄兴灵柩回长 辛亥革命杰出领袖黄兴 ◆图: 黄兴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后改名黄兴,字克强,清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县)人。早年就读长沙城南书院,1898年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留学日本,曾组织拒俄义勇队。次年回国,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 失败后亡命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1907 年起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领导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并从事反袁斗争。有《黄兴集》行世。 “投笔方为大丈夫” 1902 年春,清朝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的30 多名高材生赴日本留学。30 多名两湖骄子在船头上兴致勃勃, 谈笑风生, 其中有一位湘籍学生, 他就是后来与孙中山并称的辛亥革命杰出领袖黄兴。 到达东京后,黄兴进了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进一步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产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为此,他决心学好军事本领,为从事反清武装斗争准备好条件。他十分留意军事学术,课余之暇,常去请教日本退职军官,每逢假日,必去参观士兵联队兵操,或赴神乐坂武术馆练习枪弹骑射。按规定,凡连续六次射中靶上红心者,得银质奖牌。黄兴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比军事学堂的学生枪法还要准,射无不中,奖牌不计其数。为了鞭策自己刻苦练好军事本领,他曾写《笔铭》自励曰:“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 ” ◆图: 长沙县凉塘黄兴故居 ◆图: 长沙市西园华兴会成立大会旧址(今无) 1903 年夏天,黄兴从弘文学院毕业,参加了拒俄义勇队, 并自告奋勇以运动员身份回国从事革命活动。他随身带着一个包, 里面装着4000 多册《革命军》和《猛回头》等革命小册子,踏上归国的旅程。路过武昌时,他应邀到母校两湖书院发表演说,他一改以往“沉勇寡言”的性格,猛烈抨击清政府腐败无能,号召改革政体,挽救国家危亡。消息传到湖广总督张之洞那里,张之洞大发雷霆, 立即责成武昌知府兼两湖书院院长梁鼎芬查办。梁鼎芬为了保住乌纱帽,立即悬牌驱逐黄兴出境。黄兴毫不畏惧, 泰然处之,将4000 多册革命书籍散发后,才从容登轮返湘,开始了“投笔方为大丈夫”的革命生涯。 筹划长沙起义 黄兴回到长沙, 应聘到刚开办不久的明德学堂任教,并以此为掩护,展开了反清大业。1903 年11 月4日,他借三十生辰宴集为名,在坡子街保甲局巷彭渊恂宅召开秘密会议,筹划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次年2 月15 日,华兴会在西园龙璋寓所正式成立,黄兴被推为会长。1904 年春初,黄兴由刘揆一陪同去湘潭争取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为了躲避清朝的耳目,两人化装成农民,头顶斗笠,短衣钉鞋,冒雪夜行30 多里,来到茶园铺矿山上的一个岩洞中会见了马福益。三人席地而坐,烧着柴火,煨熟了几只鸡,边吃边谈光复大业。双方约定旧历10月lO 日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全省官吏将在万寿宫皇殿(位于今五一广场一带)行礼时,炸殿起义。三人各倾肝胆,直到东方发白才散。归途之中,黄兴壮志满怀, 吟诗一首,诗中有“结义凭怀酒,驱胡等割鸡”之句。 临近起义之际,由于会党首领活动频繁,过于招摇,计划泄密。湖南地方当局闻讯大惊,立刻四出搜捕,悬赏缉拿黄轸等人。10 月24 日早晨,黄兴坐着轿子出门办事,刚出大门,就碰上前来抓他的差役。差役劈头问:“你是黄轸么?”黄兴见情势不对,心知不妙,便机警地答道:“我是来会见黄轸的,他家里说黄轸到明德学堂去了,我带你们一起到那里去找他。”差役并不认识黄兴,听了之后,也就未生疑虑,跟随他到了明德学堂。 到了明德学堂,黄兴从容不迫地走下轿,大摇大摆地走进校门,边走边唤:“我是来找黄轸的。”待一进入学校,他就迅速甩开差役,从侧门溜之大吉。差役见势不妙,忙问门卫,黄轸在哪里。门卫告诉他们,带他们来的人就是黄轸。差役这才知上了大当。 黄兴在吉祥巷圣公会教堂里躲了几天,待风声稍平,才扮成海关人员,搭轮船潜离长沙,经汉口前往上海。临行时,朋友们与他约定,平安到达上海,就打回来一个只署“兴”字的电报,让大家放心。黄兴平安抵沪后,如约发出了“兴”字电报。自此,伟人“黄兴”的名字便传开了。 领导黄花岗起义 1905 年,黄兴逃到日本,与孙中山相见。两位伟人一见如故,各倾肝胆,共同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兼协理。同盟会成立后,在东南沿海发动了多次起义,均归失败。1911 年4 月,孙中山和黄兴又倾同盟会之精锐,发动了震撼中外的黄花岗起义。 黄兴担任这次起义的统筹部长, 为了保证起义的胜利,黄兴组织了一支100 余人的敢死队,并亲自担任队长。4月23 日早晨, 待起义部署全部就绪,黄兴写了一封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其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图: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部署北伐准备会攻北京。图为1912年1 月黄兴跨马戎装像。 27日下午5 时半,起义爆发。黄兴带领敢死队100 余名战士,每人臂缠白巾,脚穿黑胶鞋,手执枪支炸弹,从小东营出发,直扑清两广总督衙门。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冲进督署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跑,返回前堂衙门时和水师提督李准调来的卫队相遇,展开激烈搏斗。不少党人中弹牺牲,黄兴右手也受了枪伤,被打断两指,但仍指挥队伍分路杀敌,且战且走,直到最后剩下他一个人,避入一家小杂货店内。店外围上来十几个清兵,黄兴看到他们走近后,手持双枪,左右扫射,边打边唤:“敢死队员们冲呀! ”店外清兵被打死了七八人,剩下的清兵不知店内有多少敢死队员,吓得逃跑去请援兵了。这时,黄兴改装逃到一个秘密机关,后由徐宗汉护送去香港就医。 “领袖惟中山” 黄兴与孙中山曾产生过两次大的分歧。分歧之中,一些拥护黄兴的同志掀起了“倒孙拥黄风潮”,试图拥护黄兴为领袖,另组新党。但黄兴以革命利益为重,主动退让,以维护革命队伍的统一与团结,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充分展现了他以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胸怀。 1907 年初,同盟会本部因国旗图式问题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沿用兴中会第一次广州起义所用的青天白日旗。黄兴表示不同意,说:“以日为表,是效法日本,必速毁之,主张“作井字旗,示平均地权意”。孙中山坚持自己的意见。黄兴也就没有再多说了,他还对孙中山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何须执着第一次起义之旗呢?然余今为党与大局,已勉强从先生意耳。” ◆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上海讨论组织临时政府等重大问题 不久,同盟会内一些对孙中山不满的人如章太炎、张继等,借题发挥,攻击孙中山专横不讲理,要求改组同盟会,另选黄兴为总理。黄兴极力维护孙中山的威信,坚决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并致函劝告 第二次分歧是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1914 年,孙中山总结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党见纷歧,步骤凌乱”,特别是“黄兴不听话”,为此写信责备黄兴, 提出要解散国民党, 重新组织绝对服从于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黄兴认为中华革命党的有些规定不合时宜, 如宣誓效忠领袖,带有传统的帮会色彩,批评孙中山“反对自己所提倡之平等自由主义”。孙中山则认为自己是鉴于失败的教训,用心良苦,不得战友谅解,反遭如此责难,故而益加愤恨,双方矛盾一时无法调和。 黄兴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但为顾全大局,便去了美国。行前,有些国民党人前往劝留,拥护他为领袖,另组新党。黄兴严词拒绝说:“党只有国民党,领袖惟中山,其他不知也。”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图: 黄兴手迹 ◆图: 章太炎挽黄兴联手迹 ◆图: 挽黄名联的作者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同盟会员,曾任上海国民大学校长。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4:28 , Processed in 0.0947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