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谭嗣同墓

2010-5-10 20: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0|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谭嗣同墓位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的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19046月自县城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山下有185级台阶人行道,直达墓地。前有拜台,两侧扩围,呈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主碑刻楷书:“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左刻“兼祧子传炜立”。墓地前有石马、石虎各二,华表一对,刻宋渐元撰墓联: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1958年兴修水利,华表及石围板全部撬走。19839月,墓地整修复原,拜台下方增筑护坡,并修水泥砖石踏步的山径,重新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清长沙府浏阳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年轻时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观察风土、结交名士。甲午战败,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著成《仁学》一书,是其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同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8月),被光绪帝征召进京,授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被捕,于928与维新派人士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同时遇难,年仅33岁。

 

壮游神州

谭嗣同青少年时代,除刻苦攻读之外,爱好习武,师从清末北方侠客王正谊即“大刀王五”,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拳术、射术、剑术都有较高造诣。文事之暇,他喜欢技击,会骑马,会舞剑。由于父亲职务变动,他往返南北应试,并曾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得有机会游历了直隶、新疆、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共13省,历程8万多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堪绕地球一周”。

在长时期的漫游生活中,谭嗣同不仅看到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更耳闻目睹了各地劳动人民的苦难。一次,谭嗣同行进在陕甘道上。那年,黄河下游遭到严重水灾,清朝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照旧进行搜刮,山东、河南一带的难民,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向西北逃荒,饥寒疲困,不忍目睹。他发出了“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叹。他对于清政府的腐败逐渐不满,对于自己十多年来苦心学习的封建传统文化,也逐渐失望。漫游是艰辛的,也充满着豪情壮志,为此他写下不少诗章,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如《角声》一诗云:

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

声随风咽鼓,泪杂洒袍。

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

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首开变法之新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谭嗣同为之悲愤万分,挥笔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走神州”的诗句。他感到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辞章”、“考据”上虚掷时光,而必须从事有利于匡济时艰的“实学”,立志为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首发大难,画此尽变西法之策。”

在民族危机感的强烈驱迫下,当时随父居鄂的谭嗣同探寻着富国强兵之路。他常与就读于武昌两湖书院的浏阳同乡唐才常、刘芙淞等在一起议论时势,商讨、筹划着救国救民之策,彻夜不眠,热血盈腔。他们见自己的家乡浏阳户口繁盛,物产殷阜,矿质充盈,便商议先从浏阳一县着手,以为“新中国之萌芽”。而具体的变通之法,则是“自算学始”,即想设算学馆“以育人才”,得到县中士绅的支持,他写了一封洋洋2万言的长信《兴算学议》给老师欧阳中鹄,历陈国家危势,论述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论证了兴办算学馆与变法维新的紧密关系,并阐述了变法先可小试于一县的独特见解。

这封长信,是一份呼吁变法求强的倡议书,其关于时势的描述和变法维新的见解,都毫不逊色于同年康有为的上清帝书。《兴算学议》的刊发还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陈宝箴一见《兴算学议》,即大加欣赏,称誉谭嗣同之“识度、才气、性情,得未曾有”,并命印千本,遍散于各书院”。得到湖南地方要员的支持,浏阳算学馆之创设本是指日可待,办馆经费已有眉目,开创章程也制定出来。但因当年浏阳发生历史上未有的大旱灾,为了赈济灾民,谭嗣同等禀请浏阳知县,“暂将准改算学馆而尚未开馆之南台书院停课一年”。1897年春,浏阳赈灾之事结束,创办算学馆之事再行提出,迅即允行。

 

投身变法维新

1896年春,谭嗣同去上海拜见康有为,不巧未遇,后来在北京认识了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通过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并自称是康的“私淑弟子”。这一年,谭父为嗣同捐了个候补知府的衔,他遂离湖北赴南京候补。在南京期间,他写出了一生的代表作《仁学》。这本书从政治思想上批判了封建专制,从理论上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1898年初,谭嗣同回湖南参加维新事业。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改变湖南时务学堂“中体西用”的教学宗旨,协助梁启超、唐才常等,使时务学堂成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大政,盛昌革命”的启蒙阵地;二是负责主持南学会。南学会成立于1898年正月,组织南学会的目的,本是想从湖南一省做起,逐步把南方诸省仁人志士联合起来,共同探讨爱国之理,寻找救亡之法。南学会规定每七天开一次大会,地方上有什么事情,就在会议上公议,没有什么事情,就由谭嗣同等人发表演讲。谭嗣同很有演说天才,观点明晰,语言犀利,气势激昂,辅之手势,能深深打动听众的心。

在南学会,谭嗣同先后发表了《中国情形危急》、《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等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热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的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谭嗣同对着听众大声说:“君主是什么?他应是老百姓推举出来为天下人办事的。君与民的关系,民为本,君为末,先有民,后有君,如果君主骄淫纵欲,不能替天下人办事,老百姓就有权废掉他。实行变法,就是要废掉君主专制,还政于民,这才是救国的根本之道!”听着这些闻所未闻的道理,台下屡屡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

 

为变法而流血

谭嗣同在湖南显露的才华,很快为光绪皇帝所赏识。1898424,光绪帝“诏定国是”,开始变法。第二天,光绪帝就下诏要“速饬黄遵宪、谭嗣同二员来京,送部引见”。当时谭正在病中,因此延至8月,才抱病进京。离湘时,他在给时务学堂学生的留言中,套用佛经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意,写下了“我不病,谁当病者”的话。到京后,他多次写信嘱咐妻子李闰“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

百日维新期间,反对变法的势力也在加紧进行活动。西太后、荣禄为首的顽固派准备借秋季去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兵变,罢黜光绪帝,推翻一切新政。这一消息很快为维新派得知,乃秘密筹划营救皇帝的对策。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袁世凯平常对变法比较“热心”,希望劝说袁世凯出来营救光绪帝。经过秘密商议以后,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当说客,说服袁世凯举兵刺杀荣禄,并包围西太后的驻地颐和园,救出光绪帝。

1898918夜,谭嗣同来到袁世凯驻地——北京城内法华寺,向袁说明了来意。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表面上迎合谭嗣同,假惺惺地表示,只要皇上令他下手,他杀荣禄简直就像杀一条狗那么容易。

谭嗣同和改良派其它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信赖和依靠的袁世凯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谭嗣同刚离开,他就把改良派营救皇帝的计划全部向荣禄告密,荣禄又把详情向西太后作了汇报。于是西太后悍然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拿维新人士,废除新政。

921,谭嗣同和梁启超正在浏阳会馆里策划营救皇上的对策,忽然听到了清政府查抄附近的南海会馆——康有为住处的消息。他们知道计划已经败露,不禁无限伤感,抱头痛哭一阵。第二天,谭嗣同清理出自己的书稿和诗文、家书一小箱,来到梁启超避居的地方,交给梁启超。他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劝梁启超逃往日本,而自己则留下来为“酬圣主”而死。后来,他童年时代的武术老师大刀王五和几个日本友人都先后劝他逃走,但他决心已定,拒绝出走。他大义凛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25,谭嗣同在自己的住屋——浏阳会馆里的“莽苍苍斋”被清政府逮捕。在狱中他用煤屑题诗牢墙: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下午,他与杨深秀等六志士被清政府斩杀于北京菜市口。临刑前,谭嗣同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慷慨就义。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4 00:08 , Processed in 0.1040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