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鹄墓位于浏阳市郊胡坪村,占地约 1991年,欧阳中鹄墓公布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瓣 欧阳中鹄(1849-1911),字品三,号节吾,又号瓣姜,清长沙府浏阳县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任内阁中书。派协修会典,兼方略馆校对,光绪二十年(1894年)回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受湖南巡抚陈宝箴委托在浏阳办理赈济。时其学生谭嗣同、唐才常倡导变法,乃共同筹划,创办浏阳算学社。二十四年(1898年)入陈宝箴幕府。晚年任广西提法使。辛亥革命后不久病故。有《瓣姜文稿》传世。 湘中名士 欧阳中鹄祖居浏阳普迹青龙头,后迁居浏阳县城营盘巷,其父为本县秀才。他自幼从父受读,工古文辞,同治六年(1867年)补县学生员。十二年(1873年),与善化皮锡瑞、巴陵吴獬、宁乡程颂藩同时遴选拔贡,皆一省知名之士,一时传为美谈。同年,拣选知县。次年,赴京师,考用内阁中书;受户部员外郎谭继洵之聘,教授其子嗣襄、嗣同。 光绪三年(1877年),欧阳中鹄随谭继洵返浏阳。次年,丁父忧居乡守制。此后,即因其文名,湘籍大吏多方罗致,引为幕宾,九年(1883年)入漕运总督长沙府湘乡人杨昌浚幕,随后即在杨家授徒近四年。十二年(1886年),入浙江学政长沙府善化人瞿鸿幕。十四年(1888年),入江西学政长沙府攸县人龙湛霖幕为总校,并受聘南昌阅经书院阅课卷。十六年(1890年),再入湖北巡抚谭继洵幕,嗣同复从其受学。 “瓣香姜斋” 欧阳中鹄一生信奉儒家之学,而尤为推崇王船山。他认为船山在儒家诸子中,“沐日浴月,紫阳外,止此一人。”他特别重视船山的《俟解》一书,说:“船山遗书中《俟解》一卷,最为深切著明,可取为严师之对。中鹄……大惧嗜欲滔滔,无所底止,其尤稍能自克者,此书之力也!”又说:船山之说“常使人惊心动魄,若芒刺在背,不敢不有所忌惮者,则船山之言,有以扶植世教于无穷也”。正因为如此崇拜王船山其人其学,欧阳中鹄乃因王船山自号姜斋,特意给自己取号为 “瓣姜”,以示“瓣香姜斋”、虔诚敬信之意。 在维新运动中 光绪十八年(1892年),欧阳中鹄应召赴京,先后充国史馆校对、会典馆纂撰。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局势紧张,欧阳中鹄乃乞假告归,回到浏阳老家,从此以绅士的身份参与家乡的活动。二十二年(1896年),湘中发生旱灾,欧阳中鹄受巡抚陈宝箴委派,赴浏阳办赈。这时,他的学生谭嗣同、唐才常等正积极谋划维新变法,欧阳中鹄支持谭嗣同、唐才常等,尤以兴实学为急务。谭嗣同写了一封长达二万余言的信给自己的启蒙塾师欧阳中鹄,表明兴办算学馆的想法,并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欧阳中鹄将谭嗣同所写信件,加批附跋,刻为《兴算学议》一书刊布;又与谭、唐等共同筹划,在浏阳创办算学馆,是为湖南全省新学起点,也是湖南维新运动的开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维新运动中,欧阳中鹄入陈宝箴幕府。他虽然主张改弦更张,却对时务学堂、《湘报》宣扬康有为“孔子改制”学说和民权平等主张,颇为不满,并利用抚幕身份,对维新派人士予以遏制,成为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南守旧者之一员。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0 16:02 , Processed in 0.0905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